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精選6篇)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1

  一、應用技術型別大學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現狀

  (一)傳統的教育觀念

  目前我國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就業方面,特別是在長期以考試考核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下,簡單地認為將學生招進來、再畢業就是整個教育過程,然而卻大大忽視了學生是否有能力勝任職位,以及對於學生自身潛力的挖掘等方面都缺乏較高的關注,也就從根本上忽視了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和培養。

  (二)不合理的課程設定由於受到傳統教育重視理論輕視實踐陳舊觀念的影響下,我國高校教育至今都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職業化課程體系。而課程的合理開設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前提條件,如果高校缺乏職業化課程,那麼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則是一張空頭支票,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也就毫無任何意義。

  (三)形式化的職業能力培養

  在應用技術型別大學中,實踐教學處於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核心部分。但是,由於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實踐型教師匱乏、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評價系統不完善、教學質量標準不規範,導致高校實踐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實踐教學脫離內容、止於形式,進而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應用技術型別大學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對策

  (一)教學教材注重更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內容

  應用技術型別大學的教材內容必須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從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出合理科學的調整。教材內容應該著重凸顯實踐應用知識,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體現應用技術型人才在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尤其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將社會實踐與職業化教學過程緊密連結在一起,進而建立健全基礎知識紮實、實踐應用知識深厚、職業能力較高的應用技術型別教材體系。另一方面,在體現時代性的基礎上加強對教材內容系統性的把握,依據各個學科發展規律,將學科內容的各個部分有機結合起來,以保證教材內容的統一性和系統性。再者,高校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要保持一定的針對性,擺脫過去盲目、被動的教學模式,教材應該注重滿足各個學科自身的獨特性和教學效果的要求,在瞭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更好地將教材中的基礎、重難點凸顯出來,以促進學生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高校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化水平

  教師的職業培訓能力,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應用技術型別大學應該注重提高教師的職業教學能力,提升教師培訓能力;同時,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社會發展和企事業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從整體上提高職業化教學能力和素質;另外,應該依據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方法,進而培養出具有高技能的職業化應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進行校企聯合,透過聘請企業中的專業人士壯大教師隊伍,建構專職和兼職二者相結合的雙師型隊伍,充分發揮當前教育科技與網路途徑,給教師開展實踐型教學提供良好的硬體裝置和教學環境,從根本上做到將社會中的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能力、知識和素質的發展要求儘可能全面地反映給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中去,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完善應用技術型教學的考核體系

  目前新形勢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應用技術型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要結合社會實踐的發展情況,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應用技術型教學考核體系。首先,可以進行全面的綜合性考核,不單單隻將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同時應該把平時作業的完成與否、課堂表現、實驗操作等其他考核形式納入考核體系中。其次,可以進行任務型考核模式,在特定的時間裡讓學生完成特定的任務,並對於任務給予開放性的答案,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完成的任務結果進行能力評價。最後,可以選用捆綁型考核方式,將整個班級的學生分成諸多討論小組,在進行考核評價的時候從中隨意選擇一名學生,並以其成績作為小組其他成員的考核分數,這樣的評價體系有助於提高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2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重要的職能之一就是科研。科研的主體既包括教師,同時也應包括大學生。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所說:“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最重要的,要透過教學和科研。”大學生科研活動對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創新能力、資訊處理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高作用,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好基礎。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什麼是職業素養與能力呢?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它一般分為專業能力、通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一、對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與能力的情況調查

  這幾年,生物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蓬勃發展,現在生物類專業就業前景良好,用人單位要求也較高,對於生物類專業學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高校每年的就業人數都在急劇增加,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很大。如何使生物類專業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我們教育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深入瞭解畢業生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與能力,探求科研與人才培養的關係,有效地實現學校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我院對2016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了實地走訪與調查。調查中,學生對問題“哪些教學環節對自己工作影響較大?”的回答,選擇“畢業設計或論文”的佔72.91%;選擇“實驗實習”佔54.16%;選擇“專業知識”佔50%。這說明具有研究性、實訓類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們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的現實起點。學生還建議在校期間應大力加強人文社科綜合知識、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的訓練。用人單位則對畢業生的忠誠度、敬業精神、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非常看重。其中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透過科研活動會得到直接的全面提高,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提升。用人單位在聘用畢業生時首先會考慮“個人發展潛力”的佔29%;選擇“個人能力”的佔28.57%;選擇“專業知識”的佔25%。這表明用人單位對學生潛在的職業能力比專業知識更為看重。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畢業生在工作中需要提高的方面依次為科研能力、業務能力、團結協作精神、溝通協調能力等等,可見提高科研能力是擺在第一位的。這實際上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亟待解決的目標問題。

