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的名言

笛卡爾的名言

  篇一:笛卡爾的名言

  笛卡爾的名言

  笛卡爾 一個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

  笛卡爾 當感情只是勸我們去做可以緩行的事的時候,應當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斷,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時間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緒完全安定下來。

  笛卡爾 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

  笛卡爾(法國)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

  笛卡爾(法國) 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同過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們談話。笛卡爾(法國) 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笛卡爾(法國) 恐懼的主要原因是驚奇,擺脫它的最好辦法是臨事先思考,並使自己對所有不測事件(驚奇是由對它們的害怕引起的)有所準備。(法)笛卡爾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法)笛卡爾 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

  笛卡爾 我思故我存

  1. 反對的意見在兩方面對於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錯誤,一方面是多數人看到的比一個人看到的更明白。

  2.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3. 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們的談話。

  4. 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

  5. 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6. 我思故我在。

  7. 讀好書,有如探訪著書的先賢,同他們促膝談心,而且是一種精湛的交談。

  8. 行動十分遷腐的人,只要始於循著正道前進,就可以比離開正道飛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9. 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

  篇二:笛卡爾的智慧-學說版

  笛卡爾的智慧

  笛卡爾幫你成為自然的主人獲得幸福。

  笛卡爾(Rene Descartes 1596-1650),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同時也因為其突出的成就被世人稱為“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爾的一生成就輝煌,他對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尤其是哲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

  在數學領域,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學,把幾何問題化成代數問題,並提出了幾何問題的統一作圖法。在物理學領域,笛卡爾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動量守恆定律:物質和運動的總量永遠保持不變。在天文學領域,他第一次依靠力學而不是神學,解釋了天體、太陽、行星、衛星、慧星等的形成過程。在生理學領域,笛卡爾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哲學領域,笛卡爾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內容包括方法論、“我思,故我在”、天賦觀念論、論世界等。

  內容簡介

  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出生於法國圖賴省拉艾市的一個貴族家庭。笛卡爾對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尤其是哲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而在本書中,我們將對笛卡爾在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碩果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主要內容包括: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是整個笛卡爾哲學體系的基石。天賦觀念論:“天賦觀念論”是笛卡爾的重要理論之一,也是笛卡爾哲學乃至唯理論哲學的基礎。

  關於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的證明:“上帝”是笛卡爾第一哲學的中心範疇之一。

  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笛卡爾利用二元論把物質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直接地對立起來,認為物質和精神、靈魂和肉體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實體。

  論世界:笛卡爾在《論世界》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物理學和宇宙學觀點。

  靈魂的激情:《靈魂的激情》一書是笛卡爾於1645年至646年間完成的。 目錄

  第一章 關於學習的思考

  論學習方法

  論學校教育

  各學科的批判

  人類知識之樹

  第二章 方法論

  惟一的方法

  懷疑的方法

  直觀和演繹

  分析和綜合

  列舉和歸納

  第三章 我思,故我在 第一真理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和近代哲學 第四章 天賦觀念論 觀念和天賦觀念 直接呈現說 潛在發現說 能力潛存說 第五章 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 上帝的存在 上帝存在的第一論證:先天論證上帝的存在 上帝存在的第二論證:從上帝之觀念的來源證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存在的第三論證:由自我之存在證明上帝的存在 第六章 關於外部事物存在的證明 物質事物的存在 物質事物存在的證明 第七章 靈魂與肉體 二元論 靈魂 靈魂與肉體的區別 靈魂與肉體統一 第八章 論世界 感覺與產生感覺之事物 火焰中的光和熱 空氣 元素 一個全新的世界 人 第九章 靈魂的激情 激情生理說 激情心理學 特殊的激情 附錄 致神聖的巴黎神學學院院長和聖師們 蜘蛛啟發了笛卡爾 笛卡爾名言錄

