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精選6篇)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1

  從一個獨立的家庭環境走進集體的幼兒園生活環境中,孩子們的進步真的很大,一開始他們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睡午覺,不會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會坐在椅子上和老師一起做遊戲。到現在,他們已經能夠漸漸有集體的意識,能夠慢慢聽懂老師的指令完成屬於自己該做的事情,我覺得孩子的適應能力真的不可小覷。從沒放開手的父母也許都不相信短短的兩個星期小傢伙竟然能夠如此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為此,我認為孩子入園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

  孩子總是在一邊觀察一邊適應環境,剛來第一天孩子們其實就已經喜歡上了幼兒園,他們拉著父母的手東瞧瞧西看看,完全被周圍的環境和玩具吸引住了。對他們來說,愛玩的天性已經讓他們足夠喜歡這個地方了。不過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他們不知道離開了父母自己要怎麼去駕馭這樣一個他們喜歡的環境,更不知道周圍的陌生人是不是會為他們提供幫助。我認為這是每個人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都會感到焦慮的地方。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父母要做的是事先帶他們多瞭解幼兒園,多說說幼兒園的好,多鼓勵孩子的進步,也準確地告訴孩子入園和來接送的時間。並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學會尋找幫助。

  當然,面對孩子的焦慮,有些父母事先和孩子做好了溝通,然後送到幼兒園後就很輕鬆地和孩子分開了。可有些父母卻擔心孩子適應不了,一直和孩子嘮叨著,還一直編著藉口要離開。等到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暫時離開時,父母自己卻又百般地捨不得走。這其中,父母的態度讓孩子的情緒更焦慮了。因此,在和孩子分別時不妨多考慮下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對孩子提供了幫助,還是讓他更加焦慮了?

  在我們班上,有一個叫劉彥哲的孩子,他年齡沒有比其他孩子大,也從沒有上過幼兒園,可是從入園到現在他卻能做到一次都沒有哭鬧過。每天他都開開心心地入園,開開心心地等待父母的接送離開。我很好奇地想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樣和他做思想工作的。於是,趁一次離園的機會,我和他的媽媽做了溝通。她告訴我她也沒有特意地和孩子溝通什麼,只是她做了三件事情:

  一、入園前,她經常帶孩子到不同的幼兒園玩。

  二、孩子在家不乖的時候,她會時刻和孩子強調如果再不乖就不帶他去幼兒園玩了。

  三、孩子正式入園就讀時她堅持每天只送到門口交給老師後就和孩子打招呼離開。

  其中,第二點讓我印象最深刻,她讓孩子瞭解了幼兒園的美好之後,不斷地強化,讓孩子感到去幼兒園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只有自己做的好媽媽才會給他的機會。我覺得她媽媽真是一個聰明的家長,有時候和孩子說再多的道理,還不如讓他自己對幼兒園愛不釋手,只需透過一些巧妙的方式,用正面的方法去強化孩子對幼兒園的喜愛。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2

  讀了由著名的親子教育家陸惠萍老師寫的《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感觸頗深。

  陸老師在書中提到最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看完之後我總結出來的就是一種習慣,父母的習慣直接的影響孩子。習慣好壞影響一生成敗!多一個好習慣就會多一次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會多一份成功的信心。好習慣是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關鍵!

  這一字、一句無一不滲透著深奧的道理!良好的習慣不僅是對於孩子還是我們大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同時,我也敢到了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的身上的重擔的重要性,我們平時知道鍛鍊小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知道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但是透過對兩位老師講座的學習,我才更清楚、更明確的知道了我為人師、為人母應該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應該怎麼樣做,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在哪方面不足從而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怎樣的完善自己,同時,也系統的教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從怎麼樣一步一步的更好的培養兒子的良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做人或者處世中均能體現。它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貫穿於生活的每個細節,從而主宰著人的一生。對於孩子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的人生,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一旦形成,生活的一切都會變得順其自然!