  二、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對職業素養與能力的影響

  1、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與技能

  專業知識與技能是職業素養與能力的基礎,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是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如果只是學習理論知識,有時會覺得枯燥。加之受前幾年社會上對生物類專業的片面認識的影響,有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黯淡,專業思想不穩定,少數學生甚至缺乏學習興趣。學院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或者成立專業興趣小組將有利於他們專業思想的穩定。科研要求學生有很紮實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實驗操作的能力。學生參與科研專案,從專業知識方面來看,能促進學生對某一專業知識有著更廣度深度的認識,以及對專業發展最新前沿的瞭解,還能提高生物科學類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透過參與科研瞭解社會對專業技術的強烈需求將有利於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的專案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也會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會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形成良性迴圈後對學生的專業學習、人才培養都很有利。實踐證明,有不少學生在大二時跟隨專業老師進入實驗室做科研專案,與將來的就業創業結合起來,興趣很濃、勁頭十足。

  2、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用人單位不僅對專業技能有要求,更看重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用人單位選聘員工的一個重要維度。社會在飛速發展,知識也在迅速更新,學生入職後,要不斷學習的業務知識、專業知識,以適應工作的需要。用人單位也要舉行各種職業的崗前培訓,這些都要求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學習方法、學習內容都會有新的'變化,對他們的學習能力提升很快。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針對科研過程中的問題自主能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究問題本質,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因為科研以問題為導向能激發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一定的訓練,在以後職業生涯中也能快速地獲得新知識。

  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全面提升學生的敬業精神

  大學生參與科研專案,能有效地訓練其敬業精神。在職業素養中,敬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敬業就是要求職業者敬畏自身所從事的職業。敬畏是一種嚴肅敬重的人生態度,是要求職業者對自身從事職業“敬而畏之”“敬而愛之”。敬業的本質核心就是一種支撐人們進行職業行為的內在精神動力。敬業作為價值觀主要體現為對所從事的職業的忠誠態度、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奉獻精神等,集中體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行動上,勤奮工作,盡職盡責,絕不翫忽職守。畢業生缺乏敬業精神表現為做事不負責任、不認真、頻繁跳槽。調查發現,用人單位特別看重忠誠度。因為大學生頻繁跳槽會使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的運作,不斷進行招人、培訓,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用人成本,浪費企業人資部門巨大的時間與精力。

  4、利於培養大學生嚴謹負責、攻堅克難的精神

  科學研究是運用嚴密的科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客觀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科研要求嚴謹、認真、負責的精神,同時還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科研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失敗的情況,要敢於面對。特別是面對一個數據做不出來的時候,要克服焦慮、沮喪的心情,樹立攻堅克難的精神。有的科研是比較枯燥的,實驗過程非常繁複,對操作要求很高,做實驗的時間週期很長,有的科研專案很辛苦,一天幾乎待在實驗室裡。因此,學生要具備吃苦精神。科研專案有時不是一個人能夠做得好的,往往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因此忠誠於團隊、忠誠於專案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利於培養團隊精神,也有利於培養忠誠之心,這也是今後工作必備的職業素養。綜上所述,大學生參與科研專案,其能力的培養是綜合性的。它能培養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專業動手能力、人際交流能力、抗挫折的心理調適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首先,從科研專案的申報審批來看,需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將一個科研專案的相關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所具備的條件等方面表達清楚,這是大學生必備的寫作技能。其次,生物類專業學生進行科研專案,要進行實驗操作,有的專案需要使用精密的裝置,它的使用操作有嚴格的規定,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提高很大。我國正處在製造業發達的階段,社會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人員,經過科研實踐的學生較容易獲得就業的機會。最後,在科研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困難,要有抗挫折的心理能力。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經理要求畢業生不能有“玻璃心態”,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愈強,就能愈適應用人單位的選人要求。據瞭解,有的企業在新員工入職時,要進行壓力模擬訓練,其目的就是增強新員工的心理抗壓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科研,能夠滿足生物相關的崗位需要,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生物類本科生畢業後從事研發崗位的一般很少,因為研發崗位對專業、學歷的要求很高。如果大學生在校間多從事科研活動,積累較為豐富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與專業實力,有可能從事研發相關的工作或者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人交往,如果從事市場銷售的工作將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從事科研是其長項,將來就業也是有一定優勢的。根據歷屆生物科學類畢業生情況統計,畢業去向主要有:一是讀研進行深造;二是從事生物、醫藥、食品或與之相關的行業,如生物技術類企業、生物醫藥行業、健康行業等。從事生物產品的生產銷售、醫藥銷售、產品質量管理、學術推廣等工作,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要求。這表明無論是學生將來選擇考研或就業,科研活動對學生的鍛鍊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鼓勵大學生開展科研的幾點建議

  為營造大學生積極參與科研的氛圍,筆者認為需從以下方面創造有利條件:

  ①進一步完善學生參與科研的長效機制,並將其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的體系之中,激發學生科研的熱情;

