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融合培養研究論文

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融合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生產、生活最前線輸送人才的重任,為保證畢業生畢業時具備適應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我院機制專業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改革,針對教學內容、課堂實施方式、實踐實訓方式及評價考核等進行徹底變革,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融合培養,探索和實踐專業課程中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融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專業課課堂

  高職院校作為國家生產、生活一線人才培養基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業教育發展近十年,為國家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製造業,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的體現,也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製造業的發展更需要大量優質的高技能人才[1]。但是,在大批高職人才進入企業、服務企業的同時也暴露出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要求不能完美匹配的問題;而且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重要的一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並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可見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並明確了下一步建設的方向,質量建設、內涵建設。綱要明確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2-3]。因此,順應時代要求高職院校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是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證人才滿足生產、生活所需。

  1職業素質標準的提出

  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由素質、知識、能力三個方面的要求組成。素質方面大框提到了兩個方面: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和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細節方面每一條又提了十幾條具體要求,這裡不一一展開。職業教育的總體培養規格質量是核心,而素質又是質量的標準之一,因此,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實施教學改革,開闢一塊試驗田,選一個班級開展教改模式,為保證樣本具有普遍性、可推廣,試驗班學員採用高考隨機錄取組成,40人班級建制。把職業素質培養作為重要目標融於專案式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指導意見,試驗班教師團隊集體討論、企業調研,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15大項職業素質指標,如圖1所示,按所屬性質和特點把15項分為學生自身素質、團隊素質及社會責任三個方面,因為指標沒有量化的方法得到具體分數,所以每小項指標制定了幾項至十幾項可觀測細化指標,這些職業素質方面的指標,需要與知識、能力融合培養,並在專案的製作完成過程中達成。

  2改革措施

  高中時學生接受的教育都是針對高考,應試教育,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進入大學,尤其職業技術學院,是對其未來職業的培養和教育,因此,在注重思想文化和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職業素質養成更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職業素質形成於職業活動的過程中,那麼我們的課程內容就應以職業活動為載體,模擬未來工作環境與狀態,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角色融入課堂教學,為了給學生提供這樣的學習環境,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以專案作為教學的載體,教學方式、教室、車間、辦公室等徹底變革,以適應新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2.1教學內容專案化

  為了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有效融合培養,我院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試驗班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的教學模式,構建專案化教學體系,在校三年按照知識、能力遞進的原則設計了三個製作專案,承載培養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目標,如圖1。依據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一年級我院採用與德國合作專案手動衝壓機,從培養手工製作開始,依次完成鉗工、普通機床(包括普通車、銑、鑽、磨等)製造加工;二年級採用我院教師自主設計的多工位機器人,以數控機床(數控車、數控銑及加工中心)製造加工為主、穿插加入製造自動化控制(電子電工、液壓氣動、PLC等)、繪圖軟體、工裝夾具等相關內容,經過兩個實際專案製作訓練之後,學生基本掌握了企業產品製造工藝流程,三年級我們側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知道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小型專案的設計製造。透過這樣的專案化改造,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任務的完成過程,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貫穿於專案製作全過程,理論知識碎片化處理,融於每個專案、子專案中,滿足專案製作所需。實踐專案建構為框架,知識和能力植入其中。我們的每一個專案都可以分解為若干個部件,部件又細分為零件,零件是承載知識和能力的最終單元,所以試驗班的團隊教師對專案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每個單元承載相應的教學內容,並完成相關素質能力的培養,把15個素質能力指標完整的、分層次遞進的的融入每一個單元之中,基於教學設計選擇教學內容制定工作頁,實施課堂教學。

