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要有非凡的氣度雜文隨筆

成大事者要有非凡的氣度雜文隨筆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漢高帝七年(前200),韓王信叛漢,漢高帝親自討伐。到達晉陽時,得知韓王信與匈奴勾結要進攻漢的訊息,高帝大為震怒,派使臣到匈奴摸清底細。匈奴把強壯計程車兵和肥壯的牛馬都藏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計程車兵和瘦弱的牲畜。十多批使臣回來,都說可以攻擊匈奴。高帝又派劉敬出使,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該炫耀自己的長處才對。現在我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計程車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埋伏奇兵準備偷襲。我認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二十萬漢軍已經越過句注山。高帝聽了非常惱怒,罵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大軍前進。”把劉敬拘禁起來,親自率大軍前往。到了平城,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後才解圍。高帝回來,便赦免了劉敬,對他說:“我不聽您的意見,在平城遭到圍困。我已經把前面那十來批出使匈奴,說可以攻打匈奴的人都斬首了。”於是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此後,劉敬依然忠心耿耿地輔佐劉邦,為國家出謀劃策。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為什麼能夠取得天下建立漢朝。劉邦性情傲慢,卻從諫如流,有著非凡的氣度。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在馬上得天下,但是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劉邦聽了很慚愧,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打下了基礎。

  劉邦雖是粗人,卻不是魯莽無知之人,如果別人說的有道理,他能虛心接受,正是因為劉邦能廣納良言,漢才得以興盛。這一切,都要需要非凡的氣度。

  反觀《三國演義》中袁紹殺田豐之事:袁紹進攻官渡,曹操起軍七萬迎敵。出發前,田豐上書進諫說:“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袁紹責怪田豐出言不吉,想殺掉他,許多人向袁紹求情,袁紹生氣地說:“待吾破曹歸來,以正其罪。”後來,袁紹在官渡慘敗的訊息傳到了冀州,獄吏們紛紛向關在獄中的田豐道喜說:“你馬上就會出獄了!袁將軍沒接受您的建議,在官渡打了敗仗。這下可好了,他一定會器重您了。”田豐聽後對他們說:“哪是什麼喜事啊,你們還給我道喜呢,我看我是快沒命啦!袁將軍是個心胸狹窄的人,如果他打了勝仗還可能會赦免我,不幸被我言中打了敗仗,他臉上無光,怎麼會放過我呢!”果然,袁紹回來之後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於是下令殺掉田豐,田豐在臨死之前說:“吾固知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於是在監獄裡自殺。袁紹心胸狹窄,為了保住自己所謂的“顏面”,竟然殺死對他忠心耿耿、又有遠見奇計的謀士。

  其實,這位出身東漢名門,素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早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於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是,因為缺乏氣度,不能接受別人正確的建議,不僅沒有保住自己所謂的面子,而且連“裡子”也沒有保住,在東漢末年群雄角逐的亂世中一敗塗地,甚至丟掉了性命。

  當然,在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一定都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人際交往中,總是要面對種種不同的建議。要接受別人的建議,也是需要有大的氣度。如果總是囿於一己之見,缺乏接受忠言的氣度,也會讓自己為一點點小事耿耿於懷,也許會走彎路、走錯路,甚至走上不歸路。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沒有錯誤是不可能的,關鍵是面對錯誤的時候要有接受建議的智慧和氣度,要有改正錯誤的勇氣,這樣的人,一定是智者,一定是能夠有所成就的人,也一定是能夠生活的自由瀟灑之人。

  二〇一八年六月六日星期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