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監控的戰略思考論文

簡論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監控的戰略思考論文

  【關鍵詞】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監控;評估指標體系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新興的辦學模式,具有獨特的教學模式,且表現出多元化特點。教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而教學質量監控是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重要保證。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自身特點,制定有效的監控手段,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勞務、技術、資訊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從而達到最佳化配置,實現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其本質特徵是市場執行規則的普適化。作為高等學校,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進一步調整教育理念,深度研究人才培養的規格、目標以及實現途徑。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一個關鍵點就是實現教育的國際化。透過教育國際化,可以將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方法引進來,促使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儘快達到一個新的標準。中外合作辦學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良好途徑。

  一、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幾種方式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的教育機構。而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則界定為: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以不設立教育機構的方式,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的教育教學活動。根據具體合作方式不同,中外合作辦學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①特許課程,國外高校允許在中國的合作高校開設其課程並授予其學歷證書。

  ②聯接課程。國內外高校間簽訂學分轉換的聯接學習的協議,學生完成國外高校的課程學習後可同時獲得國內合作院校的學歷證書。

  ③分校區。國外高校在中國建立分校區開設自己的課程。

  在教學管理上,我國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有三種教學模式,即整合型、嫁接型和鬆散型。整合型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引進國外合作方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原版教材、考核模式和其他相關的教學手段;聘請外方教師單獨授課或雙方教師共同授課;採用外方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演講、案例教學、調查報告和實踐環節等;由外方出考試題並評判試卷。嫁接型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中外雙方分段教學,即在國內外分學期學習,採用1+2、2+2、3+1等多種模式,雙方接替性開課,互認學分,互認學歷,互發文憑和學位。鬆散型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聘請外方教師來我方講學;我方派送教師到對方院校進修;學生可去對方院校進行短期學習或實習。

  二、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

  1.培養途徑的靈活性

  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制一般為四年,實行2+2、3+1或者4+0模式,即學生前兩年在中國學習,三、四年級自行選擇在國內繼續學習或到對方院校學習。兩校採用同步教學方式,在教學計劃、教材版本、教學質量、考核標準等方而,雙方保持嚴格的一致性。這樣,學生無論出國與否,在修完全部課程併成績合格後,都可獲得合作雙方各自頒發的文憑。也有一些學校採取部分課程由外方提供教材,承認課程學分,學生成績合格頒發中方文憑的做法。另有一些學校用擦邊球的方法,在國家計劃外招生,學生畢業時頒發外方文憑。

  2.教學計劃的獨立性

  一般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會從實際出發會,設計出完整的'教學計劃,以保證合作專案的順利進行。這種教學計劃獨立於合作雙方學校的統一教學管理,課程設定也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

  3.教學方法的雙重性

  教學方法來自於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告訴人們真理是什麼,而是要幫助他們看見真正存在的事實。因此,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師在教學中多采用互動式和交際教學方法。而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要告訴人們真理是什麼,並講其道理和理由。中方教師如何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西方的教材,外方教師怎樣用西方的教學方式教授中國學生,這種“因材施教”是雙方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

  4.教學管理的綜合性

  教學管理的綜合性體現在教學質量監控和教學服務體系上。在教學質量監控上,要執行雙方學校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在這些規章制度出現不一致時,需制定合作雙方共同認可並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

  5.師資配置的精幹性

  許多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均採用雙語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對中方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語言水平都有極高的要求。

  三、高等學校中鄉卜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監控

  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體現出對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監控中的問題。主要問題是教學質量的不穩定性和監管力度的缺乏。很多合作學校在專業設定上沒有具體分析自身的師資基礎和設施條件,而是一味追求熱門專業,結果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忽視了自身特包,合作辦學的質量難以保證。對於合作辦學的師資水平、學生培養、教學條件、教學效果等重要教學環節的質量問題,我國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教學評估體系。《中外合作辦學實施條例》只規定了合作辦學的執行原則和要求,沒有提出監管辦法和監管指標,監管部門缺乏必要的執法依據和手段。

