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的研究與思考論文

對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的研究與思考論文

  摘 要:新加坡以國際化發展為戰略,以低成本與高效率的投資環境為依託,吸引跨國公司與人才,彌補其資源與技術的不足;同時透過各種獎勵政策,鼓勵民間創新、勞動力升級,經濟發展迅速。職業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學生選擇工藝教育學院,青年失業率得到有效控

  關鍵詞:職業教育優秀論文

  新加坡以國際化發展為戰略,以低成本與高效率的投資環境為依託,吸引跨國公司與人才,彌補其資源與技術的不足;同時透過各種獎勵政策,鼓勵民間創新、勞動力升級,經濟發展迅速。職業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學生選擇工藝教育學院,青年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堪稱世界上最成功的職業教育系統之一,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旨在介紹新加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現狀,並探討新加坡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特色。

  一、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現狀

  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發展與其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進入21世紀,新加坡已經實現了從“早期工業化”向“新工業化”的過渡,經濟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程度非常高。與此相適應,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也進行了一系列革新。

  1.推行“工讀雙軌計劃”

  隨著新加坡經濟發展和轉型,新興產業不斷出現,這對勞動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技能,新加坡理工學院於1991年7月開始推行“工讀雙軌計劃”。學生利用一天工作時間、一個晚上以及週六上午在學院上課,其餘時間則在公司一邊工作一邊接受培訓。學生必須完成4年的課程才能獲得理工學院文憑。“工讀雙軌計劃”促進了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的多樣化,擴大了辦學規模。

  2.國家工藝教育學院代替了工業與職業培訓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宣佈,工業與職業培訓局改組為“工藝教育學院”,隸屬於工業與職業培訓局的職業專科學校改組為“國家工藝教育學院”。國家工藝教育學院具有五項新職能:第一,對學生進行就業前培訓,擴大較高層次的培訓課程範圍和設計新的課程內容。第二,為在職工人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第三,鼓勵和協助更多公司設立內部訓練中心。第四,頒發證書,認證新的技術和技能,尤其是與服務業有關的技術。第五,為僱主提供員工培訓的諮詢服務。

  3.推行“產業培訓計劃”

  80年代初,南洋理工學院借鑑德國雙元制經驗,在職業與工藝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教學工廠”的新教學模式。隨後,南洋理工學院制定了“產業培訓計劃”,把在職培訓和學習有效結合。學生從第2年起,必須在校內的教學工廠、企業中完成校內實習計劃,然後到不同的企業進行3~5個月的實習。這一計劃已經在新加坡的`各個職業院校中推行。

  4.實行“混合型學徒計劃”

  1992年7月開始實施的“混合型學徒計劃”規定,私人企業的學徒必須先到國家工藝教育學院接受3~6個月的集中培訓後方可進入公司學習,每週還要接受一天學院培訓。對學徒的集中培訓,一方面可以節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助於短時間內提高學徒的技能。工作與學習相互結合的方式,有助於學徒對工作實踐和理論知識的對照理解。

  5.推廣“見習生計劃”

  “見習生計劃”由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提供。企業選送新聘員工到學院接受為期3~6個月的集中培訓,再回到企業進行“半工半讀”:每週在企業工作4天,到學院學習1天。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從企業聘請培訓員,並且要求企業安排見習生到不同崗位輪轉學習,由培訓員負責見習生在企業工作過程中接受系統化的實務訓練。學院也定期派教師到企業檢查見習生的學習情況,並與企業培訓員一起就見習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

  二、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全面考量勞工、僱主、政府三方利益,形成共識,快速建立完善的成人繼續教育與就業培訓體制,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應對人力資源變化的挑戰。其教育制度設計的原則是精英教育與全民教育並重,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就業技能。

  1.以戰略高度看待職業教育發展問題

  新加坡將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戰略,透過不斷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機制,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設立負責全國職業培訓工作的專門機構、規定中學課程應學習職業課程、以立法方式使職前培訓制度化。實行全國統一的行業職業技能證書制度,使其與個人就業、收入、晉升緊密聯絡。設立全國技能發展基金、建立專門人才評估制度、對教育的投資,尤其是對職業教育的投資逐年增加。

  2.以先進的理念指導職業教育發展

  新加坡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發展的支撐,特別是以職業教育優先發展為其基礎。新加坡政府一貫秉持的教育理念科學務實,不僅要能培養科學家,也要能培養技術工人,這是其職業教育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中的實務訓練,其目標就在於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企業創造效益。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為學校提供最新型的專業教學裝置,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先進的技術。

  3.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現代雙元制職教模式

  新加坡充分借鑑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職業院校廣泛採用“教學工廠”的教學模式,即學校按工廠模式辦,工廠按學校模式辦,這是新加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工廠環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學校、教學工廠、企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使企業實習、企業專案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對企業工作崗位的適應力更強。

