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說,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為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認為,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透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經過引導及發興趣,多數學生讀得較好,而且讀得入情入境,特別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讀得比較傳神。

  在本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針對性,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這節課中,我還設計了一個片斷想象的環節,請學生想象齊王給晏子設下慶功宴的情景。使學生受到啟發。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裡,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此基礎上,透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老課文,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上出富有新意,又能讓學生收穫頗多的課來,成了擺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難題。這篇課文可挖掘的東西很多。細細分析課文,文章思路清晰,開頭兩自然段介紹了齊楚兩國的現狀及晏子使楚,楚王要藉機侮辱晏子。之後,生動地記敘了晏子出示楚國後接連遇到的楚王的三次侮辱,人物的神情、動作細膩生動,特別是晏子與楚王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智慧與力量,讓人不敢小覷。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晏子與楚王交鋒的結果。我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為文章的教學的點,以點帶面,展開層層剝筍似的學習,將有助於學生的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第二自然段寫道:“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期中的“侮辱”一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什麼是侮辱?為什麼要侮辱?楚王是怎麼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駁的?結果如何?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提出將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整體內容的學習和把握。三次交鋒文章的重點所在,三個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和結構都相似,先寫楚王如何侮辱晏子,再寫晏子如何反駁,最後寫結果如何。學生理解這些也許並不困難,要理解晏子反駁的話也並不困難,但是,很多老師的教學都將晏子反駁的方式第一次:藐視對方,抬高自己;第二次先壓低自己在貶低對方;第三次運用類比推理,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方法讓今天的四年級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其實,文中晏子與楚王的五次笑也是很耐人尋味的。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面對楚王的“冷笑”和挑釁性語言,晏子從容不迫,以牙還牙,駁得楚王張口結舌。這時作者寫道:晏子說著“故意笑了笑”。這“故意”,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楚王“冷笑”的回敬,顯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氣度;二是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信。這笑表面上輕描淡寫,實則綿裡藏針,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臟。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只能“陪著笑”。這裡,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顯得蒼白而無力,這是面對尷尬處境的楚王的,用笑來掩飾自己的窘迫處境。他的笑反襯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國大臣們的笑。當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懷好意的語言向晏子發起最後一輪進攻時,楚王手下的大臣們也跟著“得意洋洋地笑起來”。“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諂媚的笑,又是惡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雲壓城,殺氣騰騰地襲向晏子。可惜這種笑沒能保持到最後,在晏子的還擊下,他們和其主子一樣一敗塗地,自食惡果。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3

  《晏子使楚》是一篇很經典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主要描寫了楚王先後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挫敗楚王,維護國家尊嚴。課文最大的特點是邏輯結構嚴密,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話,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

  聽了這節語文課《晏子使楚》,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產生了想評一下的想法:

  一、營造對話情境吸引學生走入課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老師儘量把時間交給學生,透過自主學習,交流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更多地參與。如:在學習每一個小故事時,老師先給了學生明確的任務,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與同桌討論交流,最後再進行全班的交流研討。正因為讓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本課中富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句子能輕鬆地理解。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時間,獨立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即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最大限度地把學習自主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益,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表面上是簡單的話語,是師生間的交融談話,實質上體現了教師對於學生的尊重,無形中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使課堂的氣氛更為和諧,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二、板書清晰而有條理。

  老師根據本課的特點,確定了自己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圍繞課文主題,劉老師在設計中除了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外還巧妙引導學生。劉老師在板書設計上也別具匠心,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及時有條理地記錄學生所感悟的要點,這既顯現出了學生對於晏子所說之話的邏輯推理過程,也就是學生對晏子所說之話的邏輯思維過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板書,不是為板書而板書,課中教師在學生學習完了三個小故事後,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板書,引導學生從板書中發現小秘密:“三個只好”

  ①、進城前,只好開啟城門。

  ②、初次見面,只好陪笑。

  ③、酒席上,只好賠不是。即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都是失敗而告終。

  課堂上,老師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說的時間還給學生,並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自主走入課文,在一系列動態的思維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這節課教學形式新穎,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但讓人覺得遺憾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話時,學生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思考,在交流時教師最好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晏子說話的意思的。其次是最後能否設計一個“你會怎樣誇晏子”的活動,讓學生說出對晏子的評價。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4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一、成功之處

  1.注重體驗,讀中感悟

  文中三次鬥智,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二次鬥智上。為了引領孩子感悟晏子機智、勇敢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讓孩子理解“神情句子”。告訴孩子們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2.切身體驗,有感而讀

  請孩子們抓住晏子的神情描寫以及楚王“不懷好意”的笑,體會晏子的機智、勇敢、不卑不亢視。

  3.創設情境,再感而讀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為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

