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原生態

心靈的原生態

  《心靈的原生態》就像心靈雞湯,他告訴我們,只有智慧的生活,才能得到生活的智慧。

  一葉綻放一追尋,一花盛開一世界,一生相思為一人。

  這是我在易經課上記下的第一句話。

  老師講解說,這句話講清楚了易經的所有魅力:葉,為何而綻放?花,為何而盛開?人,為何而相思?我們在追問,生命的原動力從哪裡來?答案很簡單,這就是易的力量。

  易,甲骨文中,上為日,下為月,日月推移,迴圈往復,生生不息,以至於無窮。萬千世界,自有規律。懂得感受環境,理解環境,順應環境,才能在環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環境有兩種,一種是常態的環境,一種是變化的環境。應對變化的環境,讓我們起心動念。

  不管風雲如何變換,不忘初心,才能始終。

  今日推送的小文,曾獲思維與智慧雜誌社全國徵文二等獎。

  有朋友這樣介紹他開發昆明市場的情景:

  昆明人生活節奏很慢,幾乎人人都是慢性子,大概與這裡的氣候有關,被稱為春天般的性格,做事不急不躁,無論你怎麼跟他說,他總是說,不著急,慢慢來。

  你告訴他,別的經銷商已經做咱這個產品掙了多少多少錢,他反應還是那麼遲鈍:錢讓他們掙去吧,咱不著急,慢慢來。

  世界上似乎沒有讓昆明人著急的事,即使你往他脖子裡倒一杯開水,他的反應也是那麼慢騰騰的:

  有人往我脖子裡倒水;

  這水還挺熱,溫度還挺高;

  這水不是一般的熱,還很燙,滾燙滾燙的;

  這水一定是開水!

  他媽的,誰往我脖子裡倒開水了?

  這個故事講得很誇張,講出了善於享受生活的昆明人很細膩的敏感,善良淳樸的處世作風。

  當然,不會是所有的昆明人都是這個性格。人與人總是不同的,也許沒有一個昆明人完全是這個的性格。

  但是,世界上總有一種人是這樣的性格:他們很有耐心地享受生活,願意把工作當作一種享受,不苛求事業的巨大成功,完全順應自然,慢慢努力,就會水到渠成。無論遇到任何情況,他總是提醒自己,咱不著急,慢慢來!

  我內心深處就渴望成為這樣的人:你跟他相處,他會讓你感覺很舒服;他自己感覺生活得也很開心,別人改變他很難;他也不願意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他不給別人造成任何負擔,而是去尊重很多東西,包容很多東西,享受很多東西。

  我把這種心態,稱作原生態心靈。

  有這種心態的人,應該是幸福的人。

  我在很多時候,大多不是這樣的人。

  作為下級,我總是過度為領導分憂;作為本人,我自己總是苛求完美,常常把自己搞得不愉快;作為領導,我願意指揮別人,願意讓別人按自己的思路做;作為朋友,我總是對朋友有所苛求……

  每個人都是都是個性化地生活著,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塊淨地是不希望被打擾的。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成功的交流,應該像兩個相愛的人交流得那樣甜蜜。

  其實,戀人之間的交流,並不都是甜蜜的交流,反而表現為不能正常地交流,而是在交流過程中充滿了甜蜜的折磨,當然也充滿了折磨的甜蜜。林黛玉和賈寶玉彼此心意相通,愛得不要命,可是,兩個人一見面就吵,就哭。薛寶釵為啥不和賈寶玉吵呢?因為兩個人不相愛。

  夫妻恩愛,竟然也是越愛越吵。美國總統麥金利夫人為了享受到被丈夫的重視的幸福,她堅持要自己的總統老公放下國家事務,坐在床邊陪她入睡。在她修補牙齒時,她也堅持要丈夫陪在身邊。有一次總統因為和國務卿會面而不得不離開,為此,她還大鬧了一場。

  為什麼越是相愛就越是吵架,非得彼此這麼相互折磨呢?因為越是最親近的人,越想獲得被重視的感覺。

  不僅僅是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在知心的朋友之間,也往往避免不了甜蜜的折磨。是的,因為彼此之間很在乎,所以,才有心靈深處的摩擦。心理學上有一個摯友傷害定律:就是指彼此在相當程度上深入到對方精神世界的朋友,由於超越了心理上的安全距離,因此很多時候彼此都會造成傷害。

  因此,無論是多麼甜蜜的折磨,而折磨的底蘊總是有著酸酸的痛苦。

  即使是傻瓜也會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卡耐基總結說,我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傻瓜。

  感情一旦傷人,受傷害的都是咱們最親最近的人。

  不要譴責別人,試著去理解別人,找找他們那麼做的原因,才會深深懂得,瞭解一切,才能寬容一切。

  一位成功人士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我從不議論別人的毛病,我只談我發現的每個人的優點。”

