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糧食危機研究的論文

全球性糧食危機研究的論文

  內容摘要:2008年上半年全球糧食問題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危機。引發全球性糧食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說到底其根本原因還是糧食供給不足,文章認為從博弈論的角度闡述這種供給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國際間糧食補貼的扭曲造成的,從而引發微觀生產糧食的不同長效激勵機制,最終影響到宏觀層面的國家糧食體系安全,並以能源危機和金融危機為誘因,引發這場全球糧食危機。

  關鍵詞:糧食危機原因博弈

  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008年春季年會上,“新的糧食和農業危機正在形成”已成為共識。這次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是在農業工業化程度已相當高之時的一次全球性危機。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場糧食危機,筆者認為必須先從其主要原因入手進行分析。

  (一)糧食供需格局失衡引發高價均衡

  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眾多發展中國家對糧食供給缺乏激勵機制。糧食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給和需求彈性。在短期內,農產品的供給,主要受制於農地規模、氣候變化、生產週期等自然條件。農業滿足的,又主要是人們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時期內,人口數量是既定的,對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對穩定的。所以,農業是最不容易擴張的一個部門。但近幾年,許多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和農產品的國際流通,使得人們更加註重非糧食經濟作物的生產,從而導致糧食供給數量劇減。由於在糧食需求一定而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必然引起糧價的上漲,而這又會引起預期上漲的心理恐慌,導致大量糧食的囤積,需求效應進一步放大,於是引發高價均衡的糧食危機。

  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糧食,其經濟效益逐漸弱化。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面前,糧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各國的現代化程序中,糧食越來越表現出公共產品的屬性,市場失靈不斷在農業部門出現,使得農業投資常常不足。這也是發達國家對農業實施高補貼的根本原因—他們的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同時,這也是發展中國家農業悲劇的根本原因,他們無力彌補這一市場失靈。一方面,他們的政府或者沒有認識到農業的基本規律,或者無力支付高補貼;另一方面,他們在面臨本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全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侵襲時,漸漸喪失糧食供給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場衝擊對高糧價推波助瀾

  金融市場對糧價的衝擊主要表現在美國的金融危機,它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消費萎縮,各主要發達與新興國家的CPI指數都在上漲,影響到國家金融的是車市、房市與油市的價格上漲,而影響到老百姓的是食品價格的上漲,一方面是工資沒有漲,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資以外的一切幾乎都在漲,短期會導致群眾對基礎食品的採購量加大,導致糧食的區域性產品供不應求。

  (三)能源危機使得糧食成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熱門產業,糧食和石油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東西也因此緊密聯絡在一起了。生物能源產業的出現,必然導致國際糧食價格呈現長期上漲趨勢。特別是美國《能源政策法案》推動下,美國政府的財政扶持生物能源成為美國新型產業。美國主導生物能源產業發展,將糧食危機推向了高峰,導致糧價在2008年的4個月內竟然上漲了150%。

  全球性糧食危機引發的深層次博弈分析

  從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糧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糧食供需格局的失調,而金融市場的衝擊和能源危機是導致糧食危機的間接原因,是其推波助瀾者。筆者認為農業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技術和生物技術完全可以滿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導致糧食供需失調決不是什麼偶然原因。經筆者的研究發現,目前的糧食危機,其深層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結果。

  (一)糧食生產的制度安排

  糧價上漲與糧食供應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的農民都缺乏生產糧食的熱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這也正是引起目前糧食供應不足的基本原因。縱觀國際各種糧食生產的安排制度,不外乎兩種主要制度安排:無糧食補貼和有糧食補貼。無糧食補貼的情形以許多發展中國家為典型,而有糧食補貼以美國和歐洲最為典型,那麼這兩種制度安排是怎樣影響糧食的供給制度,又怎樣影響到農民的種糧熱情,筆者將以博弈模型作具體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本文假定在無糧食補貼或有糧食補貼制度下,所有農民都有兩種選擇:生產糧食或生產非糧食的經濟作物,這裡的非糧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膠、甘蔗等系列作物。並且他們的得益因生產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響。為了分析方便,筆者首先討論無糧食補貼的博弈模型,此時,兩個不同國家的農民(即A國農民和B國農民)在選擇生產糧食或非糧食作物時,其不同得益組合情況如圖1所示。

  當雙方都未獲得政府的補貼時,由於糧食需求的非彈性,當所有國家農民都選擇生產(糧食,糧食),那麼糧食的供給就會增加,但由於糧食需求的非彈性使得農民的收益仍然顯得較為劣勢,各自收益為(10,10),甚至都低於都選擇生產非糧食作物的收益(15,15),這主要是一般非糧食經濟作物的需求彈性都比糧食高。進一步分析知,該博弈模型具有兩個納什均衡:一方選擇生產糧食,而另一方選擇生產非糧食作物,此時雙方的得益均為(20,20)。