  ②建設好完善的實驗室硬體設施,打造好滿足科研專案的公共平臺,同時儘可能對學生開放,有興趣的都可以進行申報;

  ③組織大學生科研團隊,配備專業老師加強對大學生科研的指導。如透過舉辦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的形式,給學生進行必要的幫助;

  ④搭建科研專案平臺,尋求與企業合作,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科研立項工作,從而探索一條產學研的道路。實踐證明,生物科學類專業經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培養的學生具有實戰經驗,受到企業的好評,學生的職業滿意度也很高。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3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製”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組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組、職業技能模組、職業延展模組和創業就業模組課程體系。這種模組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最佳化和補充,有利於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准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

  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基於素質、創新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湧現,形成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亮點。這些教學模式主要有:

  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創造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學生由吸納向創新、創造轉變,由單一知識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2.自主式教學模式

  透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專業學習模組時進行的,將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用能力很有好處,並使學生畢業後就能頂崗工作,取消了見習期。

  4.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校企緊密結合,以科研部門參與為基礎,促進教育、科研、產業互動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教師劉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紅早蜜”、“秋紅蜜”、“秋紅晚蜜”桃樹系列晚熟、極晚熟新品種和果品安全生產技術,作為我市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案,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5.校企綜合實施“2+1”教學模式 三、創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我國高職課程改革頗受關注,其中課程評價更令人關注。(教高[2006]16號檔案)中就明確提出“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高職課程評價問題不僅是國際高職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高職課程自身發展與完善的一個必要條件。

  1.高職課程評價的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隨著高職課程評價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形成性評價越來越被人所重視。要堅持以過程評價為主,同時,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依然是課程評價中的常用方法。但是,為了確保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提高課程評價的效率,採用客觀測量、實驗設計和統計推論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對課程實施和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按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結果三個環節加強過程控制,構建以學校職能部門、學生主體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評價反饋與改進提高相結合。在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反饋是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課程評價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的反饋是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果的全面分析,為今後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2.高職課程評價的內容

  (1)文字評價的內容。文字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其中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是否完全覆蓋或反映出課程評價目標,應該如何表徵課程方案及課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主要指課程方案的創新度、課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能否檢驗課程本身及其各個工作環節的效率,課程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以為課程控制提供依據,對課程可行性的分析,課程方案的科學性評價、課程方案的影響力評價等。

  (2)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以內部教學質量為視角,從課程的開發、決策、設計等開始介入到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開發、課程決策、以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所涉及的因素進行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3)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掌握的程度、應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師的教學角度(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成果等方面)以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表現(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等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吳亞萍.高職院校雙證融通課程評價的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9)

  [2]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 教育探索,2006,(06)

  [3]葛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M].2004(3)

  [4]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4

  一、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高校逐年擴招,生源質量大不如前,這樣也是就業率低的一個原因,眼高手低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通病,要想提高學生自身素養,除教師傳授的知識外,更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發散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養,端正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更加的合理,符合社會的發展觀,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二、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

  1.教學過程中突出職業化

  大學生在走入社會的工作崗位之後,專業能力是必要的素質基礎。需要學生在大學期間具備較強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和科學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熟練專業實踐,增強情境模擬和案例分析,拓寬學生視野,促進教學的成果。

  2.系統的職業化指導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指導應重點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心理品質、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等的指導,深入的挖掘學生的職業潛力,循序漸進地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系列的職業化指導,使學生端正態度,自覺提升自身素養,思考專業發展及規劃自身未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職業意識,熱愛自己的職業,因人而異,全面瞭解職業規範與準則,凸顯個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個人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大學生職業選擇和實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與定崗實習

  校企合作是大學生職業化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校園與企業直接連線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可以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為學生創設模擬的職場環境,學生熟悉環境和流程之後,學生具備了符合企業所需的職業素養,在以後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崗,企業也可以向學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標準和需求,學校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的培養和輸送,透過校企合作,實現高校與企業的雙贏,達到教育的現代化與企業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學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進行專業的實習、實踐,這樣有助於積累社會經驗,在日後的就業競爭中可以具備某些優勢。

  三、結語

  總之,職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職業化能力的培養則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的。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使大學生具備職場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質,能更好更快的適應於工作崗位,一定要理論聯絡實際,對於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要遵循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綜合素質優先的原則,職業化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對於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5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變,大學生的就業模式也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國家統籌分配轉變為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但是如今,高校不斷擴大招生,使大學生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能力的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能力培養,對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從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現狀等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系統指導