  有的時候生活就是一種習慣,當我們把生活變成了習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簡單,變得豐富多彩。比如,當我們把生活變成習慣,我們就不會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看成是一種麻煩:當我們把生活變成了習慣,我們就不會把孝順父母看成是一種累贅;當我們把生活看成是習慣,我們就不會把珍惜勞動果實看成是一種多餘————培根也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見習慣在人的一生之中起著多麼大的影響。但習慣也有好習慣與壞習慣之分。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容易受到別人的尊敬;一個具有良好的習慣的人使別人更願意與他相處;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人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所以,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人不會抱怨社會,不會抱怨人生,不會認為生活枯燥無味。

  因此我們要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

  培根認為培養良好的習慣應該是教育的內在要求。他說:“毫無疑問,幼年時期開始的習慣是最完善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我國的教育學教葉聖陶先生則直截了當的說:“教育無非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道德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主要是從最基礎的事做起,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常規習慣、學會與小朋友和平相處、關心父母、禮貌待人。

  孩子就像一塊沒有雕琢過的玉石,作為父母,作為老師你應該怎樣做。陸惠萍老師講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那麼父母的言行習慣直接會被孩子影印所以我們父母老師千萬不要增加孩子的錯誤記憶。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話“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能也”父母做的好才可以提高父母對孩子的內在感覺所以“教”的意義就是上所做下所孝。沒有哪一位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一堆垃圾廢物,相反,都希望他們是舉世聞名的雕塑品。父母要將愛的細節感染孩子,要將愛的行為傳達給孩子所以,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哪種作品,就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糾正我們的言行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行動起來吧!

  播下一個行動,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將收穫一種命運!

  作為父母的我們,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們用科學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實際行動來感染我們的孩子!用耐心去扶好孩子人生路程的第一步!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3

  今天看完了一篇文章叫《父母必知:決定孩子命運的7個習慣》一個人必須養成一個好習慣:我長大了,從識字的那一大起,爸爸便給我訂閱了許多報,我翻開那些書,頓覺發現了一個奇妙美麗的世界,也結識了不少新朋友:白雪公主、尼爾斯……從此,我每天回家首先做的便是看書,慢慢地我養成了看書這個好習慣,因為書不僅給我知識,還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樂趣。每天晚上,坐在燈光下,看著那一行行鉛字,忽然,它們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跳啊,跳啊。多麼有趣呀!這難道不是一種享受嗎?

  讀書是一種好習慣,讀書會增長知識,使我們瞭解更多課外知識,瞭解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每天鍛鍊也是一種好習慣,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開拓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為了實現這些夢想,孩子們每天埋頭於功課,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這件事,就是“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做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長期堅持,以達到強健體魄、促進心智的效果。

  堅持每天鍛鍊身體,不僅是在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是在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鍛鍊身體,使很多人獲益匪淺。

  生命在於運動。每天鍛鍊身體,能強身,更能強心。

  那麼還有哪些哪些是良好習慣呢?學校每週都有一項重點常規養成訓練,比如,穿戴整潔,物歸原處,學會傾聽,認真作業,按時就寢等等,都是我們應該養成的'好習慣。只有養成了這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才是真正優秀的學生。

  養成一個好習慣對我們很重要,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堅持良好行為,養成良好習慣,爭做優秀學生吧。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4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寶貝,我們都盼望著她們茁壯地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老師之外,父母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女兒今年6週歲半,剛上小學一年級,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最深的體會是:

  一、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家是孩子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絕不能經常在孩子面前拌舌頭吵嘴,那樣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自卑甚至厭惡的心理。不僅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在同伴之間還可能會出現偏激行為現象。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溫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在這方面,我們是以實際行動讓女兒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二、逐步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很重要

  女兒從3週歲起上幼兒園,步入正規的教育系統,我們要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礎,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她一些優良品德,藉此也可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代獨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給她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付諸於實際行動,讓她知道尊敬長輩的道理;告訴她幫助別人是件很開心的事,讓她知道應該助人為樂;在和小夥伴之間嬉戲時要相互謙讓等等。閒暇時,常和女兒做連句的遊戲,我說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兒連下句:“我馬上把她扶起來。”……樂此不疲。

