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論文

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論文

  高中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改革理念對一線教師的思想觀念帶來強烈的衝擊,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科學、正確、全面地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還存在不少的爭論甚至是偏差。筆者對大量新課程論文、教學案例、公開課、課件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同時在參加課程培訓和實際教學中也慢慢積累了一些體驗和認識,據此認為:要貫徹落實高中新課程標準,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辯證認識並正確處理好高中語文教學的幾對關係。

  一、辯證處理創新教學與語文字質的關係

  改革必然需要創新,創新不是教學的隨意化、拓展的無度化、表演的空泛化、討論的形式化,創新是以形式的新意走入語文的本質,兩者是辯證統一而不是割裂分離的關係。

  語文課應著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管課堂有多麼富有新意的點子,多麼個性化的教學設想,都不能脫離這個本質要求。在推進語文課改的過程中,有些教師走入了一個誤區:重拓展延伸而輕潛心會文,重合作討論輕朗讀品味,重空泛表演輕情感體驗。比如講授《短歌行》,過多地引申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相關情節,而缺乏對詩句本身情感的積蓄和爆發的體驗,缺乏對詩歌意境下作者思想境界的體悟和把玩。如講授《雷雨》,過多地把時間放在學生的分工表演上,而缺乏對語言的反覆吟詠和揣摩,缺乏對時代和人物的深刻、具有創見性的分析。又比如講授《囚綠記》,在學生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匆忙分組合作探究,只能是小組成員圍繞主題擠眉弄眼,毫無情感的體驗、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

  二、辯證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關係

  “互動”是新課改中的熱點話題。什麼是互動?互動就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融合。所謂師生“互動”,從宏觀來看,師生一起努力營造一種親密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從微觀來看,教師對學生學習中的分組、討論、事件等進行密切關注,給予適當指導,學生對教師啟發作出回應,師生持續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課改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理解或者觀念的偏差,師生互動關係往往存在一些問題:要麼教師過於熱情,縱容學生過度依賴教師,缺乏主觀能動性,互動的重心偏向於教師的講授;要麼師生只重形式,單一機械的“一問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課堂成為“教師問學生答”的流水程式;要麼師生沒有共處一個平臺、同設一個情境來合作,教師沒有激情及時應對學生的閱讀事件,學生針對教師的引導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思考;要麼放任學生討論交流,分組合作,教師只充當旁觀者和“巡邏隊長”。綜上種種,都是教師和學生的概念孤立、單一地存在,師生之間互動得機械、形式、冷漠,為了互動而互動,無法就同一個主題、話題、情景進行良好而平等的有效對話和交流,而實現師生共同研究、相互促進的效果。筆者聽過《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教師讓學生預習10分鐘,要求每位學生在紙上提出兩個問題,然後一節課都是讓學生自由提問,教師進行解答。課堂形式算是新一點,但是從師生互動方面來講,達到了交流、溝通、融合的效果嗎?雙方地位對等嗎?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師生互動行為,很難簡單地分為教師一方或者學生一方,兩者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融合一體的。師生互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師生共同建立一種良好平等的學習氛圍,針對文字進行多重對話。單純的師生問答不是真正的互動,表象的熱烈合作不是真正的互動,“花架子”下漫不經心的討論交流不是真正的互動。什麼是真正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是師生共建親密朋友型氛圍,教師善於擔任優美情境的設定者,教學目標的確定者,討論交流的主持人,透過閱讀挖掘文字中的人性、生命、倫理、情感等等,讓生命閃光,讓心靈流淌,讓情感律動,達到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師生在同一個平臺下平等對話,在同一個情境下共話人文,使教師的角色得到改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真正的`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多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糾正,併產生新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

  三、辯證認識並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關係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寫者、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改變以往重課堂講授、輕學生參與,重單向接受、輕讀中互動的填鴨式教學,讓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對話,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合作和探究的精神,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心之一。

  近幾年,不管是單主體性理論還是雙主體性理論,最終都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結論趨之認同。但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這卻是把雙刃劍。我們必須辯證地認識和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既不能“導”過了頭,也不能放任學生自流。在教育界同仁的努力下,教師思想觀念得以更新,以教師意志為主宰的傳統命令型教學已慢慢被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型教學所取代。關鍵是教師要不要導?如何導?在新課程背景下,一部分教師又走向了另一個誤區:從“放手”異化成了“放任”。筆者聽過一堂課改公開課《荷塘月色》。一上課教師就發問: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和重點是什麼呢?學生分小組討論。於是課堂上議論紛紛,小組“推選”幾名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全文研討。《荷塘月色》作為一篇經典的現代散文,怎能隨意讓學生憑喜好定重點呢?教師可曾體會教材編寫者的苦心?

  在新課程紮實推進的今天,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關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關係以及創新教學與語文字質的關係,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