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教育創新的文獻綜述論文

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教育創新的文獻綜述論文

  摘要:本文對我國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教育創新研究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比,提出了研究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教育創新研究的前景。

  關鍵詞: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教育創新現狀問題

  一、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教育創新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國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說:“當前,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是我國教育的基本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發展高質量的教育。”朱仁寶認為未來教育“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種新的教育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的實現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師的高素質。我國社會的發展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提升國家的教育實力。

  我國的教師教育提出比較晚,2000年9月,教育部頒佈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以及《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力地推動了教師教育的發展。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一次在政府檔案中以“教師教育”替代了長期使用的“師範教育”的概念,我國開始進入教師教育的階段。教師教育創新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則呼喚著教師教育的創新。我國完成了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探討這些問題的文章也紛紛出現。

  二、研究現狀

  1.比較師範教育與教師教育,分析教師教育的特點

  黃葳的《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潘懋元、吳玫的《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劉開源的《教師培養制度的變革: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以及肖愛芝的《對新時期教師教育的思考》等探討的都是這方面的問題。透過研究,他們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內涵豐富,在內容上包括人文科學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學實踐,從順序上來看有職前教育和在職教育,從層次上來看有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師教育”包含教學職業的職前、試用和在職等層次。他們普遍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我國的教師教育強調的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教師教育要專業化。教師的業務素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素質的主體。教師的業務素質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和能力素質兩個方面。教師的科學文化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主體知識、專業前沿知識。這是教師業務素質的基礎內容,也是教師業務素質的內在表現。教師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師應具有的基本能力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銳的觀察力、快速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靈活的思維力、積極的應變力、獨特的創造力。教師透過專業的.教育與訓練,掌握教育教學的專門知識、形成教育教學的專門技能、養成專業道德,逐步提高專業素養,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發展過程就是教師的專業化。教師教育的課程是三個相互聯絡的系列:教師專業知識課程系列、教師專業技能課程系列和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系列。教師教育就是實施這些專業教育的活動。

  (2)我國的教師教育是開放、多元的教育。我國的教師教育不再僅僅是師範大學的專利,各類綜合性大學、專門性大學都可以成立教育學院,那些願意當教師的各種學科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在學校的教育學院裡接受教師教育,教師教育的渠道被拓寬了,教師的來源日益多元化。

  (3)教師教育是終身教育。潘懋元和黃葳等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不再是職前教育,而是終身教育隨著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和無線電通訊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它們已經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資訊的有效手段,因此肖愛芝等提出教師教育的資訊化和現代化,傳統的傳播知識的技術已經落伍了。

  (4)教師教育注重質量教育。多數研究者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最顯著的是不再注重數量而是側重於質量。教師供求關係的基本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並且隨著社會上公眾對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轉變為永恆的質量矛盾。

  另外,黃葳認為教師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教師培養活動,肖愛芝認為教師教育應該法制化,這些新的觀點為我國的教師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的教師教育的發展。

  2.探討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促進教師教育創新

  浙江省教育廳師範處處長勵如孟指出:新時期,推進教師教育創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教師為本,堅持以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方向,堅持統籌規劃與分類指導的方針,以教師專業化為導向,以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為宗旨,以骨幹教師尤其是農村骨幹教師建設為重點,不斷創新,努力建設一支高質量中小學教師隊伍。他們認為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很多途徑,比如,建立政策保障機制,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完善培訓機制,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抓好常規教學,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等。而他們一致認為創新教師教育才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根本,並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師要具有寬厚的知識功底,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師要能勝任教學工作就必須有堅實、寬厚的知識功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自己的知識,這符合現代教育觀,作為結果的知識是不斷更新的,發現真理、探索結果的方法最重要,教師只有具備這些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工作。

  (2)教師教育工作要高舉質量的大旗,以提高教師質量和專業化水平為導向,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發展。要牢固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觀念。提高教師教育質量是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和最終目的,而全面推進教師教育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是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

  (3)建設高水平師範大學,推進教師教育創新。許祥源等認為要建設高水平的師範大學,來推進教師教育創新,師範大學可以透過加強學術研究,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可以提高綜合化水平,創設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透過強化教師教育特色,培養專業化的教師;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注重教師教育課程與學術性課程的有機結合。

  三、存在的問題

  儘管對我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創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部分文章只侷限於問題的一個方面,真正把二者聯絡起來的很少。很多研究者探討的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或者是如何推進教師教育創新,而將二者聯絡起來專門探討如何透過教師教育創新、提高教師的素質或者如何透過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的文章卻很少,而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今天的教師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的教師教育改革是世界性的,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眾化階段,教師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育正在面臨著從滿足數量需求向質量提高的重大轉變。如何改革創新教師教育、建設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推動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適應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一些解決方案流於書面形式,沒有實踐意義。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透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人才流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需要在反覆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而且要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決不是說只要人才流動了,就能最佳化教師的資源配置了。教師教育創新需要創新型的教師,要加強教師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怎麼樣加強?人人都有創造力,但是創造的程度有差異,要使每個教師都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達到個人的“最近發展區”則需要有專家型的領頭雁,那麼又如何培養這樣的領頭雁呢?研究者甚少。許多人認為,應該加強對教師的職前培訓,並提出了很多培訓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保證每個參加培訓的教師都能“訓之有效”呢?這就很少有人涉足。

  2007年9月22日,以“師範生免費教育與中國教師教育改革”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教育家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指出,此次師範生免費教育的重要性在於:首先,師範教育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其次,師範生免費教育制度有力地了教育創新;再次,師範生免費教育制度在社會上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和社會氛圍,有利於推動教育改革。我國的教師教育改革在呼喚著建設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我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必將推動我國的教師教育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J].人民教育,2005(9).

  [2]朱仁寶.現代教師素質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黃葳.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J].高等師範教育教育,2001(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