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嘗試論文

小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嘗試論文

  楊振寧說過:“優秀的學生不在於優秀的成績,而在於優秀的思維方式。”在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貫徹新課改理念,讓課堂巧妙地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大舞臺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是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數學教師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方法,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思維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抽象與概括

  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它與其他非本質屬性區分開來的思維過程。數學中的任何一個數、一個算式、一種符號、一個概念、一個公式、一種法則等都是抽象概念的.結果。例如,教學人教版第十冊《分數的意義》一節,教師可先透過教具演示或學具操作與啟發引導相結合,使學生明確“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含義,進而使學生掌握單位“1”(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或幾個物體)和“平均分”的意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識,又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比較、分析與綜合

  比較就是藉以認出物件或現象異同的邏輯方法,它是認識的基礎。“有比較才有鑑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適當的時機,啟發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三、判斷與推理

  判斷就是對某個事物的性質、現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論斷的思維形式。小學數學中的定義、法則、結論、性質、公式等都是判斷。如小學一年級開始出現2+1=3、2+2=4、2+3=5、2+4=6……這樣的內容,一個加數不變,一個加數依次多1,它們的和也依次多1。這裡面實際上滲透了函式思想,就是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變化,他們的和也相應的變化。經過這樣的反覆訓練,不用教師多講,學生就會逐漸學會運用判斷與推理的思考方法,去探究解決新問題。

  四、現象與本質

  人類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可以運用不同的詞彙和語句來表達。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後,教師可提問:10以內的質數是1、2、3、4、5、7對不對?為什麼?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辯論,再次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樣既透過現象抓住了實質,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數學教學開闢了新天地。

  五、繁難與簡易

  牛頓曾說:“要想解決一個問題,裡面含有數和量的關係,只要把題目中的日常語言譯成代數語言就行了。”如:新華電廠前三個月節約用煤474噸,照這樣計算,一年(12個月)可以節約用煤多少噸?對這樣的題,學生一般是要先算出平均每個月節約用煤多少噸,再算出一年(12個月)的節煤量。那麼,如果採用季度來計算呢?以“季度”代替“月”來計算,計算過程就省略了一步,而在思維上卻跨越了一大步。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增加思維跨度的訓練,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學生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理曲為直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師面臨的艱鉅的、長期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因材施教,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欲,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形成優秀的思維方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