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論與大學生生涯教育論文

自我同一性理論與大學生生涯教育論文

  摘要:大學生生涯教育與自我同一性理論具有內在關聯。在自我同一性理論的視閾中,大學生生涯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我同一性理論可以給大學生生涯教育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導與啟示:明確層次類生涯教育目標,堅持全體性原則;樹立發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堅持主體性原則;開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堅持漸進性原則。

  關鍵詞: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大學生

  自我同一性理論與生涯教育的內在關聯

  (一)兩者的演變過程

  自我同一性是美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一書中,艾裡克森對自我同一性理論及青少年問題進行了系統探討。

  艾裡克森認為,人除了生理性的衝動外,在生長過程中還有一種注意外界並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個體人格的健全發展是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互動作用的結果。他據此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理論,將人生全程分為八個階段,認為人生的每一階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問題,均視為“危機與轉機”的關鍵。這裡的“危機”不是指災難性威脅,而是指發展中的轉折點,成長中的契機。危機的解決有賴於以前各階段危機的解決程度,要高度重視和及時解決每一階段的特定問題並完成心理社會任務。

  艾裡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社會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與防止同一性混亂。個體進入青春期後,身心經歷著疾風暴雨般的變化,他們開始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形象,對自身形象重新進行認同。同時也認識到社會對自己提出了新要求,這使得青少年處於心理衝突之中,體驗著各種困擾和混亂,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等問題。在艾裡克森看來,青少年如果能運用積累起來的關於自己和社會的知識進行仔細思考,並做出種種嘗試性選擇,那麼他們就有可能獲得同一性,能較順利地過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確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擴散(混亂)或同一性的消極發展。

  20世紀70年代,馬西婭(Marcia)賦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創立了自我同一性狀態的理論模型。她依據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對“探索”與“承諾”兩個要素“是”與“否”的選擇,將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劃分為四種狀態:

  (1)同一性獲得,即經歷了一段探索,仔細考慮過各種同一性問題,並選擇了自我投入的目標和方向。這是最成熟、最高階的狀態。

  (2)同一性擴散,既不積極尋找,也不努力探索與思考,沒有確定的目的、價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這是最不成熟、最低階的狀態。

  (3)過早自認,即沒有經歷探索就對一定的目標、價值觀和信念形成承諾,這些承諾反映的是父母或權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

  (4)同一性延緩,指正在經歷同一性危機,積極地思考各種可能的選擇,但還沒有對特定的目標、價值觀做出決定,沒有實現最終的承諾。

  數十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對同一性理論進行了實證研究,以此為基礎,1996年,Adams與Marshal將自我同一性的功能總結如下:

  (1)為理解一個人是誰提供了結構。

  (2)給個體以明確的價值觀、目標、發展方向和生活的意義。

  (3)給個體提供了明確的個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

  (4)有助於個體追求價值觀、信念與行為的內在一致性。

  (5)有助於個體潛能的認識和發揮。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時任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的馬蘭(Marland)博士於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內涵非常豐富,主要是指“個人一生中從幼兒園到成年的綜合性教育計劃,即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並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生涯教育是職業指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職業指導在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生涯發展理論的提出,生涯規劃教育逐漸取代了職業指導的地位。80年代,生涯規劃又有了新的發展,成為現代學校教育與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近二十年的發展中,生涯理論不斷湧現,尤以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薩帕(Super)等人提出的生涯規劃理論最為著名,該理論認為生涯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有特定年齡階段的發展過程,具體包括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五個階段,其中,探索階段(15~24歲)又分為嘗試期、過渡期、初步試驗承諾期。由此可知,大學生正處在從職業生涯探索階段的過渡期走向初步試驗的承諾期,即開始職業生涯的規劃與步入職業人生的準備階段。

  發達國家在學生升學與就業指導方面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導體系。而我國的職業指導才剛剛起步,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以及就業服務的現實需求,對大學生的生涯教育已日漸引起重視。

