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評價運用於平面設計的課程必要性論文

動態評價運用於平面設計的課程必要性論文

  摘要:平面設計屬於藝術類教學範疇,其教學評價過程也是難點內容,對於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及其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能力差異,應用統一的評價標準難以體現教學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應用動態評價方式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學習過程全程式的教學評價,更能夠發揮教學評價對於學生學習的激勵、促進作用。該文探討將動態評價運用於平面設計課程的必要性,以提高平面設計課程的綜合教學水平。

  關鍵詞:動態評價;平面設計課程;必要性

  平面設計課程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學習基礎,還需要其具備良好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應用靜態評價只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卻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歷程和未來專業發展潛能進行準確評價,因而體現出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弊端。應用動態評價則能夠對學生進行全程式的關注,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改變和提升過程進行評價,瞭解學生的藝術認知和藝術表現變化過程,進而對其專業可塑性和發展潛能進行準確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的應用效果。

  一、動態評價更為全面

  平面設計課程需要學生能夠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應用軟體進行方案設計和創作,因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教學評價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以往的教學評價模式採用靜態評價,只通過學生的學習作品進行考核,難以真實體現和正確肯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動態評價模式則是複雜的評價體系構建過程,能夠在評價過程中伴隨學生的學習表現情況不斷變化,更能夠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果。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建立動態的評價機制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平面設計課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創新意識、表現能力有機融合,可能形成超乎想象的藝術表達效果。此種情形下應用靜態評價,學生在藝術表現過程中的閃光點難以得到肯定,教師難以全面掌握學生的特長髮揮情況。動態評價能夠拓展教師教學評價的角度,使教師更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過程,既要考量學生的學習基礎,又要考查其藝術感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動態評價有助於形成學生共進的局面

  基於動態評價的應用優勢,教師可以構建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用教師評價、學生個人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的方式,提升教學評價的應用功能。傳統評價方式只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衡量,而應用多元教學評價體系,學生能夠在自我評價過程中發覺自身的不足和長處,為後續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而學生互評的.過程則能夠給學生創造更多交流和學習藝術創作思想的機會,形成學生互相促進的學習模式。此種評價方式能夠使學生更為客觀地認識自我,同時使教學評價過程融入更多的實踐性,使學生實現藝術創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動態評價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實施動態評價,要考察專業發展對於人才的能力需求,既要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應用情況,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行為方式和學習效果,又要考查學生個人主體的綜合表現,其對於集體與其他同學的幫助情況。在對學生進行考查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訊。教師可以透過動態評價對學生有更為深入的瞭解,掌握學生的專業優勢和潛能的拓展方向,幫助學生髮現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樹立專業學習的自信,促進其專業水平的提高。學生無論是對理論層面還是專業技能的學習,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應用動態評價方式,可以跟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的契合。靜態評價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基於某些特定情況的學習評價是正確的,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則會體現出更多的機遇性,由於某些不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評價過程便會體現出不公平。只有將評價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發展情況結合,才能真正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保護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專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平面設計課程需要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就業崗位,將自身的專業技能應用於實際工作,發掘自身的潛能,從而獲得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礎。

  結語

  平面設計專業對於學生的藝術學習基礎和藝術表現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應用靜態評價難以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難以實現評價對於學生的激勵作用。應用動態評價能夠全程關注學生的學習,給予教師更多的評價角度和關注點,體現更為全面的評價過程。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使學生實現相互促進的學習過程,多角度的教學評價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其專業就業競爭力,促進專業教學目標的實現。注:牡丹江師範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專案“平面設計軟體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專案編號:16-JG18072。

  參考文獻:

  [1]龔曉雪.平面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分析.藝術品鑑,2017(1).

  [2]曹晉,湯洪泉,邰傑.基於資訊時代背景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對策分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1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