  4.滲透學習方法,並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後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看板書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另外,能用課文的句子來解釋詞語,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都引導學生嘗試去找可以理解詞語的句子,儘量讓學生感到學習古文不是那麼的枯燥,且讓學生饒有興趣。

  二、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我只做了側重處理,並沒有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自學第二次練習眼力,也沒有讓學生去比較感悟的設計,如果把這兩段在學生學完重點語段之後呈現,並進行比較,學生應該不難感悟其表達上的特點。這樣,語文味就更濃了。

  三、改進措施

  1.引導學生讀書、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指導學生興盛使用工具書、資料庫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探索發現儘量自己解決問題。

  3.在教學方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

  4.緊密聯絡學生的閱讀或是生活實際,進行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絡。要引導學生注意運用語文中的一些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感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課堂的朗讀依然少了點聲音,少了點感覺,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要力求多多實踐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研究和探索。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5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著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透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透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並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這節課故事性很強,我想應鼓勵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首先,透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鬥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可讓學生查查字典。接著,啟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後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我覺得我這次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開始上課的時候,臨時加上了一個激趣匯入,是周總理的外交妙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要進入課文。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教學環節把握也比較清楚,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抓住了中心問題,並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都清晰了。缺點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其實本課對話內容很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我應該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鬥智的部分,要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和在失敗面前的窘迫;要重點引導讀好晏子的話,晏子的語氣或義正詞嚴,或嘲弄戲耍,或詼諧反問,語氣雖然變化較多,這些多變的語氣,卻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課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課本劇,並在活動課上演一演。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6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閱讀課文後,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說:“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為他故意裝作與眾不同,耍酷,班幹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著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回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於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說:“同學們都說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為他說話。那你說他好在哪裡?”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並沒有翻臉,還陪著笑,說明他很有氣度。最後,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說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著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楚王也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透過鬥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並論。對於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為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反思: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隨著學生對文字閱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於對他人眾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為反面人物楚王說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字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字作了深入的閱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於常人的觀點,勇於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為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為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臺。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7

  本節公開課比預想得要好,整節課流程清楚,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法,做到了師生互動,同學們能積極投入,踴躍發言,其中學生在課堂中綻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聽課的老師。回顧這節課,感慨頗深,現談幾點,以釋情懷,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賜教!

  首先,我感覺學生的狀態特別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朗讀,不管是個人朗讀還是集體朗讀,讀得非常好,讀出了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聽同學們的朗讀彷彿晏子就活靈活現得站在我們面前。第二,在“過把導演癮”環節中,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導”的形式是花樣翻新,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組採用故露破綻的方式,導演先不導,演員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學又用方言說,最後導演再說戲,並特別強調如果不是劇情的需要,表演時必須說普通話,這種方式用心良苦,可見同學們確實動了腦筋。我認為,不管這節課結果如何,同學們的這種創造性發揮是應當肯定的。第三,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同學們確實得到了能力的鍛鍊。比如,同學們學到了如何整合資料,學到了如何根據要求找出與文字的聯絡和區別,我想,如果學生們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一點,那麼,學生們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這節課有幾處疏漏之處: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裡。第二,在同學們導演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略顯粗糙,應重點點出同學們要重點點評導演而不是點評演員。第三,在設定問題的時候,沒有仔細的考慮問題的深度。第四,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這是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總之,我覺得開一節課很難但又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許正是這點才吸引我鼓足勇氣去嘗試。確實也是如此,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於對教案反覆修改,反覆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這是我感觸頗深的。另外,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真正的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8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卻受到仗勢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駁,維護了自己與齊國的尊嚴,最終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真是“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又極具個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內心。因為有了這種切夫之愛,所以有了上好這篇課文的激情與動力。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

  本課教學能讓學生較充分地自悟,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在角色體驗中感受言語的藝術。“不浸潤心靈的說教是蒼白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進課文,走進文字角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會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本劇,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境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透過課本劇的表演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不足之處是: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自己的引導便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對一些字詞的體會還應當再深入一些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

  教學之路漫漫長,我還得不斷努力學習,才能力爭在未來的教學中取得較圓滿的成功。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9

  人總是在實踐中成長,在學習中感悟,在反思中收穫。《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講授,讓我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又有了一定的收穫。在此作以下幾點反思:

  第一,反思課文內容需要讓孩子們掌握什麼?

