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看書的人就擁有希望隨筆

還在看書的人就擁有希望隨筆

  我喜歡讀厚一點的書,厚厚的一摞紙讓我覺得有收穫。這當然是偏見。

  現在想來,我得感謝我兒時所處的那個年代,那時候速食主義還沒這麼盛行,大家還喜歡字多的書,電影上也還沒有彈幕,人們還能專注地討論一部作品。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了那些大部頭的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基督山伯爵》,還有金庸的那些長篇。

  那時候看小說,大概就和現在看美劇是一樣的,只要一翻開那些書,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我看書奇慢,又總是喜歡反覆忖度,來回品味,所以要過好久好久才能真正放下一本書,我通常會享受這個漫長的過程,我會因為它將要被翻完而失落不已。

  很多人喜歡看書,是因為某些書給了他巨大的觸動或是啟迪,而我喜歡閱讀這件事,更多的是因為我喜歡以這樣的方式深入而緩慢地度過生命。

  這個時代把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當作消遣,什麼都是速成,所以人們變得功利。每當瀏覽社交網路,我總會陷入不安,因為在那裡重要的是速度。而當我讀一本書,我就希望在那個新知的世界裡待久一點,我希望能和作者有持續的思想交鋒,只有這樣我才會覺得放鬆。這有點像旅行,如果只有一個週末匆忙行動那隻會讓我更疲憊,而如果能住一整個秋天,我才會真正享受那段日子。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對我來說,書就是很大一部分的“詩和遠方”。當我讀書時,我看到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截然不同。

  長大後,涉獵的範圍漸漸廣了,閱讀的經驗也不斷豐富,在非虛構類書籍上投入的時間遠遠多於從前熱愛的小說了。雖然知識結構在變得龐雜,但讀書對我的意義仍然非常單純,就是去到另外一個世界,而我在意的是我能否在那個世界待得舒服。任何一本書,我所期待的都是沉浸在其中的時刻。我總覺得那些時刻是真正能透進光的,是我正在變好的時刻。

  古時候人們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的,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在一篇文章上傾注了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時間,而標點實際上是一種為了幫助人們讀書讀得更快更容易的商業手段,那個時候讀書人追求的是把書讀好,不是讀得多和快。所以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應是一種精神操練。

  我曾經聽過王小波參與的一個電臺節目,主持人問他,如果把你送到一個荒島上,只允許你帶一本書,你會選擇什麼書?王小波說,可能會帶本習題集,在荒島上用不同的方法做做數學題,應該也挺有意思。我想在讀書這個問題上,我和孤島上的王小波是同樣一種人。

  現在,工作幾乎佔滿了我所有的非睡眠時間,可我還是手邊常帶著幾本書,它們沒有固定的類別,也基本都不是功能性的。可能我一天到晚也沒有時間看,但拿著它們我會心安,我會覺得眼下的生活有更大的希望。

  工作之後,我對兩類人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一類人會主動接納未知的世界,而另一類人懼怕未知。通常,前者會相對快樂一點,他們習慣於反省,並且想要繼續學習。而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閱讀,沉浸式閱讀是進入那個世界的最好方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