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一、引言

  社會經過一段發展產生的產品就是職業教育,它是人自身發展的產品,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品。職業教育與社會相互受益,職業教育促進社會發展是義務和職責。國家要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就需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有創新能力的勞動者,高素質和有創新能力的勞動者可以促進就業率提升,也可緩解中國的就業壓力,所以要實施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能力培養。

  二、職業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

  職業教育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和文化的新力量。職業教育在各個國家也已經形成了一些模式,如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確定將600多所本科高校轉向職業教育;加拿大CBE模式,轉專業學分可互認;新加坡“教學工廠”辦學模式,企業老總參與校董事會;德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澳大利亞TAFF教學模式等等,它的模式還在發展中,以後還會有更多更好的模式。[1]國家各地都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可以在附近升學,就業也可以在附近。職業教育是替代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作用的一種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的入學門檻比較低,讓高等教育對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成為可能。職業教育的大眾化使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滿足了這個需求吸引他們進入高等學校,使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加速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原因。[2]職業教育要從工業社會到資訊與服務社會的'轉型,它的發展趨勢時逐漸大眾化、規範化,使普通人也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並得到相關正規化的證書。當然職業教育也要滿足不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但也要形成以學生為本、服務社會的思想,把學生的職業觀端正,把中國高等教育種類豐富了,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完善了。在21世紀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當然現在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需要把觀念轉變,實施改革創新型人才的培養。[3]

  三、職業教學的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

  第一,實踐中應用創新。積極進行實踐探索開闊教學新領地,培養學生能力、教學管理、教師成長共同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就業率。在職業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專業素質的創新應用能力。學生創業就業作為一個切入點,解決了學生創新應用能力,對人才最佳化的培養,把培養人才的模式改革,可提高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在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理論聯絡實際,讓教學與企業要求相匹配,讓學生的能力提高,從而更積極地就業創業[1]。如職業教育中的汽修專業,這個專業就是要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創新,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接觸到汽修實際崗位,實踐中創新一些方法,來增強自己的專業素質。第二,創新應用能力對教學內容的重構。現在國家對職業教育裡的各個專職專業的人才需要很多,可以說供不應求。那麼就需要人們對教學內容的重組結構,把教學方法分層次,可以讓基礎不同的同學,透過應用能力的創新,在原來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在各個教學層次上輸送不同程度的創新應用能力,就像遊戲過關一樣,人們要不斷突破自己。再來人們在互相協作中把可利用的因素進行相互結合,透過創新能力在教學上,讓學生更愛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如在教學內容上旅遊這個專業,人們可以這樣在旅遊時,人們平常都只是教學生講一下這個地理位置的傳說、歷史、名人故居等等,其實顧客有可能在來的路上做了基本瞭解,所以要縮短這方面的說辭,可以教學生一些小技能或者學生憑自己的實踐經驗,充分地調動氣氛。從而讓創新應用能力在教學內容的重組情況下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第三,適應創新應用能力的教學模式。既然人們把創新能力用在了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裡,人們就要讓學生適應,由於現在社會資訊更新快,人們也要及時地更新教學內容,更要多方位地傳授知識,讓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不僅要理論指導更要在實踐中啟發學生更好地適應創新應用能力的教學模式。如藝術設計傳媒專業是個資訊更新很快的專業,它跟財經、旅遊、交通運輸、電子資訊、輕紡食品、醫生、公共事業等專業都有相關,就需要人們或多或少地接觸這些專業,而且要創新地去接受,因為人們是不可能記住這麼多相關知識的,這也看人們的創新能力了。

  四、結束語

  實行創新應用能力培養,能提高職業教育中的學生職業能力和專業的發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發展,以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更有競爭力地能勝任一些工作。樹立以創新能力的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型、針對型適用型等的人才,形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當然人們也要有追求創新的慾望,有冒險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潛能,而培養職業教育教學創新應用能力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曹志宏等.基於創新應用能力培養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探究[J].國家級獲獎教學成果_2014年職業教育國家級獲獎教學成果研究報告選登,2015(16):92-95.

  [2]白英才.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高校教學研究,2016(01):68-69.

  [3]張升堂,施龍青.基於創新能力培養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教學組織管理,2013(13):38-3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