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人的特點論文

漢武帝用人的特點論文

  古語說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當政之人,最重要的是獲得人心。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但凡出色的帝王,都能做到知人善任、慧眼識人。漢武帝劉徹當政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勵精圖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就與他的知人善任息息相關。善於用人,是帝王的治國之本,也是一個國家能夠興旺發達的有力保障。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漢武帝的`用人之道。

  1 廣開渠道,大力吸納人才

  漢武帝在位期間建立太學、鄉學,實行察舉制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官制度。他所用之人大多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太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太學創辦於漢武帝元朔五年,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選聘德才兼備者為教授,廣招學生隨教授學習。課程以通經致用為主,學生透過考核則可授以官職。二是實行察舉制,藉以挖掘人才。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雄才大略,求賢若渴,大力推行察舉制,使得全國上下一片生機勃勃。依靠太學和察舉制挖掘人才,可以有效地改善朝政被貴族和富人子弟壟斷的局面。漢武帝在推行察舉制的同時,還完善了徵召制,徵召能人志士共同治國、為民謀利。察舉制與徵召制共同推行,並配以“公車上書”制,為漢武帝網羅了大量經世治國的人才。

  2 禮賢下士,善於挖掘人才

  漢武帝極為愛惜人才,而且不論出身的高低貴賤。名將衛青出身奴僕,但擁有一身好武藝和治兵之道。漢武帝知人善任,讓他有機會帶兵打仗,結果大破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又如,元光五年漢武帝徵召文學儒士,年已七十的公孫弘被推舉應詔。公孫弘到了太常,漢武帝要求同時被徵召的一百多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的對策被太常官員判定為下策。上報給漢武帝后,武帝獨具慧眼,拔公孫弘為第一名,且認為公孫弘才學宏博,任命他為博士,最終官拜丞相。在任期間,公孫弘才能出眾,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對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漢武帝在位期間,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除了衛青與公孫弘,還有董仲舒、桑弘羊、趙過等,更有歷史學家司馬遷、大將軍霍去病、文學家司馬相如、外交家張騫等,一時間人才輩出。

  3 集思廣益,虛心聽取意見

  漢武帝一向虛心納諫,善於聽取建議和意見,不因為是一國之主而一意孤行。元朔三年,主父偃私下接受諸侯的賄賂,並在查處齊王的過程中挾嫌報復,最終逼得齊王自殺。漢武帝知道這件事後,本來對他還心懷憐憫,存不殺之心。公孫弘得知後勸漢武帝不可這樣做,主父偃做出這種事來,如果從輕處置,肯定難以服眾,應該給黎民百姓一個交代。漢武帝覺得公孫弘言之有理,最後下令將主父偃誅族。漢武帝深知集思廣益,讓群臣參與決策。公孫弘也經常大開相府之門,與各地人才商討國家大事,然後將好的建議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經常就這些建議與群臣討論,希望群臣擇善而從,制定出有益於百姓和國家發展的政策。這一系列舉措,大大地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容易被百姓接受,減少了執行時的阻力,提高了政權的運轉效率,也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國家的興旺發達離不開人才,漢武帝求賢若渴,知人善任,珍惜人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漢武帝在位期間挖掘的各方面人才,有力推動了當時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使得西漢王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電視劇《大漢王朝》這樣評價漢武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也許有過,但是也有功,功過相抵,我覺得他仍不失為一位為中華民族作出卓越貢獻的君主,特別是在用人方面,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