  書摘

  第一章 關於學習的思考

  論學習方法

  笛卡爾是方法論的瘋狂推崇者。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搞研究,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需要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法論是判斷人類、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程度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笛卡爾把普遍懷疑當成是懷疑的起點和方法論的開端。他並不承認人和人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如果真的存在差別,那也只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當然,方法並不能像良知那樣是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如果是那樣的話,人和人之間就不會存在意見上的分歧。但是,方法從哪裡來呢?笛卡爾認為他研究哲學的使命就是在探索新的方法、發明新的方法。在這裡,我們要說明的是,笛卡爾認為,方法並不像“良知”那樣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們在後天的生活中研究才能得來的。

  笛卡爾是方法論的瘋狂推崇者。這從他的“普遍懷疑論”裡就可以看出來。在普遍懷疑裡,笛卡爾把普遍懷疑當成是懷疑的起點和方法論的開端。實際上也正如笛卡爾論述的那樣,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搞研究,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需要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法論是判斷人類、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在笛卡爾看來,從本質上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笛卡爾在這裡所說的平等是從人類的本性的角度來說的。例如笛卡爾說:“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良知,就連那些在別的任何事情上最難滿意的人,也不能希望獲得比現有的更多的良知。”在這裡,笛卡爾所說的良知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天性。從天性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人類之種群的,我們天生遺傳了人類應該擁有的所有天性。從智慧的角度來看,笛卡爾認為,我們任何人從一生下來就獲得了我們應該有的,足夠幫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智慧。更具體一點講,這裡的良知可以理解為——“辨別真偽的天性”。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智慧和作為人應有的天性,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的辨別真偽的天性——良知。即使是那些對自己的很多地方不滿意的人,他也擁有像那些對自己任何地方都滿意的人一樣多的“良知”。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五官長得不夠美,有的人天生就是殘疾——但是不管他們的身體有什麼缺憾,他們的天性,他們所擁有的“良知”卻像所有人擁有的一樣。也就是說,人,至少在擁有天性或者辨別真偽的能力上,天生就是平等的。用笛卡爾的話說:“因為理智和良知是惟一使我們人之所以為人並與動物有區別的東西,我相信它是完整地存在於個人身上的。”

  篇三:笛卡爾的開創性影響

  從哲學的意義談起

  哲學的意義是什麼?從百度上搜,有各種表述,但那些答案不屬於我,我得找到專屬於我的.語言表述方式.我這樣理解,哲學從一系列的追問開始,例如:我是誰?

  這個問題隨自我意識發展不期而來,我的父母我無法選擇,雖然我十分熱愛我的家庭,並深深為之慶幸,有這麼關愛我的爸爸媽媽,但為什麼我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為什麼我不是其他家庭的小孩?成千上萬個精子中的一個與卵子結合,孕育了我,我存在的這種偶然性,讓我容易陷入茫然,萬一我就是那個失敗的精子,我沒有獲得存在機會,這個世界的存在對我還有什麼意義,一切都是空了。

  “我”存在這很重要,那麼,我是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嗎?怎麼來證明呢?

  幼兒的遊戲,自己用手蒙上眼睛,或者藏到沙發後面,與人藏貓貓,自己看不見了,看不見這個世界,我也就不存在了,別人也就看不見我了。幼兒的思維起點是從他那小小的自我意識開始,“我”是誰?”我”是一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認識這個世界,我周圍的世界是怎樣的?而我為什麼能認識這個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就走進了哲學家的思考方式。

  至於死亡,也是許多中國父母的忌諱,因為這很不好談,且因自己沒有信仰可言,心怕一談就給孩子留下“怕死”的恐嚇與後遺症。

  中國不少教材裡學的“辯證法”往往是個大忽悠,令許多人深感困惑,卻又無從反駁。趙汀陽卻用簡短的篇幅講清楚了古希臘的辯證法,是如何被黑格爾“弄壞”,而我們又是如何簡化黑格爾這“壞”的辯證法,以至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遍佈這樣的套套邏輯。

