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形勢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論文

新課標形勢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論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文教學在文化傳承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條看不見的絲帶,將中華文化串聯起來,使之代代流傳。正因為語文如此重要,我們更應該使語文教學過程變得鮮活生動,使它富有血肉,充滿情感。因此,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由於升學的壓力、考試的壓力,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對它的文學性有所忽視,教學模式化,教條化,功利化傾向嚴重。許多教師關注更多的是教學中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整天掙扎於題海之中,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新課標中提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更加註重語文的人文性,同時《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也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絡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在實行新課程改革之後再只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忽視情感教育,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首先課本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側重思想性、時代性、豐富性。大多數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新課標更加註重學生自身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縮減選擇題數量,增加語言表達題的分值已成為一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忽視情感教育,不但在教學中寸步難行,而且在考試中也必將大受打擊,難以考到高分。因此,在新課標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是不可或缺的。

  這已經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年代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不能只是看到語文的工具性,不能關起門來教書,而應該讓學生關注社會人生,那麼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實施呢?

  一、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注重情感教育。

  語文教材中蘊藏著深厚的情感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滲透情感教育,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課文解讀時,不能只是滿足於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應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學生一起體會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看清其中的是非對錯。同時還可以把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絡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詩歌《再別康橋》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想象他們第一次離開家時的心理感受,然後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能更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再比如文言文教學,不僅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積累,還應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絡。

  在學過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文言文單元后,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展開討論,分析燭之武、荊軻、樊噲身上各有什麼樣的美好品質,再聯絡社會實際,讓學生分析荊軻刺秦王與本·拉登反抗美國而引發的恐怖襲擊有何不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二、組織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舉辦朗誦比賽,特別是學習詩歌單元時,可以藉此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更好地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在學習戲劇話劇單元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性格。

  2.舉辦一些演講比賽,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使之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定期組織學生辦板報和手抄報,每期根據實際情況明確主題,使學生有的放矢,鍛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統籌規劃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4.每節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講述名人事蹟,古今中外的都可以,講清楚自己被這人身上的哪些品質打動了。

  5.教師還可定期把社會熱點新聞摘取有意義的向學生講述,並引發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提高他們社會觀察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三、適當地安排閱讀,有組織有計劃閱讀中外名著以及與語文有關的優秀期刊。

  可分課內和課外兩部分進行,儘可能多讓學生接觸中外名著,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名著閱讀完成之後,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其中的人物形象及寫作技巧進行討論分析,不能讀過之後,不了了之,當然,這需要教師在這之前付出大量的勞動和汗水,才能圓滿完成。而對於優秀期刊的閱讀,一定要求學生摘錄優美語句或寫下讀後感,讓學生用筆記錄下那些感動他們的文字或故事,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如果做到這幾點,切實把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去,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語文課的魅力,才能提高整體語文水平,才能在作文中做到以情動人。“文以載道”,文章是學生內心世界的反映。文章只有先感動了自己,然後才能感動別人,只有把情感教育落到實處,才能教會學生抒發真情,欲曉之以義,必先動之以情,新課標形勢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也變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我們要在教學中拋棄陳舊的不合時宜的教學理念,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