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精選9篇)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精選9篇)

  隨著山水詩的興起,山水文也漸漸多起來了,特別到了唐代,出現了獨立的完整的遊記散文,自此以後,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如下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精選9篇),歡迎閱讀!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1

  我國古代散文的產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遊之作比較後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松柏後凋”的聯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計程車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實,寄情山水。

  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況

  1、先秦時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實用性、哲理性、文學性於一爐。哲學家用散文說理,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史學家用散文紀事,產生了歷史散文.如《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歷史散文是以記言記事為主。

  2、漢魏六朝時期:

  (1)戰國末期至秦漢時代,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散文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獨立的文學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諫逐客書》、東漢班固的《蘇武傳》是非常具有文學性的散文。

  (2)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它其實是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學樣式,但它可劃分為廣義的散文範疇。賦起源於戰國,興盛於兩漢。賦大體經歷了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三個發展階段。兩漢時期大賦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甘泉賦》《河東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賦衰落,抒情小賦占主導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江淹的《恨賦》《別賦》等。

  (3)代表兩漢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全書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和傳記文學的新紀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語言高度個性化,極富形象性和表現力。它是後世敘事散文的典範,並對小說、戲曲的發展有巨大啟發和影響。

  3、唐宋時期: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高峰期,出現了以“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們繼承了先秦散文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六朝文學抒情寫景、語音修辭方面的經驗加以融合發展,使文章體裁樣式增多,藝術水平提高,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興起過“古文運動”,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散文作品。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永州八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4、明代時期:明初劉基、宋濂等寫了一些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作品,如劉基的《賣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後七子以擬古為主,主張“文必秦漢”,但一味擬古;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繼承唐宋古文傳統,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項脊軒志》;後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頗有光彩。代表作由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5、清代時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張學習唐宋、秦漢古文,以清真雅正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二、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發展歷程

  古代山水遊記是我國旅遊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文學的濫觴。古代山水遊記是以輕快的筆調描述山水名勝,藉助景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記敘文。古代山水遊記作為具有特定內容的文學樣式,是伴隨著人類旅遊意識的產生、旅遊生活的展開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來的審美觀而萌芽、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它的發展過程非常漫長。追溯它的發展歷程,從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呈現時期、形成時期、發展時期和興盛時期。古代山水遊記作為一種散文體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學散文樣式的特徵,而且更具有不同於一般散文樣式的特點和內涵。探究古代山水遊記的產生、發展以及它的特點,對於瞭解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內蘊,豐富我們現代旅遊文化意識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古代山水遊記的萌牙和產生

  先秦及秦朝時期,人類旅遊意識尚未產生,以審美觀賞為內容的旅遊生活也尚未出現,人們外出活動,大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會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長達兩年之久的周遊,目的就是為了顯示國威,安撫部屬;孔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秦始皇巡視天下,是為了征服天下,統一帝國。由於那個時代的出遊根本不具備旅遊的意義,相應地,表現旅遊內容的旅遊文學作品也就不可能產生;即使當時有的典籍中有一些關於山川景物的描寫,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時的《山海經》中“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的描寫就是非常直觀而簡單的。