  簡言之,黑格爾辯證法最嚴重的問題,是認為辯證法既是思維規律又是事實的規律,他舉例說“黑格爾是人”與“黑格不是人”兩個反對命題不能同時為真,但現實的貧富與好壞,卻不能只承認一種,而是要兩種都承認。“矛盾律就僅僅是思想所需要的邏輯條件,真實世界的萬物並不構成矛盾,最多存在著差異與衝突。矛盾的東西不能同時為真,而衝突的東西卻可以同時為真”(頁38)。邏輯命題裡的矛盾與現實裡的衝突(好壞,貧富等)是兩類根本不同性質的事,若把這兩種東西絞在一起,“不是搞亂了思想就是搞亂了現實”(頁27)。我們的教育很不屑的詭辯,在趙汀陽看來這只不過是用正確的邏輯說錯誤的話之技藝,意謂著“事實上錯,邏輯上對”。比較恰切的表達便是:“思想的情況和事實的情況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實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這兩種真理各有各的用處,思想上正確的未必事實上正確,事實上正確也未必在思想上正確”(頁

  31)。這種看上去是常識的道理,有多少人又是真瞭解的呢?

  談到人類為何有歷史,除了人類會創造文字、能思考外,是因為人天生就有歷史感。因此李公明在《歷史的靈魂》一書裡說:“從人天生是一種懂得記憶的生物,可以說明人同時也就是歷時性的生物,因為記憶的東西就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東西,依賴記憶也就說明人在客觀上是無法割斷歷史的。”(頁14)至於歷史學家就更是有自覺的歷史意識,研究歷史真相、複雜原因、漫長過程乃至探索規律的人。李公明在書中有極強的問題意識與現實感,問題藏在因與果、偶然與必然、人能否自由地創造歷史、史料真偽、歷史如何書寫死亡等章節的敘述中,而現實感則是透過《在你身邊進行的世界歷史》等章節來變相體現出來,因為直接說中國的現實,也許這本書就無法出版。如他寫蘇聯極權主義歷史博物館與莫斯科聳立的蘇聯受迫害死難者紀念碑,你就覺得作者在文字背後提醒你注意不忘我們的現實。當然前提是你對中國的現實苦難,有相應的認知,否則你就會覺得苦難是遙遠的且是別人的事,甚至與自己無關。不過遺憾也是有的,李公明沒有拿一節來談歷史哲學,不然的話,我們就會看到他對康德、黑格爾、科林武德、克羅齊、

  沃爾什、海登·懷特、貝克爾等人關於歷史的哲學看法。

  宗教學者何光滬這麼多年參與了不少基督教書籍的翻譯與研究工作,這本《信仰之問》凝聚了他對信仰與宗教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他在書中引述了幾乎所有關於上帝的“證明”,有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科學家兼哲學家笛卡爾的“本體論證明”,但這樣的論證受到天主教教士高尼羅和哲學家康德的反駁;而神學家兼哲學家托馬斯·阿奎拉則用“五項論證”(five ways)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當然也有一些人指陳其不是。上帝是否可證,一直是爭訟不休的話題,但最重要的是不迴避。但我覺得何光滬所引哲學家麥克因泰爾的一段話,卻可以給證明上帝存在與否的事做一個清醒的註腳:“如果我們能夠造成邏輯上有力的論證,就會造成那麼一種不容人選擇的確定性:凡有證明之處,便無選擇。對於歐幾里得的結論,我們不是自己選擇去接受的,我們只是看到他的證明之嚴密才去接受的。假如上帝之存在竟能夠證明,我們就會被剝奪自由選擇去愛上帝的可能性,正好像假如每一點懷疑或不信的表示都引起了天上雷霆的回答,這種可能性就會喪失一樣。”(頁93)