  目前,經我國教育部審批的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就有近900個。對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的監控成為我國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瓶頸問題。從發展的戰略角度上考慮,我們主要應該思考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問題。

  1.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原則

  透過對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鏈的評估,對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狀況有足夠清晰的認識,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科學的決策提供參考。透過對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評估指標的垣化,以促其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分析系統,掌握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的內在聯絡和外在影響因素,便於從宏觀與微觀雙層次兼顧考慮,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瑩。圍繞上述目標,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化、標準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指標體系,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的評估效果,為此需要遵循以下四條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1)全面性。評估指標體系在教學和管理兩大領域全面系統地對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專案進行全方位的評估。由於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量評估不僅要涵蓋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還要充分考慮到合作辦學的特殊之處。

  (2)靈活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專案從不同的教育體系引進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的合作方式有特許課程、聯接課程、分校區等多種形式,教學方式有整合型、嫁接型和鬆散型三種,評估指標體系應能夠適用於所有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同。

  (3)協調性。評估指標體系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為法律依據,結合合作辦學外方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強調合作雙方的政策關聯及協調。不僅要與我國的法規保持一致,還要充分考慮到國際慣例。

  (4)透明性。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當簡明扼要、清晰易懂、利於把握、方便操作。好的教學質量指標體系必定是明確具體的,能夠操作並易於操作,具有極強的可行性,有便於操作的工作指標和評價標準,使整個監控與評價過程能夠被各中外合作辦學單位接受和認可。

  2.質量評估體系指標的確立  確定出合適的指標,是科學、客觀評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根據學者葉正波的定義,所謂的指標是指揭露、指出、宣佈、使公眾知道、評估和標明之意。它是複雜事件的訊號,是一組反映體系特性或顯示發生何種事情的資訊,它從數量方面說明一定社會總體現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教監自走指標體系應由一系列相互聯絡的、能敏感地反映當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的相關指標所構成。它能準確、全面、有效地反映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明顯的與潛在的異常情況。筆者建議的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可以體現出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監控的戰略重點。

  在本指標體系中,教學成果裡的課程設定和評定,以及教學質量所佔權重較大,體現出這兩項指標的重要作用。從宏觀角度觀測課程內容的專業性和理論的前沿性,對課程設計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作出回顧以及提出發展計劃;從微觀角度對每門課程進行專業性評估。觀測所使用教材的出版社、出版時間、更新頻率等,瞭解專業外部或內部對課程和專業的評估程式及結果,考量專業評估機構對課程的評估結果。對於教學質量,要監控教學方式和方法,確保教學的程式或安排有質量地執行。建立內部管理機制,監控教師的授課水平,監控教材質量是否達到合作雙方的要求。雙方教師資質要達到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教師資質的要求,保證教師對合作專案教學和管理的瞭解和接受。在教學輔助上,保證並監控學生的學習環境,建立學生資訊收集和反饋系統,監控網路教學資源的可得性和網路管理。

  在本評估指標體系中的教學管理上,資源引進所佔比重較大,凸顯它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選擇合作專案時,主要考慮的問題應該包括:外國教育機構的資質,即外方是否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學模式.夕方的聲譽、學術水平、資金狀況、法律風險等;對外方所在國家或地區是否有充分的瞭解,合作專案是否符合雙方國家的法律規定和產業需求;能夠預測中方的利益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合作專案是否符合高校或學院的發展規劃;是否有正式書面協議、合作協議日期、首次簽訂合作協議日期、最新續簽日期和協議期限;是否有國外有關部門的專案批准檔案及審批期限;是否具有外國教育機構教育專案的審批以及機構執行情況,等等。對外國合作方的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要做出明確並詳細的評價。

  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雖然模式多樣化但它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學規律,對教學質量的監控是完全可行的。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自身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手段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