  三、讓孩子“自己來”,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是否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人重視與否,教育方法正確與否,首先是觀念問題。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學習上不斷加大壓力,生活上關懷備至,卻將良好行為習慣置之腦後,聽之任之。我認為孩子愛勞動良好習慣尤為重要。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勤勞的品德,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質和各種能力。因此,在我女兒很小時,我就開始讓她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絹、洗襪子、整理床鋪等,當然,孩子幹活常常不一定能夠幹不好,就此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價他們。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長就要充分肯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讓孩子少一點壓力,多一份輕鬆。

  在學習之餘要注意讓孩子適當放鬆,每晚抽出半小時進行散步、慢跑,並利用這一時間,瞭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並經常和孩子談心,隨時觀察其身心的變化,善於利用生活小事,敞開心扉,學會用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於捕捉她身上的閃光點,不要將子女與別人的孩子相比,將子女的現在和過去進行比較,縱向看進步,及時發現和肯定自己孩子所獲得的任何一點成績,使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讚美和鼓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果,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因此,我真誠地希望家長們撒下的是美麗、善良、友愛的種子。讓美麗、善良、友愛的花開滿孩子的心田。不要讓“望子成龍”的心理變成孩子的壓力,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讓孩子輕輕鬆鬆學習,要相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5

  說到孩子的教育,每個家長都有很多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為此我買了很多書和光碟,也諮詢了很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績越來越穩定,但我心裡還是不敢放鬆。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要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我們家每個人都有閱讀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很早就發展和鍛鍊了識字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等孩子大了,我們會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讓他每天騰出一些時間讀書。在我們家,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家三口在看自己的書。而且,只要有機會,就從書店買各種書給他看。六一兒童節和春節的禮物都是各種有趣或有益的書籍。時間長了,孩子喜歡看書。我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習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從孩子上學開始,我就注重培養他的學習習慣,每天回家後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在學習新課之前,預習以下內容。及時和他的老師溝通,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家庭生活中,時刻注意習慣的養成,整理好玩過的玩具,晚上睡覺前洗臉刷牙等等。有時候,如果孩子想偷懶,就告訴他理由,告訴他不允許。慢慢的,他認可了這種行為,習慣也就自然而然的養成了。

  為了教育孩子,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需要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心裡一直忐忑不安,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可靠的整體價值體系來教育孩子。在斷斷續續接觸傳統啟蒙經典的過程中,我在反思孩子成長的各種表現的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準則。感覺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線索和方向。我需要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給他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觀察他的優缺點,然後給他指導。我覺得我們都是孩子,應該知道孩子喜歡什麼。過多的說教不如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的效果。要求孩子做什麼,大人必須先做。比如我兒子看電視,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覺的走到電視機前。我糾正了他。他馬上批評說:“你天天老是上網,玩久了眼睛也不好。”面對孩子的質疑,我只需要先糾正自己,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我跟孩子說:“你看我媽都改正了,才上線一段時間,你就該改正!”這時,孩子會欣然接受你的建議。

  為了開闊視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閒暇時,他報名參加書法班。他現在學了好幾年了,很感興趣,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孩子喜歡手工製作,我會給他提供材料,儘可能的幫助他。有時候,看著他做出一個“作品”,雖然不是很精彩,卻沾沾自喜地給我們看,表情充滿了驕傲。看到孩子們敢於做,從手工製作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我從心底感到欣慰。

  此外,我們也喜歡讓我們的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孩子愛跑愛跳,讓他多運動,既強身健體,又讓他開心。為什麼不可以?

  總之,我們希望孩子不僅僅是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更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教育隨筆 篇6

  家長如何教育和培養好自己的子女一直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最後上大學,都是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父母們、祖輩們往往圍繞著某一個孩子來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這已是不足為奇的事了。

  時代變了,生活環境優越了,加上計劃生育,一家六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一個孩子,誰不呵護,誰不疼愛呢?這也無形地讓孩子們產生了自我優越感。因此,教育與培養子女是一件相當頭疼的事。在此,我簡單的談談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失敗所帶來的經驗與教訓,也供給其他家長們參考。

  一、相互溝通

  教育和培養子女的問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相當艱難、複雜、漫長的階段,然後透過這個階段不斷地總結出經驗教訓,採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只要你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的付出心血與代價,正確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它就會有好的結果產生。

