探索構建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體系論文

探索構建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體系論文

  “城市生態學”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它在整個園林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要為“氣象學”“土壤學”“植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還要為“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等後續專業必修課程做好鋪墊。所以,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態學”的教學質量,筆者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結合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對園林專業“城市生態學”課程的改革進行了探索。

  一、根據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組“城市生態學”的教學內容

  (一)圍繞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

  在石河子大學園林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城市生態學”課程為32學時(包括8學時實驗),為此,從專業角度出發,遵循“生態系統是主線,城市生態學理論是基礎,城市人口、城市植物、城市氣候是重點,城市生態是核心”的課程內容框架,合理分配課程體系3大模組(基礎篇、原理篇和應用篇)的課時。具體表現為:緒論2學時,講授城市生態學的定義、研究內容、發展簡史和研究基礎等。透過學習,讓學生對本課程有個全面概括的瞭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篇安排4學時(包括生態學基礎2學時,城市生態學基本原理與思想2學時),簡要介紹本課程必備的生態學基礎知識。原理篇安排20學時,包括城市人口(2學時)、城市植物群落(6學時)、城市非生物環境(6學時)、城市景觀(2學時)和城市生態系統(4學時)。這部分內容很多,是本課程的重點與難點。透過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將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在未來做園林規劃與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景觀、功能的需要,更要滿足城市生態的需要。應用篇(6學時)包括城市生態評價(2學時)、城市生態規劃(2學時)和城市生態建設(2學時)。本篇以案例教學為主,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鍛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進行科技寫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緊扣園林專業的需要,編寫教學講義

  在眾多的教材中,筆者認為由宋永昌主編的《城市生態學》較好,它是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體系結構合理,涵蓋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內容,滿足了“城市生態學”教學的基本任務要求,並且每章內容後有思考題,部分課程內容後有附註,這樣便於不同層次的學生自學、複習和提高。但是,它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案例選擇上,我國城市規劃法中明確提出了“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政策,該教材多以世界或我國過密化發展的大城市為例,過度地強調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後果,而對我國當前倡導的“農村城鎮化建設”,即“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認識不足;在課程內容方面,本教材詳細闡述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環境、以及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但對於作為整體的“城市生態系統特徵”方面缺乏詳細敘述。針對這些情況,筆者所在教研組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汲取各種教材中的精華,緊扣園林專業的需要,編寫了適合本院學生學習的教學講義。

  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學科內容,還要緊隨時代發展,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素材,正確引導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除了教材、講義之外,還不斷更新和補充了一些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授課教師除了熟悉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外,還應多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課程內容,以寬厚的知識面來最佳化理論教學內容。如在講授“城市生態環境”一章時,可同時參考《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和《城市園林生態學》的相關內容。

  重組教學內容後,任課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到知識的系統性、銜接性,有利於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合理安排課時,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

  二、採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以其在處理資訊上所具備的整合性、生動性、廣泛性及高效性等突出優點,迅速地在各個領域獲得廣泛使用,並取得顯著效果。“城市生態學”內容涉及極為廣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與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增加學生的資訊量,提高講課的效率。例如在講解“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內容時,如果利用城市食物迴圈、水迴圈和氧氣代謝模型的課件,能有助於學生直觀瞭解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二)案例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一種引導式、啟發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對某個具體知識點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以達到深入理解知識並加以運用的教學目的。案例教學使專業課程由注入式知識教育向研究式素質教育轉變,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形式的互動交流轉變。採用案例教學,教師必須有充分的教學準備,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城市生態學“的內容是一個相互承接、逐漸過渡的體系,比較適合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例如,在“城市生態系統的城市人口”教學中,就有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案例——城市人口規模和結構與城市發展的關係。筆者在教學中結合目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如“未來城市人口老齡化”“農民工”“房價過高”等,提出“如何看待這些現象”“與城市發展有什麼關係”“應該如何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等。讓學生們先在課後透過報紙、電視、網路等多種渠道學習,然後展開課堂討論。這樣,既突出了教學內容,又可以讓學生達到認識社會的目的。

  (三)互動教學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應積極推廣師生互動教學。筆者在每堂課後,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課程複習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網路、書籍等途徑,尋找答案,並透過課外作業、課堂討論等方式來檢驗和鞏固學習效果。這些自學內容,一方面是一些簡單易懂的章節,如生態學基礎中的生態系統、城市化的發展及其生態後果、城市動物和微生物等;另一方面是在其他專業課程中,有重複內容的章節,如“城市景觀”與園林專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內容就有重複的部分。採用互動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有益於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一舉兩得。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城市生態學”不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增加課程實踐內容十分必要。在大學階段,實踐教學主要是透過實驗、實習、參觀來進行的。透過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可以增加感性認識,改善思維方式,同時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積累必要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例如,在城市氣候因子測定的實驗課專案中,透過豐富的實驗內容和儀器操作,增強了學生們的動手和操作能力,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除了課程教學中規定的8學時的實驗課之外,還應該藉助學生暑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城市生態保護的調研工作,深入環保部門瞭解環境保護技術流程,掌握城建部門頒佈的有關城市綠化建設條例等內容。透過實踐,讓學生掌握城市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現實城市生活中的具體利用。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變了部分大學生中“高分低能”的現象,使培養的高質量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成績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是進行教學評價、取得教學反饋資訊的主要方法。為了適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弱化分數佔第一位的考評方式,強調智力、能力、創造力的重要性,考核時間上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在實踐中,採取綜合評定的辦法,即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40%)和期末成績(60%)兩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外作業、實驗報告、課堂討論、課堂提問和出勤情況等;期末成績以閉卷形式考試。教學考核管理體系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在試卷上就是期末閉卷考試內容要涵蓋80%以上的教學知識點,包括名詞解釋(20分)、漢英互譯(10分)、填空題(20分)、問答題(20分)和論述題(30分)4種題型;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論的試題(前三種題型)分值佔到70%,而反映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論述題分值佔到30%。

  這種考核評價體系,摒棄了過去“好記性等於好成績”的“臨陣磨槍”式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注重日常學習的點滴積累,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等“三項能力”。學生認為這種考核機制更加公平公正,更能檢驗自己的實際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