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設計的分析與思考論文

生態環境設計的分析與思考論文

  1引言

  人們不好的生活習慣和不良的開發行為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造成了嚴重威脅,進而引發了生態環境被惡性汙染,資源浪費造成短缺,而且全球環境汙染出現南極冰化和變暖等現象出現,給我們的地球家園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而,我們十分迫切希望對生態環境進行彌補。生態環境的建設首先需要生態環境的合理設計,設計的過程十分複雜,但效果很明顯。生態環境設計的出現能夠促進人和環境共同和諧的發展。

  2生態環境設計的中心理念

  生態設計是一種以健康、環保理念為一體的重要設計特徵,是生物一種生活狀態的集中體現,目前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從環境生態上講,為了滿足人們健康安全的居住環境、促進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進行合理的生態規劃,保證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在以人為中心的情況下,降低成本的造價,合理的避免資源的浪費,透過科學的技術處理方式,採用環保、可持續的材料及設計方法,做到環境無汙染,讓生態環境設計越來越相對自然、更加生態化,將人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3對於生態環境設計的分析和思考

  環境生態性設計主要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實現人物質及精神生活的同時,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做好生態規劃,能夠保證在提高生活環境質量的同時維持環境空間生態的良性迴圈。

  3.1生態環境設計的主旨思想的分析

  3.1.1生態第一的`主旨由於人們對生態環境沒有很強的保護意識,因此對於環境的破壞力度比較大。目前來講生態環境十分的脆弱,很難修復到原來的模樣,因而也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在生態的建設當中,我們要從一開始的決策規劃到設計等等階段,都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全面的控制,才能慢慢修復生態環境。

  3.1.2生態環境設計的積極性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我們需要克服一切困難,打消那些消極因素,將設計難點變成亮點,堅定信念,勇於去迎接挑戰,從而激發設計的積極性和發揮創新的精神。

  3.1.3生態環境設計具有的可操控性生態規劃說的是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對實施進控制和指導,使其成果無論是從圖形還是數字上都做到一目瞭然,方便對其的管理。

  3.2對生態環境設計的基本原則進行分析

  3.2.1健康舒適的設計原則在生態環境設計時,我們主要依據健康、舒適的原則。要採用完全無汙染、無傷害的建築材料,以求保護環境的同時發揮其效益。

  3.2.2遵循自然的設計原則過去,人們總想著如何征服自然,所做的一切的活動都在破壞著自然。現在,瞭解了自然關係與人的微妙的關係,就要正確對待這層關係,適應和順從它的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充分滿足人們的所有要求。

  3.2.3保留鄉土性的設計原則在生態化設計中,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當地資源給我們的條件,加上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充分的保護當地資源的開發。做到基本還原。

  3.3生態環境設計實踐中的問題與思考

  3.3.1引進生態技術及後期維護問題生態技術要求環境美觀,生態建築更需要先進的裝置技術,這就導致了需要高昂的費用。還有有些材料要想看到剛開始施工時的效果也是需要長期的維護的,這也是需要高昂的費用的。

  3.3.2選擇生態材料的問題環境建設時注重的不只是材料的美觀程度,在環境破壞的程度上、所選材料的價效比上,優先選用生態材料。

  4對環境設計中生態設計的方法

  4.1地域性設計的方法

  要想充分體現生態設計,還要針對環境本身所帶來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特色,發揮出應有的生態空間設計。不管是從材料、植物還是文化,都給人們帶來一場環境與人類的藝術設計盛宴。

  4.2資源利用的方法

  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可以利用的資源,能夠更好的節約成本,我們將資源合理有效的運用到設計當中,使其發揮出更好的效益。

  4.3能源開發的方法

  現如今的生態環境設計,除了資源和材料的利用上,還要將平衡能量深化到生態設計中。

  5結束語

  本篇文章中,作者對生態環境設計進行了分析,並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我們不能破壞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要將資源更好的進行保護、合理設計和開發利用,才能有效的促進生態環境設計中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石中之,著.生活環境[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99~100.

  [2]俞孔堅.綠色景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原理[C].為中國而設計———第二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5.

  [3]白德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4]周曦,李湛東.生態設計新論———對生態設計的反思和再認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

  [5]黎德化.生態設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白德懋.城市空間環境設計[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