  4.建立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互通銜接

  新加坡從1981年即開始在中學實行分流機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形成“雙軌”,但與此配套的是普教與職教之間的互通和銜接機制,絲毫不影響學生向上的學業晉升路徑。理工學院或藝術學院畢業生可以報考新加坡及國外大學的本科;工藝教育學院的優秀學生可轉入理工學院研修文憑課程;初級學院或高中與職業學(院)校的學生也可以雙向流動。許多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職業成就,高中後選擇先進入理工學院學習一項技藝,之後再進入大學深造。

  5.建立了教育學歷與資格證書的對應機制

  新加坡的資格證書系統是與其繼續教育與培訓系統相適應的,目的在於構建新型的產業職能,學歷與資格證書相互對應,激勵員工參與培訓,提高技能與學識。例如,員工的初次工資是以學歷為基礎而確定的。國家還規定,國家三級公務員證書、三級技工證書、一年或二年的職業培訓證書和其它培訓課程畢業證書都相當於初中畢業證書。國家二級公務員證書、一級技工證書則相當於大學畢業水平。這樣就使持有職業技術資格的員工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起始工資。

  6.建立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培養形式

  從承擔主體而言,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各級政府承辦的成人職前培訓。第二,政府和企業或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職業技術培訓,政府和企業分擔培訓成本。第三,海外培訓,包括外資或合資企業新進員工到投資國或技術先進國家進行培訓,以及政府選拔青年員工進入跨國公司見習或崗位學習。第四,政府與別國的跨國公司舉辦的國際聯合培訓,培養高階職員和技術人員,比如前面提到的與法國、德國合辦的法新技術學院和德新技術培訓中心。

  7.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新加坡的職業院校非常重視培養專業教師團隊,聘請的教師一般都要求具有3~5年企業工作經歷。同時,對教師的培訓已經常態化,以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專業能力,保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例如,南洋理工學院就持續提供機會和經費,要求教師每年有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學習進修,可以到企業學習,也可以海外帶薪深造。

  8.成立專門機構推動職業教育

  新加坡政府主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構幾經變遷,但核心職能都是推動職前教育和在職員工的教育與培訓。除此以外,新加坡還成立了其他的培訓機構,比如,公務員培訓學院、教育學院、勞工研究學院,分別負責培訓公務員、中小學教師及行政部門工會領導等。目前,新加坡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別,職前與職後並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路。

  9.設定了職業教育技能發展基金

  政府透過徵收技能發展稅,建立全國性的技能發展基金,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負責基金的管理與使用。基金一方面能夠為職工培訓提供經費來源,使僱員獲得培訓機會,隨著技能的提升,僱員的收入也可能隨之增長;另一方面,技能發展稅對僱主也會形成倒逼機制,促進僱主對低技能員工進行培訓,客觀上適應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升級的需求。

  三、對新加坡職業教育政策的思考

  新加坡成功地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有力地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在總結其成功經驗的同時,也需要進行必要的批判性思考。

  1.如何確定分流的時機

  新加坡教育體制的設計,原先基本參照德國,學生在小學四年級(10歲左右)即要按照雙元學制的要求進行分流,這在新加坡國內也一直存在爭議,後來進行了調整,小學前4年均為基礎階段,此後2年為定向階段,但六年級畢業時仍然要進行分流,選擇進入“普教”和“職教”雙軌中的一軌。雖然此後在每個階段都提供了相互融通的橋樑,但是,這種單純依據考試成績進行未來發展路徑的強制分流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考慮到兒童個體發展早晚的差異,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多元發展,仍需要進行探討和觀察。

  2.如何建立長效的職業生涯輔助機制

  職業教育從根本上說是為職業生涯做準備。新加坡建立了小學後“職教”與“普教”的分流機制,以及配套的“普教”與“職教”的轉換和銜接政策。這樣就造成學生及家長在整個學習階段的不同時期,都面臨著關係到升學、就業、再學習,以及職業或崗位轉換的選擇問題。因此,如何協調學生和家長在分流、轉換、職業生涯發展等關鍵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策,建立起實時的、長效性的輔導與協助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3.如何彌合職業教育與就業之間的“縫隙”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直接目標是為產業界培養高階技術工人,除了多元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形式以外,職業教育院校內部也以“教學工廠”的形式,以使實際企業環境與教學環境融為一體。然而,教學環境終究不是企業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德國也面臨著企業提供的培訓機會逐年下降、學徒素質不佳,以及精細分工導致的過度專門化和缺乏彈性等問題。這樣的問題,新加坡也同樣會面臨,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或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再思考和再創造。

  4.如何在職業能力與全面素質之間尋求平衡

  新加坡雖然實行的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分流的“雙軌制”,但由於兩者間可以實現彈性互換,從而實現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緊密結合。2011年發表的Wolf報告曾經指出,學生過早分流容易造成年輕人的母語和數學等基礎能力不足的情況。然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的國際排名,新加坡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學科的表現優異。那麼,新加坡是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保持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值得更加深入地,尤其是在微觀教育與教學層面的分析和探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