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區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我國小區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一、目前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中存有的問題

  1.植物種類與綠化模式單一、重形式、輕功能

  目前我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最突出問題就是綠化模式單一,從設計到營造都沒有切實做到“功能第一”的原則。如對於居民的活動、休閒、遊憩、停車等基本功能的考慮不周或缺失,景觀營造側重於設計圖紙和外在形式的美觀表現,使參觀的作用代替了園林景觀的參與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很多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從整體角度看都在利用大片草坪裡點綴喬木、灌木的方式,模式規劃方面難以找到所要突出的重點與特徵。同時僅種植幾種常見植物的綠化方式易造成居住區綠化結構層次單調,失去園林物種具有多樣性的特徵。

  2.草坪鋪設和種植面積過大,忽略植物群落配置,過於平面化,缺乏創新

  在我國居住小區綠化方面,目前存有過分追求草坪面積而忽視質量的現象,且在空間營造上缺乏“林蔭型”的立體綠化模式。大規模單一的鋪設草坪既不科學,也不划算。草坪處在生長旺盛季節時,必須進行高頻率澆水和修剪,維護管理費用是一般喬、灌、草組合綠地的3至5倍,而其發揮的生態效益僅是同樣面積複合群落的1/4。據專家研究發現,大面積種植草坪會導致1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雜草共生,它們不僅和林木幼苗搶奪肥料、水分、陽光,還會導致動物與人類染上疾病,必須利用藥劑噴灑才能避免雜草危害。同時大片的綠地不僅佔用了人的休憩空間,更降低了樹木可以做為綠色屏障、減少環境汙染和噪音、改變小區氣候、淨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的生態功能。

  3.設計與施工脫節,綠地率較低,沒有形成組團效應

  現階段,我國很多城市對居住小區綠地率都有明確規定,然而開發商為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常常用綠化覆蓋率一詞誤導消費者進而縮減綠地面積來擴大建築密度;或是圖紙上的綠地率在方案評審時已經達標,但因資金或施工等問題,投入使用後實際的綠地率常常達不到圖紙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與影響,仍有許多舊小區綠化佈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塊草坪點綴,既不能形成組團效應,也不能達到美化環境與淨化空氣的作用,使小區整體綠化效果大大降低。

  二、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改進措施和方法

  首先,綠化設計應從單一的平面化轉向空間構成中的立體化模式。綠化是評價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綠化不應該僅是綠色植物,還要充分利用點、線、面、立體式佈局進行立體的綠化空間設計,配合人們觀賞、戶外休閒、提升生態環境的作用。如採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種類的綠化,形成強弱不同的空間分隔;利用牆壁種植攀緣植物,弱化建築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美化、彩化硬質建築空間;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實施喬、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儘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在合理的滿足人們觀景、親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在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的同時實現空間層次的豐富多變。其次,景觀小品設計新增創意元素,因地制宜的體現城市風格與人文特徵。景觀小品的運用不僅要結合小區的綠化滿足整體環境需求,還應充分考慮住戶要求,著重加入人文內涵,突出文化藝術品味。設計過程中可以結合主題風格與特色適當加入創意元素,透過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功能、完美的細節設計等等多層次多方位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如:從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發,最佳化景觀小品的原材選擇、造型設計、組合搭配、空間擺放,改進小區綠地的內部道線型等,滿足人們的行為、心理、美學需求,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餘提供方便、安全、舒適、有趣的休閒空間。最後,設計要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實現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觀賞和使用兩個功能共融,提高其實用價值。設計師們必須充分利用園林的規劃設計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特別是現代建築中高層建築越來越多,高樓間一定要留出足夠大的空間,創造可觀、可遊、可參與其中的輕鬆舒適的自然空間,營造生態、環保、可持續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環境。

  三、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和形勢要求設計者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探索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這一綜合性的課題,透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綠色空間環境,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