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業觀內涵的應有之義論文

研究生就業觀內涵的應有之義論文

  摘要:就業觀對研究生擇業目標的實現具有導向作用,對研究生的擇業實踐具有推動作用。正確的就業觀應該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理性分析與現實結合,自主擇業與自主創業相結合,實體平臺與虛擬網路相結合,積極主動實事求是。

  關鍵詞:研究生就業觀內涵

  當前由於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和日趨多元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交替影響,研究生的就業觀正不斷走向複雜化和多元化。探討研究生就業觀內涵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就業目標觀

  關於自我價值,“它的最高表現是自我實現和人的全面發展。理想社會應該促進每一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並使人人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早已提出的目標。”

  (1)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向往自我實現。或者說,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

  (2)社會價值就是個人對社會的作用和貢獻。

  實踐活動本質上是社會的,因而在自我價值的現實化過程中,看起來似乎是自我的東西,實際上是屬於社會的。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它們不可分離的聯絡在一起。研究生就業目標的選擇應該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現在由於我們的社會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特殊時期,一些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腐朽的思想侵蝕著人們的心靈。部分人在選擇工作時候,只注重報仇、待遇、工作環境等等。任何人的就業目標都可以包含著自身個人價值的訴求,這是符合人的發展的規律的。但是個人價值能否實現,就要看這個目標是否符合社會價值。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價值,只看重名譽、金錢、地位,這些評價個人成功與否的表面因素,更應該在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中尋求平衡。只有具備社會價值的自身價值,才會被社會認可,才可能被實現。

  2、理性分析與現實結合的就業標準觀

  理性分析是指科學地、理性地對自身分析判斷,主要是對自身所學習的專業的掌握程度,自身的愛好興趣和長處,自身的家庭狀況,自己的理想等等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然後再現實的就業市場中,尋求與自身情況最適合的結合點,從而找到具有個性特徵的工作。一個理想的工作是要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思考“我想做什麼”和“我能做什麼”,以及“如何能做成”這三個基本問題來實現的。“我想做什麼”,這是一個理想層面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價值訴求。這個問題可能從小就已經慢慢形成,並且每一部的選擇都為了接近這個目標。也可能在上大學選擇專業和學校的時候才有具體的認識,也有可能在上大學以後會有新的理想,也有可能有的學生在要畢業找工作的事還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事實上這樣的人是不乏存在的。總之,就是要再找工作之前就要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奮鬥目標,清楚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有了清晰具體的目標之後,行動才有目的性,才有可能成功。“我能做什麼”是指作為畢業生,要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對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要考慮自身的家庭狀況,這裡是指有的畢業生家庭情況經濟情況、社會關係等對畢業生就業產生的影響。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總結出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如何能做成”是指畢業生的職業規劃。事實上,職業規劃應該貫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尤其是在大學階段更應該重視起來。在這裡所談到的職業規劃更側重的是在畢業生選擇工作的時候,對於影響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就業的性質、地區、報酬等等因素的考量。“如何能做成”更側重考量的`是影響實現自身職業理想的外界因素,例如就業市場的現實情況,國家的就業政策等。

  比如,有的畢業生想留在東南沿海的發達城市就業,事實上這樣的地方人才濟濟,競爭十分激烈,對於實現職業理想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響應國家的號召,到國家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區,基層工作單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3、自主擇業與自主創業相結合的就業形式觀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就業政策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統包統分階段;由供需見面到雙向選擇的過渡階段;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階段。“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教育部頒佈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按照這一檔案規定,從2000年起,我國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制度,並同時取消了向畢業生髮放‘派遣證’的做法,改為向畢業生髮放‘就業報到證’。同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指出,我們建立的畢業生就業制度應當是一個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用人制度。這標誌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結束了‘計劃、分配、派遣’的歷史,轉向了以市場為其導向。”

  (3)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又是我國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政策的又一顯著特徵。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自主創業無疑是實現人力資源有效配置的有效方式。另外,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下,大學生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思維活躍,年富力強,鼓勵他們自主創業、科技創業、艱苦創業,必然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貢獻。國家也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衛國在“中國江蘇”線上訪談直播室,向社會公眾和廣大網友介紹今年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解讀國家和省有關促進高校畢業生的相關政策時說:“積極推進創業教育。大力加強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的建設,組織開展各類創業競賽比賽,積極構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綠色通道”,實行創業培訓、專案開發、創業孵化以及專案融資等一體化運作和服務。”在未來我國畢業生就業形式中,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必然會成為主流。

  4、實體平臺與虛擬網路相結合的就業渠道觀

  以往的就業渠道通常是用人單位進入校園,進行校園招聘,另外就是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去大型的人才市場的大型招聘會,去尋找合適的崗位。這是最主要的兩種就業資訊渠道,充分地體現了就業政策供需見面的特徵。其他的一些輔助的就業資訊渠道,包括報紙、雜誌、期刊,校內的海報或宣傳單等等,也起到了一定的就業資訊的傳播的作用,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了橋樑。以上所說的就業資訊渠道是以現實的實物為基礎的,例如招聘會、報紙、海報等等,在這些實體平臺上,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溝通,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我們把以上所說的就業資訊渠道稱之為就業渠道的實體平臺。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社會,最求效率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要特徵,這體現在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就業資訊渠道的獲得上。以往的較為單一的就業資訊渠道已經不能滿足就業市場和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了。於是就出現了與以往的就業渠道的實體平臺相對應的虛擬平臺。虛擬平臺主要是指與以往的傳統的就業資訊渠道不同,它是以網路為基礎,分為“用人單位主導”和“畢業生主導”兩種模式。“用人單位主導”是指用人單位將用人資訊釋出到網路上,畢業生在一些求職網站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給用人單位發電子簡歷,用人單位篩選簡歷,進而再與滿意的求職者聯絡,進行下一步的面試。“畢業生主導”是指畢業生將自己的簡歷以及對工作的相關要求釋出到網路上,等待用人單位進一步聯絡面試。此外,還有一些電話面試、影片面試等等,都可以算作是就業渠道的虛擬平臺。在資訊化社會里,網路技術的出現,必將會對就業渠道產生重大影響,只有這種實體平臺和虛擬平臺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就業資訊渠道的立體化、高效化,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各取所需,實現共贏。

  註釋:

  1袁貴仁.人的哲學.第一版.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73

  2(美)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142

  3劉常雲.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5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