  (二)兩者的內在關聯

  自我同一性理論與生涯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思潮,但實證研究顯示,職業承諾、職業探索與自我同一性呈正相關,理論研究也表明,兩者存在緊密聯絡。第一,兩者具有相似的社會歷史背景,都是後工業社會對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反映。第二,兩者都強調影響因素的整合,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外在環境與內在自我相互影響的結果,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第三,兩者都關注人的成長與可持續發展,都認為大學階段是自我同一性確立與社會角色形成並做出職業選擇的關鍵時期。第四,兩者都非常重視個體的探索與承諾,探索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先決條件,職業決策之前必須經歷探索的過程。第五,兩者都重視自我意識的培養,認為自我認知是生涯規劃的起始,個體形成一個恰當的關於自己的認識與調節系統是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重點。

  這就使得自我同一性理論對生涯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自我同一性理論的許多主張影響到人們對生涯教育的看法,為探討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換言之,生涯教育與自我同一性理論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成為自我同一性理論關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實現自我同一性途徑與載體的生涯教育,其實踐研究將不斷充實與發展自我同一性理論。

  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從社會變遷來看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精英教育,“進了大學門,就是國家人”,大學畢業生就業是由國家包分配,用不著自己考慮,也由不得自己選擇。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基本上處於過早自認狀態,這時的大學生沒有也不需要生涯教育。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教委把高校“畢業生分配工作”改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大學生就業體制開始從“統包統分”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轉變。進入90年代,國家計劃的硬框框逐步消解,大學生在擇業自由度增加的同時依然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在職業選擇上,大學生更多地處於同一性獲得狀態。他們開始接觸職業指導,但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生涯教育。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張,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同時出現。2003年全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約52萬人待業;2004年約69萬人待業;2005年約79萬人待業;2006年約90萬人待業……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遇到“就業難,難就業”的.困擾。從整體上看,2000年後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又退到了同一性延緩與同一性擴散狀態,因此,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迫在眉睫。

  從高校就業輔導來看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困難,許多高校已開始重視就業指導,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近十年來,就業指導仍存在“幾多幾少”現象,即資訊提供的多,觀念轉變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業性的指導多,教育性的指導少;講擇業的多,講敬業的少;講如何找到滿意工作的多,講找不到滿意工作怎麼辦的少;僅在大四進行“抱佛腳”式擇業指導的多,始終對大學生滲透生涯觀念的少。其侷限性是重視了擇業問題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從根本上長遠性地幫助學生走向職業生涯,獲得持續性發展。因此,提升職業指導的地位,開展發展性生涯教育十分必要。大學生生涯教育是指透過課程學習或團體輔導,幫助大學生了解自我、瞭解職業世界和形勢、政策,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理念。透過搭建各種平臺,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就業能力與自我決策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大學生具備人職匹配能力,進而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生涯發展觀指導自己擇業行為的活動過程。  從學生職業規劃現狀來看根據自我同一性理論,大學生正處於成人早期的轉換期,是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使職業傾向逐漸具體化並實現職業偏好是大學階段的心理社會任務。然而,調查表明,僅有7.29%的大學生確立了自己的職業定位,有49.84%的大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缺乏瞭解,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沒有進行過職業生涯設計。另據對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調查,僅有18.72%的學生對生涯教育概念很熟悉,較熟悉的佔26.92%,聽說過的佔30.77%,有24.04%的學生對這一概念感到陌生,這充分反映了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著缺失與盲區,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生涯發展方向,備感茫然與彷徨、焦慮與不安,經常以睡覺、打牌、遊蕩、等方式消磨時光。因此,在自我同一性視閾內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存在價值得以凸顯,大學生生涯教育顯得十分迫切。

  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啟示

  (一)明確層次類生涯教育目標,堅持全體性原則

  運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狀態,可以從“探索”與“承諾”兩個維度,將大學生的職業同一性劃分為四種狀態,即職業同一性獲得、職業同一性早認、職業同一性延緩與職業同一性擴散。根據艾裡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大學生的生涯規劃問題能否有效解決,將影響其成年後的人格發展,因此,面對職業同一性狀態不同的學生,要明確不同的教育目標,分層次加以引導,促進全體學生職業同一性的確立。

  對於職業同一性獲得者,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在尊重主體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並從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高度認識和反思自己的個人理想,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在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從而認清所擔當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明確奮鬥目標,激發成長動力。

  對於職業同一性早認者,應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意義世界,培養積極探索精神,提高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逐漸脫離對權威的依賴與崇拜,學會將有關的經驗和資訊聯結起來,有效地統一自我與他人的資訊,形成恰當的自我意識系統,並學會選擇與自我決定,使自己的投入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標性和主動性。