  《晏子使楚》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課文重點在於體會人物語言的魅力。為此,本文應重點體會晏子的語言魅力,課堂上引導孩子們理解“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這裡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等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晏子說話注意分寸。

  在朗讀中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感受人物特點。因此需要引導學生找出關鍵句子;反覆朗讀,讀懂句中含義;抓重點詞,深度品讀句意;適當想象,合理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通過幾個教學環節,與學生共同探討,瞭解人物語言精妙之處。

  第二,反思備課中不充足的地方。

  本節課在備課中充分關注了課文中的重點部分是什麼,並在教學環節中著重側重晏子語言的教學環節。但對學生的預設仍舊不是特別充分,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學生思維空間的侷限性,如在品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對提煉關聯詞“只有……才……”的理解並不深刻。所以教學環節有些地方還是有所欠缺。

  第三,反思課上的不足之處。

  1、語文課應以讀促悟,本節課讀書的環節也不少,但學生們讀書的效果並沒有完全顯示出來,大部分讀書的環節更像是為了讀而讀,沒有清晰的讀書目標,作為教師對學生讀書後的評價給予的並不及時。

  2、作為教師,課上話太多,搶佔了孩子們的思考空間,教師急於讓學生學習到東西,忽視了教師給的與學生學的是有差異的。

  3、教師要學會傾聽,作為教師,我太年輕了,年輕的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環節,疏忽了學生上課的反映,忽視了學生的精彩點,從而使得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有所欠缺。這就是課堂駕馭能力,自己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對課堂的生成不能夠準確把握,今後仍需繼續努力。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學校高年級組推門聽課活動在我們班進行。上午的第一節課,我執教了課文《晏子使楚》。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本文寫作突出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後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課前備課時,透過反覆研讀課文,我發現課文中主要圍繞兩個詞語來說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礎上,一個問題隨之誕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終為什麼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著這個思路,我再挖掘課文,知道其實這是因為晏子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大義凜然和他的愛國情懷征服了楚王,讓楚王對這個身高只有五尺的齊國大夫刮目相看。那麼,我們又是從什麼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呢?晏子的話為我們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後,我就按著這個思路設計了我的導學案,並製作了相關課件。

  課上,依據導學案,我引導學生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課題的意思;接著,學生對課題質疑,其中拎出兩個問題進行了解答,即:晏子為什麼出使楚國?晏子出使楚國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兩個問題的解答,既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並由此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去讀晏子的語言,體會晏子語言的特點。此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說。本以為學生說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們,他們分析得頭頭是道,還有許多地方是我課前所未想到的,預習相當到位,真是驚喜。而且,課上學生們居然是妙語連珠,看來,平時的閱讀積累工夫沒白瞎,收穫還蠻大的。

  當然,驚喜之餘,課下再次反思這堂課,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方老師給我指出的,如果在學生彙報對晏子的話的感悟時,教師能用自己的話小結一下晏子語言的特點,就能為學生後來總評晏子語言的特點提供一個柺杖:還有本節課上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教學之路很漫長,但只要不斷學習,就會進步。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1

  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透過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非常形象、直觀、生動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努力達到看得見、聽得進、學得會、記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置身於電化教學之中。

  首先讓學生邊看課文邊體會內容,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透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透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我在使用電教的實踐中嚐到了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甜頭,並將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總結,為“辦現代化學校,育跨世紀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奮鬥。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2

  “同上一節課”,同樣的教材,不同的老師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教無定法”的教育原則,可謂異曲同工,百家爭鳴,給我們每一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藉助這次活動為大家提供了互相學習、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契機。

  這一次我們四年級同上的是《晏子使楚》這一課,我覺得人人在課文的處理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落腳點,我從中獲益匪淺。張宗芳、畢夕紅、鄒向榮老師的課,圍繞重點、提綱挈領,體現了老教師駕馭教材的柔韌有餘;許芳、宋修美老師的課,層次清楚、直奔主題、語言樸實,給人的感覺是一堂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孫秀麗老師的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在教學當中注重了讀的訓練;谷芳菲老師的課,注重了課內知識向課外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領悟音樂的魅力。

  回顧我在教授《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採用了整體把握──思考領悟──深入探究──遷移運用四步進行,教學中緊緊抓住“侮辱”和“尊嚴”兩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體會晏子作為齊國大使“謙而有禮”“據理巧駁”的的聰慧和機智,同時利用朗讀、模仿有關楚王的語言、動作、表情上的被動和尷尬進一步反襯出晏子的針鋒相對中的遊刃有餘。

  但回過頭重新審視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得當:在學習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針鋒相對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機智靈活的辯論和反擊技巧,忽視了晏子不卑不亢處處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高大,使課堂的教學環節銜接的不夠自然和諧。

  學習對比之餘,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總是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是不是平時墨守成規多於虛心求教?是不是經常守著一方淺窪忽視了要多方疏通渠道引進源頭活水?結論是兼而有之,我不禁汗顏了。特級教師於綺老師曾身有體會地說“教師每天都在吐出知識,如果不及及時吃進新知識是不行的。只要處處做有心人,抱謙虛的認真的態度,不但看書時可學,即使走路、交談也無所不學。”這不正是針對我所說的嗎?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還能執迷不悟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