  近十多年的高校擴招,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學畢業生人數在以每年50萬以上的總量增加,畢業生的增加勢必導致大學生就業率的降低。據教育部統計,從2002年開始,隨著高校擴招的大學生就業率呈現出不斷下降的態勢,畢業當年未能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在今後長期一段時間內將會進一步增大,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社會性問題。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對於大學生自身素養的提高及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公佈的資料顯示,從2005年到2014年間,十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從338萬增長到727萬人。劇增的畢業生人數產生了就業總量大,就業方向窄的問題,畢業院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畢業之後能夠很好的應對就業問題,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2.有助於提升高校自身發展。就業率成為高校之間競爭的主要問題之一,一個高等院校如果每年的就業率很高,就會吸引更多的考生來報考本學校,幫助了學生的就業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的生源,也促進了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高校作為為社會輸出人才的教育基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責無旁貸。

  3.有利於發展學生自身綜合素養。高校逐年擴招,生源質量大不如前,這樣也是就業率低的一個原因,眼高手低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通病,要想提高學生自身素養,除教師傳授的知識外,更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發散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養,端正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更加的合理,符合社會的發展觀,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二、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

  1.教學過程中突出職業化。大學生在走入社會的工作崗位之後,專業能力是必要的素質基礎。需要學生在大學期間具備較強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和科學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熟練專業實踐,增強情境模擬和案例分析,拓寬學生視野,促進教學的成果。

  2.系統的職業化指導。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指導應重點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心理品質、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等的指導,深入的挖掘學生的職業潛力,循序漸進地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系列的職業化指導,使學生端正態度,自覺提升自身素養,思考專業發展及規劃自身未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職業意識,熱愛自己的職業,因人而異,全面瞭解職業規範與準則,凸顯個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個人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大學生職業選擇和實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與定崗實習。校企合作是大學生職業化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校園與企業直接連線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可以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為學生創設模擬的職場環境,學生熟悉環境和流程之後,學生具備了符合企業所需的職業素養,在以後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崗,企業也可以向學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標準和需求,學校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的培養和輸送,透過校企合作,實現高校與企業的雙贏,達到教育的現代化與企業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學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進行專業的實習、實踐,這樣有助於積累社會經驗,在日後的就業競爭中可以具備某些優勢。

  三、結 語

  總之,職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職業化能力的培養則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的。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使大學生具備職場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質,能更好更快的適應於工作崗位,一定要理論聯絡實際,對於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要遵循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綜合素質優先的原則,職業化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對於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潘梅英.職業化——就業難背景下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新思路[J].寧德師範學院學報,2014(3).

  [2]滕傑.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3]劉潤華.大學生職業化體系構建模式初探[J].科技資訊,2014(10).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篇6

  1、高職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迫於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各種壓力,有些學校只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學校的不重視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惡性迴圈,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裝置匱乏以及學校的管理等都會影響到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薄弱的師資力量會加重各個體育教師的工作量,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有些教師往往無暇顧及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或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埋下了隱患。如果不將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起來,就很難達到高職體育教學的目標。

  2、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我國高職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發展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工作。隨著就業形勢逐漸嚴峻,社會競爭也越激烈,現代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企業不僅要求大學生具有專業的職業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求大學生要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學校就要重視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這個過程是長期、緩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學校要在重視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和智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將體育技能的學習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養成堅持鍛鍊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了解和實踐“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現代健康理念。高職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透過參加比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競爭的殘酷,磨鍊意志,勝不驕敗不餒,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團體運動專案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集體意識,學會團結互助,互相協作,協調學生的人際關係,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

  (1)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育觀念

  要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育觀念。要根據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來改革體育教學,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結合專業設定和職業特點,積極開展職業性體育教程,為未來的職業崗位需求服務,以合格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為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真正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學校領導和教師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認識到培養和提高職業素養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並落實到實踐中,要提高體育教學中職業素養培養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企業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必須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2)將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起來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加強學生職業工作和體育教學共同性方面的發展。在實踐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有意識的將體育教學與專業特點結合起來,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並在運動的過程中培養了自身的職業素養。在保證學生提高體育實踐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學生更好的將體育知識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以後職業生涯的影響力,和對職業素養培養和提高的重要意義,從而做到積極參加,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才能更加符合現代企業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快的適應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學模式,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就要將體育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起來,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手段。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所以,體育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各運動專案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鍊,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賽,讓學生在輸贏中學會如何面對成敗得失,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感知職業環境,瞭解自身的不足,便於後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職場環境的適應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一些合作專案的小遊戲,讓不同專業特點和身體素質的學生一組進行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4)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保證教學質量

  體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領路者。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體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學習,加強對職業素養的認識和了解,採用豐富多彩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同時,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環境。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根據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

  (5)讓學生樹立職業素養教育的觀念

  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對職業素養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的職業理想,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有意識的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和監督的作用,最重要的還在於學生自己。如果學生能夠自發的將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生活結合起來,那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透過體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學生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後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3、結論

  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高職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新形勢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高職院校也要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教學理念,按照學校專業設定的專業崗位和崗位需要的核心素質培養的要求,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更新,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以便使學生能夠較快適應日後的職場環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