  我並沒有刻意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關愛和教育並沒有省略。首先是學會相互溝通,學會如何培養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學會如何跟他談心,不一定要談大道理。在這點上有的家長誤認為把大道理講給孩子聽就會有好的收效,其實不然!孩子生下來天真無邪,高興的事就愛聽,不高興的事就會引起反感,甚至和你產生隔閡,以致無法溝通,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認為我的孩子如果喜歡我、貼近我甚至崇拜我,這就獲得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偶爾講點道理要他聽不是不可以,當然也不能得寸進尺,否則會前功盡棄。道理要講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捨棄。

  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時,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來對待,要做到以誠相待,而不要以為他是孩子而隨意編造一個理由去欺騙他,在他需要交流的時候要認真聽他訴說,與他分享喜與樂;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要認真幫他分析一些她認為非常複雜的問題,幫他解決困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與他討論問題時,要允許孩子提出跟家長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認真聽他講理由,然後再告訴他你的想法;對於他讓你保守的一些“小秘密”,要替他保守秘密,不要輕易告訴別人。總之,要讓他認為家長是值得信賴、值得交往的朋友,是講誠信的,而不是一味的居高臨下地下指示、下命令,使孩子與你平等溝通,無話不談,從而及時地掌握孩子的思想脈膊和學習情況。

  二、養成習慣

  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好習慣對孩子極為重要,會成為孩子一生成功的導師,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習慣是人生最重要的指導”。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大功夫。

  自從孩子上學以來,我就嚴格教育他上課要認真聽講,作業應及時完成;遇到難題更要動腦筋,不能退縮;與同學要團結相處,要聽老師的話等。為此在開學初,我經常陪孩子一起學習,有不懂之處,

  與他一起討論、解決,排除孩子似懂非懂的問題,讓他樹立信心,積極攻克難題。有時孩子背課文,一下子背不出來,我就幫他找出幾個重點詞,像插電線杆一樣插好,要求背書應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然後再逐句、逐節、逐段分背,最後背出全文。現在孩子學習比較自覺,作業天天自己能獨立完成,也有很強的上進性。

  三、善於發現

  教育與培養是彼此不能分割的兩個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特長和興趣。除了發現孩子的長處外,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膽小,不敢接觸人,特別是接觸老師,這是一個很致命的缺點。人的一生中主要是與人打交道,不然你就會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說一個人再有本領,如果不與人接觸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領,你也就成了廢品,因此我必須設法培養和鍛鍊他。所有能鍛鍊他的大小場合,我都盡最大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讓他去經受鍛鍊。

  當然,培養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據他的自身條件、個性、愛好,作出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就是它的複雜性。

  四、正確對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又都難免出現缺點與錯誤。如何對待孩子的每一點成績與每一個錯誤,是做家長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取得了成績應該表揚,犯了錯誤也應該批評,但表揚與批評的尺度很難把握。不鼓勵不批評是不行的,可鼓勵與批評過急了孩子的心態往往出現反常,究竟如何對待幾句話很難講清楚,我這裡只說說具體事例僅供參考。

  有一回我無意發現他的作業本上有很多良,當時我很氣憤,但我冷靜一想,先別急躁,以免刺傷他的自尊心。於是我很平靜地問他:“你的作業哪來那麼多的良呀,是不是又馬馬虎虎地做作業?”他作了一些解釋,儘管他的解釋明顯有點牽強,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有錯誤的,稍帶點指責也就算了,關鍵看他本人怎樣認識。我覺得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過程,注重態度和過程最後必然會有好的成績。

  總之,孩子有了一點成績家長不要過於高興;犯了錯誤也不要輕易發火。一方面要給孩子留有餘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錯時要抓住時機,理智地對他進行教育,具體如何正確對待還得看當時的情況而論。

  其實每個家庭對孩子都有獨特、新穎的教育方法。說實在話,做個合格的家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學者說:“世界最難事之一,就是教育好孩子。”它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把握時機運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才是現代家長的明智之舉,願每一位家長更理解孩子,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