  感情不是鬥爭出來的,甜蜜也不是折磨出來的。

  有了理解,就有了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尊重;有了尊重,就有了力量。

  一位下屬在工作中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就衝著領導跟他說的一句話: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原生態的心靈,需要呵護,不要驚擾。

  【看看誰活出了生命的最佳狀態】

  人生常常如此,得到總是伴隨著失落。

  據說,自從女兒有了男朋友,老岳父就會有自己辛辛苦苦種的白菜被豬拱了的傷感。

  可自從某男孩有了女朋友,連家裡都不回來住了,天天岳母娘給做好吃的,各種的樂不思蜀啊。

  老婆婆45度角仰望天空,說:“白菜有沒有拱著不知道,反正養了20多年的豬肯定是丟了。”

  有一個老問題:人的貪慾是怎樣形成的?

  佛教的回答是:“無明。”

  那麼,什麼是無明呢?

  就是缺乏看透人生的智慧。

  什麼人才具有看透人生的`智慧呢?

  一位老闆講這樣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下海,掙錢;掙到了錢,就吃好的,吃肉;吃了肉,還想娛樂娛樂,就唱歌、泡妞;這些都經歷過了,回過頭來,還是想做些事兒,一定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

  這位老闆還作出這樣一個驚人的判斷:你把大學教授關到大牢裡,關他三年,然後讓他一無所有地走向社會。那麼,他要乾的事情肯定和我們這些沒有文化的人一樣:先是要掙錢;掙了錢就要吃一頓飽飯,吃肉;吃了肉,也會娛樂娛樂,就唱歌、泡妞。這些都經歷過了,剩下的時間,他要乾的事情就跟我們不一樣了,他是文化人,他一定要幹文化人要乾的事情,這個時候他要去實現他的人生理想了。

  這位老闆的意思是:一個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人,他一定為溫飽所困惑;在他飢餓交困、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很難顧得上人間道義。

  可以說,一個人活在什麼份兒上,就決定了他的精神生活處在什麼層面。

  只有深刻地經歷過、體驗過人生得失榮辱的人,才真正具有看透人生的智慧。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自嘗一嘗。如果你不親自嘗一嘗,無論你怎樣看顏色,聞味道,還是聽別人談體驗,總是沒有自己親自嚐嚐感受得更直接更真切。

  然而,的生命得失榮辱不重來,作為有靈性的人,透過別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人生,從而找到看透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種開悟。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布什總統的幕僚給總統編寫的介紹美國下層人生活體驗的內部資料。編者在書中特意強調,他們所說的下層人,指的不是社會地位地下的人,不是生活貧窮的人,而是精神生活極度空虛的人。在美國的政治家看來,這些精神生活極度貧乏的人,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正因為這些的存在,布什政府才推行“溫情的保守主義”,以避免激化社會矛盾。

  我跟朋友交流過這樣的生命體驗:

  生命的最佳狀態,就是保持適度貧困的狀態。

  人生一路走來,我感觸很深。由於自己一直處在需要奮鬥的適度的貧困狀態,每年都有詳細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收計劃,透過年年月月日日的奮鬥,到年終也準能享受到掙錢的快感,小日子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日子過下來,每年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小富即安以後,對自己辛辛苦苦的生活不滿意了,日子過得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

  沒有了奮鬥的理由,生命就成了沒有目標的航船。

  因此,格外懷念那些保持適度貧困的生命狀態。

  有朋友認為,生命的最佳狀態,就是保持適當富裕的狀態。

  有了比較寬裕的生活條件,你應該對未來的生活豁然開朗,有條件讓自己靜下心來,去做自己願意做喜歡做的事情。

  朋友說,在貧困狀態下做事情,由於受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外在條件的制約,你往往忙於做事情,而忘記了享受做事情這個本身就可能充滿樂趣的事情。就好比一個匆忙趕路的人,你由於著急趕路,而無暇去享受路邊的風景。

  聽起來,朋友說的是對的。但我堅信,適度的貧困給人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是深遠的,是適度的富裕所無法比擬的。

  晚上聽廣播上做了一個專訪,一位貧窮的外國人,賣掉自己的房子及所有家當(包括所有的家用電器),愉快地來中國玩了一趟。這位外國人說,來中國玩一趟是他畢生的夢想,由於經濟條件的窘迫,總是難以成行,但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了卻這樁心願。

  老外對這次旅行非常滿意,說這次旅遊是愉快而深刻的。

  這位老外的經濟條件不是適度的貧困,而是極其貧困,但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貫的。

  因為他實現這次來中國旅遊太不容易了,所以,這次旅遊才是愉快而深刻的。

  如果他是億萬富翁,我想,他的這次旅遊對他的生命而言,就沒有如此深刻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