  所以,該無糧食補貼的博弈是一個典型的“鬥雞博弈”,一方選擇生產何種農作物:糧食或非糧食,完全取決於雙方的策略態勢,但決不可能構成可信性威脅,即雙方都沒有自己的上策,無法使對方相信自己一定總會選擇某種具體的策略。因此,不同國家的農民在選擇生產糧食或非糧食策略時,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交替進行,在該制度安排下,任何國家在生產糧食策略上都沒有優勢可言。

  但現實中各個國家的農產品制度並非都是無補貼的,特別是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美國和歐洲國家對糧食的補貼幅度尤為明顯,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經濟原因對農產品補貼還沒有納入政府議事日程,或者部分國家有些補貼也微不足道,我國便是如此。如是這些就造成了現實中一些國家有補貼,一些國家無補貼。那麼此時博弈模型的相應得益就會發生改變。

  為了闡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國農民有糧食補貼,並且補貼為15個單位,而A國農民沒有任何補貼,此時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況如圖2所示。經過分析發現該博弈不再有雙納什均衡,而變成了一個純策略納什均衡,即A國農民和B國農民分別選擇生產(非糧食,糧食),其得益分別為(20,35)。也就是說沒有糧食補貼的A國農民會選擇生產非糧食作物策略,而有補貼的B國農民會選擇生產糧食的策略。同時,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正因為糧食補貼使得B國農民有了上策,即選擇生產“糧食”的策略,而沒有糧食補貼的A國農民卻依然沒有上策。此時,B國農民的策略選擇對A國農民構成可信性威脅,B國農民完全有理由讓A國農民相信,自己選擇生產“糧食”的威脅已經變成可置信的一種“承諾行動”。而無糧食補貼的A國農民卻不能讓對方B國農民構成類似的可信性威脅,而只能被動地選擇自己的.策略。

  (三)糧食危機的博弈分析

  從上面糧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現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為什麼美國是這場糧食危機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國推出新一輪農業政策後加大了農業補貼,1998年後一直穩定在每年200億美元的規模上。這種大幅度的農業補貼,使得美國農民具有明顯的生產“糧食”上策,並對其它無補貼的種糧國家形成可信性威脅。同時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使得美國等主要糧食生產國,可以將其經過高額補貼的商品糧,低價在全球範圍內傾銷,使得其他國家的糧食生產,基本無利可圖。這使得許多亞非拉國家農民被動選擇“非糧食”作物。原有的農地,多數轉作發達國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產。由此帶來了市場交易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結構調整和土地兼併,並導致選擇生產非糧食作物的國家越來越多。失去了獨立的糧食生產體系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糧食上,產生了對美國的依賴。其食物體系,同樣因美國建立在廉價糧食基礎上的工業化食品體系的強大競爭力,也被美國等國家替代。然後,在金融危機和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全球的糧食危機便在美國的主導下一觸即發,更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抑制和化解糧食危機的對策

  (一)消除國際間不平等的糧食補貼機制

  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農產品補貼制度,其補貼幅度之高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預期,這是一種扭曲的補貼制度,極大地打擊了其他國家農民生產糧食的熱情,消除這種不平等補貼機制,只能透過國際間的合作才能完成。這需要發達國家放棄鉅額農業補貼政策,同時要向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提供從資金到技術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糧食補貼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種糧國家農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則任何國家在生產糧食策略上都沒有優勢和威脅可言。

  (二)發展中國家加強糧食補貼的均衡機制

  首先,必須明確本文不是反對所有形式的糧食補貼,而是反對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補貼制度。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其生產效率仍然低於其他產業發展,若差距過大,不利於產業間的均衡發展。因此,政府加強糧食補貼有利於激發農民的種糧熱情,有利於市場機制發育完善,包括多種參與主體和多渠道的運作方式,變政府宏觀調控為市場主導行為。只有完善的市場運作才能真正靈活調節糧食價格、數量和品種。

  必須進一步強調的是,對糧食的補貼要達到一定要求,補貼過低,若產業間的差距依然過大,仍然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可只能流於形式,起不到長期發展的效果。當然,這還可能涉及到本國的財政狀況,實施起來肯定有一定的壓力,如何權衡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發展中國家建立獨立的糧食生產體系

  作為公共產品屬性的糧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經營對國計民生是不利的,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本輪糧食價格上漲中,出現糧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與政治動盪,與他們失去了獨立的糧食生產體系直接相關。因此,保障糧食安全的對策,是盡力維繫一個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體系,以及促進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體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與土地使用相關的政策措施並健全服務機構,以幫助農民充分實現土地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權益,激勵農民珍惜耕地和保護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現代科技技術和生物技術去改造農業、發展農業,在根本上解決土地的整體使用效率。從而提升單位土地的糧食供給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明國.糧食的公共產品屬性:中國當代農民貧困的經濟根源[J].農村經濟,2008

  2.趙麗芬,杜超.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探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8

  3.張維迎著.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昌平,張敏.政府政策關乎糧食安全[OL].中國改革論壇,200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