  上面這段話,蘊含著如下的意思:既然信仰必是自由意志下的產物(有可信可不信的選擇自由),那麼證明其有就會使人徹底喪失人作為人的自由意志,意謂著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根本。何光滬是否解決了人們關於信仰的疑惑,我認為反而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我們透過讀他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信仰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常重要地影響我們的觀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誠如他一句對科學與宗教的分別之論,“科學關心的是世界怎樣存在,宗教關心的是世界竟然存在”(頁70),令人難忘。但即便如此,我們肯定也還有許多疑問不能釋懷,這就是這套書的封面上寫著“哲學來自對世界止不住的驚奇”一語的真正因由。學會懷疑、提問、論證、反駁,培養審辯式思維,是我們對哲學的最高敬意,也是愛智慧的具體表現。

  正當我準備結束這篇推薦文章之時,讀到了澎湃新聞對史學家張廣達的專訪《中國歷史的實態與表述》一文。其中一段特別談到了真正的哲學學習,對改善我們的認知能力,摒棄那種注重記誦之學的古老傳統,有很大的啟發。在一個知識折舊率越來越加速的時代,學會思考,習得審辯式思維,對我們的生活與治學,有莫大的教益。這段話是張廣達在談到歐洲漢學泰斗沙畹的治學方法與所涉學術領域時說的,選錄如下,以饗眾位:

  “沙畹充分肯定中國文學或文獻在維護中國大一統局面中的作用,但也指出,中國文學和文獻構成一種傳統,使得中國人在培育後代上過於強調背誦。過猶不及,過分強調博聞強記,必然忽視獨立的理性思維。人們應付的現實在改變,但人們的思維定勢則是墨守聖賢、君主和祖宗的教訓,遇到問題總是求諸‘經典’,而不是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必須注意沙畹早年的哲學訓練,我們今天把哲學當成一門專門的學科,但事實上,哲學和數學一樣,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意在培養一個人基本的邏輯思維,而不僅僅是普及知識。”

  人類固然離不開記憶,也需要利用記憶,但人類更需要利用自己的思辯能力、邏輯才能,以及良好的想像力,才能更好地梳理、參與對複雜的世界管理與認知。那種以為只須記住與學會過往經驗,便可以應對越來越繁複的、多變的世界的想法,如死記硬背之所謂讀經,除體現主事者的譫妄與斂財外,不會有什麼好的未來。 自古以來,

  西方哲學的主要傾向之一就是為一切科學陳述找到一個絕對的、

  不

  容懷疑的基礎。

  哲學家們在試圖為整個世界和人自身尋找確定性時,

  不能迴避哲學的基本問

  題,

  即人與世界的關係或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在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看來,

  應透過

  純粹理智的思考,

  透過直觀的認識和邏輯的論證來獲得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真正把握和對人的

  本質真正理解。

  處在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們在尋真去疑的過程中,

  常常懷疑以往哲學的正確性,

  並透過對以往哲學懷疑和批判,企圖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

  在《致神聖的巴黎學院院長和聖師們》信中,笛卡爾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

  “我一向認

  為,

  上帝和靈魂這兩個問題是應該用哲學的理由而不應該用神學的理由去論證的主要問題。 ”

  〔

  1

  〕笛卡爾指出宗教信仰的侷限性,認為只有用自然的理由即人類的理性來加以論證上帝

  和靈魂這兩個問題。

  而對上帝的認識,

  不是本書的目的,

  本書的研究的重點是採取一定的辦

  法和方式研究

  “靈魂和肉體”

  的關係。

  笛卡爾自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研究 “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因為笛卡爾懷疑以往理論尤其是宗教神學對二者關係論述的真實

  性。

  哲學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就是從世界觀的高度說明人與世界的關係,

  靈魂和

  肉體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每個哲學家無法迴避而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笛卡爾以

  懷疑精神、批判精神“敢於在本身裡執行這個任務”——“全力以赴地去闡明真理” 當時經院哲學的認識事物方法

  是以某些宗教信條為根據,按照一系列固定的邏輯公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