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論語中的名言

精選論語中的名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3、食不語,寢不言。

  54、寢不屍,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簡介:

  《論語》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老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孔子介紹:

  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XX縣,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時)在山東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系貴族出身。後來宋國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反覆檢查我的行為:為人處事有不真誠的事嗎?與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事嗎?老師教授的知識有不復習的嗎?”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可以憑藉這個成為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的理解了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也是聰明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翻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要向他學習,希望能達到他的水平,見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學習他的優點,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年末天氣寒冷,這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解釋: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說:“也許就是仁愛待人!自己所不願要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