  對於職業同一性延緩者,首先要明確延緩狀態是成長中的一個必然經歷,其次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寒暑假社會實踐、勤工儉學、志願者服務、模擬訓練、案例分析等,讓學生切實感受創業的艱難與成功的喜悅;或開展自我探索的團體輔導,透過探尋“我是誰”、“我將來幹什麼”、“我如何適應社會”,以增強自我意識,合理規劃人生。

  職業同一性擴散是必須防止的狀態。對於處於這種狀態的學生,應開展同質團體心理輔導,透過心理測試篩選成員,或張貼海報招募自願者,將他們組建成輔導團體,開展一系列的生涯輔導活動,如“我是誰”、“誰塑造了我”、“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我的未來我做主”等,幫助學生梳理過去、明確方向,立足現在、形成動機,焦點解決、感受成功,漸漸獲得成長的動力。

  (二)樹立發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堅持主體性原則

  生涯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包括就業輔導、職業輔導與生涯輔導。對於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就業指導的基礎上,應注重更深層次的發展性和主體性。一方面,應該關注大學生的成長與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首先,應要求學生轉變觀念。即改變“等、靠、要”等落後的就業觀念,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其次,應引導學生主動設計。學生自己要積極把握社會人才需求的動向和標準,把社會需要作為規劃與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既要看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發展;既要考慮個人因素,又要自覺服從社會需要。同時,應有意識地增加技術性、實踐型課程的學習,主動縮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培養自身的職業優勢。再次,應幫助學生樹立目標學習觀。大學四年的學習是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獲取知識,培養技能的綜合素質性預備學習,專業設定僅是職業發展的傾向,而未來發展有較自由的職業選擇與發展的空間,每個人都要利用寬鬆的學習氛圍,制定自己的基礎性、專業性與發展性層次學習目標。

  (三)開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堅持漸進性原則

  大學生生涯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貫穿於大學整個四年。

  大一試探期: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是其核心內容。首先,要初步瞭解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或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可以透過與師哥、師姐的交流,也可以透過查閱相關網站或報紙雜誌瞭解所學專業的特點、社會需求狀況、將來的就業方向以及各方面所要求的能力技能與素質。其次,應透過標準化、科學化的心理測試與職業適應性測試,使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優勢與弱項,瞭解自己的個性特徵,包括性格、興趣、價值觀、行為傾向等,揚長避短,制定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再次,在上述基礎上,初步明確適合自己的職業,實現人職合理匹配。可以借鑑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創立的職業性向測驗。

  大二定向期:確立職業生涯目標是其重點工作。即在認識自身能力和個性“能做什麼”,瞭解職業前景“應該做什麼”的基礎上,確立職業目標“想幹什麼”,引導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目標,達到知、行、意的統一,為獲得理想的職業發展而做好準備。職業生涯目標包括人生目標、長期目標、中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一般應根據個人的專業、性格、氣質和價值觀以及社會的發展趨勢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長期目標,然後再把人生目標與長期目標加以細化,根據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制定相應的中期目標與短期目標。

  大三加強期:職業生涯發展策略是其重點工作。在確定了職業生涯目標後,就要制定相應的行動方案,把目標轉化成具體的行動措施。行動方案包括職業的選擇、職業發展路線的選擇與相應的教育與培訓計劃等;行動措施包括專業知識的加強,專業技能的拓展,求職技能的提高,相關的競賽、見習實習、社會實踐的組織與開展等。

  大四分化期:在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劃後,可指導學生總結前三年的準備情況。首先,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前三年的準備是否充分。其次,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擇業、適業、敬業的專項指導,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訓練。再次,鼓勵學生勇敢地走出校門,從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埃裡克·H·艾裡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Jane Kroger.discussions on Ego Identity[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3:13.

  [3]張鑫,李昌慶,傅金芝.自我同一性理論及其應用[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21).

  [4]南海,薛勇民.什麼是“生涯教育”——對“生涯教育”概念的認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5]李文道,鄒泓.大學生同一性與職業探索、職業決策困難的關係[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

  [6]梁紅瑜.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7]夏海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分析[J].新餘高專學報,2007,2(12):116.

  [8]李科.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之我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1.

  [9]譚志平,姚紅.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