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存在性的綜述管理論文

競爭存在性的綜述管理論文

  本文論述了“過度競爭”的存在性。“過度競爭”提出後,長期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學之外。本文在運用伯川德模型和Salop圓周模型分析後,我們認為存在“過度競爭”。結合中國現實狀況,透過進入退出壁壘和市場需求預期的分析,我們認為“過度競爭”依然存在。基於現實狀況分析時,我們發現這些現實因素是為“過度競爭”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關鍵詞:過度競爭;伯川德模型;Salop圓周模型;進入和退出壁壘;市場需求預期;

  一、引言

  主流經濟學理論一直倍加推崇自由競爭,原因是他們認為不斷強化競爭可以增進經濟效率和提高社會福利。基於這種認識,經濟學界的絕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任何限制競爭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理論指導現實,在此種理論指導下,各國採取的普遍的經濟政策都是促進競爭和限制壟斷。讓我們來看一下現實情況,隨著競爭強度的不斷加劇,部分行業的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並未如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出現改進,反而出現惡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主流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這套理論的分析方法是基於靜態的、完美假設條件的均衡分析。對於現實的動態的市場狀況而言,這套理論就顯得力不從心。基於這種狀況,部分經濟學家提出了“過度競爭”的概念,從動態角度和現實經濟現象上來研究競爭。

  “過度競爭”提出後,其存在性一直受到質疑,故一直未被主流經濟學家所接受,被排斥在主流競爭理論之外。鑑於此,本文從理論和中國現實狀況的角度分析“過度競爭”存在的可能性,並給出相應的結論,以期能夠指導現實。

  二、過度競爭的涵義

  “過度競爭”的概念是貝恩在其產業組織學的奠基之作——《產業組織》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貝恩從哈佛學派的SCP正規化出發,認為“過度競爭”是市場集中度低、持續的過度供給(或過剩生產能力)和經濟績效較差的市場結構,並從表現形式上加以描述。

  除貝恩外,其他較有代表性的對“過度競爭”的描述,包括日本的通產省、中國的秦海、曹建海、羅雲輝和夏大慰等。由於是結合中國實際狀況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引用曹建海“過度競爭”的概念,對其進行分析。

  曹建海對過度競爭的定義為:過度競爭是指由於競爭過程內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發生於非集中型或較高固定成本的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等退出壁壘較高的純粹產業中的企業數目過多、產業過度供給或過剩生產能力現象嚴重,產業內的企業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竭盡一切競爭手段將產品價格降低到接近或低於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個產業中的企業和勞動力等潛在可流動資源限於只能獲得遠低於社會的平均回報和工資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順利從該產業退出的非均衡的狀況。

  三、過度競爭的存在性分析

  (一)基於伯川德模型的過度競爭分析

  伯川德模型認為若市場上雙寡頭生產同質的產品,並按照靜態價格競爭或者一次性價格競爭時,他們按照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方式定價,即當p=MC時,達到均衡。假設廠商1和廠商2的定價分別為p1和p2,c為每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當p1=p2=c時,形成均衡,兩個廠商獲得正常利潤。若廠商1略微提價,p1=>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

  0的正利潤。同樣,廠商2也可以利用上述的行動來獲得正的利潤。顯然,兩家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的價格並不是均衡價格。最終,當兩家企業透過上述過程實現

  下面我們將透過伯川德模型來分析無數企業的競爭過程。我們先對模型的假設條件進行適度放鬆,假設市場上有無數個企業進行競爭,企業提供的產品視為無差異,他們進行一次性的價格競爭,市場需求函式為Q(pi)(i≥2),pi表示第i家企業的價格,pj表示第j家企業的價格,每家企業的邊際成本為ci(每家企業的邊際成本並不完全相等),固定成本為f。對於第i個廠商的需求為:

  Q(pi)當pi,廠商i的價格最低

  qi(pi,pj)=Q(pi)/n當pi=pj,所有廠商的價格都相等

  0當pi﹥pj廠商i的銷售量為0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pi時,產業內廠商動態博弈過程中利潤狀況。當pi時,企業i的利潤為∏i(pi,pj)=Q(pi)(pi-ci)-f,假定企業i的利潤大於0。由於企業i佔據了全部市場,其他企業獲得的利潤只能是-f。假設廠商j知道廠商i的價格策略,將價格定位到pj=pi-a,a為任意小的正數,這時廠商j的利潤∏j(pi,pj)=Q(pi-a)(pi-a-ci)-f。這個過程將反覆進行下去,直至邊際成本最小的企業獲得的利潤為0,而其他企業獲得的利潤為-f。

  由伯川德模型可以看出,當把假設條件適度放寬時,在競爭中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卻不得不將產品價格降低到低於平均成本水平以下,從而出現產業內企業普遍虧損的狀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