  2.2課堂有序有效有趣

  課堂教學按照行動導向六步法有序實施,任務驅動,每次課學生都要完成相應的任務。授課教師根據專案總體設計規定的教學內容,制定每次課的任務工作頁,圍繞工作頁安排的內容開展學習活動,試驗班的課堂以小組形式展開學習,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夥伴交流、小組討論、總結匯報等過程完成工作任務。課堂不再是教師在講臺上誇誇其談,而是還給學生,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是組織者、引導者及觀察者的角色。學習知識、訓練技能及培養素質三線並行,融合於專案製作過程中,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比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培養學生會學習、專注力,小組學習的時候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每個工作任務完成後都有彙報展示,自信、責任擔當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鍛鍊。科學統籌時間,穿插安排旋轉木馬、關鍵詞卡片等有趣有效的教學活動,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試驗班的教學內容不是滿堂灌,而是滿足完成任務所需,教給學生的是怎樣學習,怎樣查詢自己需要的資料,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2.3教室、實訓車間、辦公室毗鄰

  試驗班不僅教學內容、課堂實施與普通班不同,教室、實訓車間和教師辦公室的佈置也是特色凸顯,教室、車間和辦公室毗鄰、玻璃隔斷設計,清晰透明,學生教師之間零距離接觸,便於學生學習、實訓,便於學生教師之間溝通交流,便於教師觀察學生。教室車間相鄰,教室固定,配備齊全學習資料,教室學理論,車間做任務,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教室與辦公室,既便於教師關注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也便於學生找老師交流溝通問題。能力素質測評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點滴學習生活細節,時刻觀察記錄學生的行為,這樣的佈置是素質落地測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團隊跨界組建,由英語、數學及機制專業教師構成,陪伴學生三年學習和生活,從入學開始所有授課教師跟蹤評估學生能力素質,階梯遞進。教師團隊經德國專家統一指導、系統培訓形成風格一致的育人模式,素質能力經課堂活動反覆磨鍊,達到不斷提高的目的。教師團隊周例會、集體備課是常態機制,更是專案開展、學生素質跟蹤評價的保障。

  2.4立體化的評價方式

  職業素質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在職業行為中表現出來,標準很難界定,也很難量化測量,所以如何評價、落地可測是擺在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於此,在德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們設計了評價方法和標準,學生自評和教師測評相結合。教師團隊全程跟蹤,在15個指標中優先選擇6個進行定量評價,跟蹤三年。每位教師對學生進行打分,至少五位以上教師參與測評,對所有教師的分數進行加權計算,用EXCELL表格繪製雷達圖和柱狀圖,如圖3所示,黃色表示學生自評,藍色表示教評。每位學生的成績列印後給學生一份,團隊留存一份,而後針對測評結果教師和學生交流意見,查詢原因,制定下一階段的整改措施,初次評價自評和師評差距較大,因此第一次評價非常重要,必須與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原因,以便後續評價更好的改進。每學期完成三次這樣的測評,按“評價→反饋→改進→提高→評價”閉式迴圈過程不斷完善、不斷提高[4]。素質培養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點點滴滴的滲透,潤物細無聲,每一個素質指標植於不同階段,不同知識環節之中,一定要把能力素質指標分年級、分層次的畫出階梯,不是所有能力同步推進,這樣反而達不到培養目標。

  3結論

  本次教學改革改變以往素質教育在思政等課堂完成的現狀,將思政課堂與專業課堂同步並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教書育人的主體作用,實現專業教師參與素質培養的目的。目前試驗班已畢業兩屆學生,多數同學就職外資企業,深得企業好評,也間接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性。以往高職學生的課程體系是理論課在教室,穿插進行為期幾周的實訓車間完成的實踐課程,各行其政,理論與實踐沒有完美的融合,職業技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但是職業素質並不是幾周實踐就能達成目標的。我院胡格教學模式為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匡瑛.做有精神的人做職業化的事.職教通訊,2014(22):25-29.

  [2]編者.讓職業精神注入學生的靈魂[N].人民政協報,2014-07-23.

  [3]賈海瀛.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視域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職教論壇,2015(36):73-75.

  [4]靳敏.基於“能力測量”視角的職業行動能力教學評價的實施.科技視界,2017(12):66-6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