  到了漢代,隨著帝國疆土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人們對自然景物的認識日漸增多,出遊活動也有所增加。隨著人們對山水和宮殿建築的新認識,山水、宮殿的描寫在當時興盛的賦體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漢枚乘《七發》中關於潮水的描寫:“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云亂,擾擾庸如三軍之騰裝”就寫得比較生動且氣勢磅礴。又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對宮殿的描述:“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閹;華榱壁璫,輦道纚屬”寫得多姿而宏偉。然而這樣的描寫,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現景物,更沒有記遊的傾向,而是借描寫以誇耀帝國的強大。東漢馬第伯的《封禪儀記》中,具有大量的寫景篇幅,其中寫登泰山時的俯視所見、寫天門的陡峭和奇險、寫登山途中的艱辛,更具精彩;同樣,這些描寫,其目的也是為當時光武帝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典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這些作品雖然或多或少地寫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備山水遊記的特點,只能視為最早的山水遊記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遊記作品。在先秦到兩漢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人們已把景物描寫納入作品的敘寫範圍,但是山水風物的描寫只是作為表現作品主題的附屬品出現,而沒有成為作品描寫的主要物件,並且這種描寫大多隻是作品中的一個部分,沒有獨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遊記在秦漢時期還沒有出現,完全意義上的山水遊記作品還處在積累和萌芽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這一時期朝代更迭,使得文人學士厭惡仕途,逃避現實,志趣轉向廣闊的大自然。他們有的隱居田園,有的寄情山水,開始對大自然進行自覺性的觀賞,並且在遊歷山水的過程中追求種種精神境界。這種追求使得他們的社會審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以及覺醒,使得這時期山水景物的描寫不再是表現主題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主要的描寫物件。這種旅遊意識的加強,使相對完整獨立的駢體山水遊記、散文山水遊記也應運而生。如東晉僧人惠遠的《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序》,就是作者與廬山眾僧人同遊石門、賦詩紀遊,詩成後所寫的序文。文中細緻地描寫了出遊時艱難行進的經過,並在主觀感受中生動地描述了石門神奇瑰麗的景觀,突出一種神仙的境界。全文辭句清麗,語調流轉,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獨立的、具備了旅遊文學特點的旅遊散文。到南北朝,湧現出的駢體山水遊記、駢體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蕭綱的《與蕭臨川書》、《行與山銘》以及祖鴻勳的《與陽休之書》等。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當作自己描寫的主要物件,記遊明確,刻畫形象,呈現出一幅幅極盡妍態的山水畫、風景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是一部散文體的實錄體地理學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旅遊文學著作,其中許多篇目歷來被人們推祟為旅遊散文的佳品。如《水經注·三峽》篇,在記述三峽水道情況的同時,還描繪了三峽雄奇壯麗、氣勢磅礴的景象,並穿插著關於三峽的眾多神話傳說、風物習俗、民歌民謠,其寫景敘事、實虛映襯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除酈道無的《水經注》外,還有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洛陽伽藍記》是一部歷史文獻,它的寫作目的雖然是企圖透過佛寺的盛衰寄託對拓跋氏復亡的哀悼,但旅遊線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陽寺塔建築作為審美物件加以描寫,文字生動,寫法精湛。如寫水寧寺的佛塔,僅用“高風水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寥寥幾語,就寫出了寺塔的巍峨壯麗和莊嚴肅穆。不僅如此,它在描寫中還插錄許多關於寺塔的歷史傳聞、風尚習俗,是一部較典型的文史結合的山水遊記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們旅遊意識的形成、對旅遊生活的重視,使得記遊類作品在秦漢積累的基礎上,內容更豐富,形式也開始多樣化。這個時期的許多作品已經具備了山水遊記散文的特點,它們標誌著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正式產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遊記的成熟和發展

  隋唐時期,社會盡管有動盪,但總的說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得人們的旅遊審美觀賞意識更加成熱,更看重旅遊者在遊覽觀賞中的主體審美作用。這時期人們的旅遊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變。具體表現為人們旅遊,不但要使自己與自然之間培育相親相近、相和相融的關係,以獲得身心愉悅,而且還積極探索旅遊的價值觀,注重景物的文化內涵。這種旅遊內容的豐富,使得此時期的旅遊散文從形式上來講,不再僅僅是駢體小品短札或解釋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現了體裁多樣的銘文、詩序、書信等;從內容上來講,在對山水景物的特徵描繪中能融進作者的主觀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唐代元結的山水遊記作品最能代表這種特點。元結的作品在記述中注重描寫和抒情,使主體的人和客體的景達到相應的結合,是情景交融的優美山水遊記散文。其《右溪記》,寫右溪“清流觸石,洞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不但以細膩的筆調描繪出右溪的清新秀麗,並且在寫景中以“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寄寓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感嘆。元結的這種以景寄情的山水遊記對唐代以後的山水遊記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價元結:“次山(元結)放姿山水,實開於厚(柳宗元)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結的寫法上有了很大發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遊記集大成者,他的山水遊記不但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寄託了自己抑鬱的情懷,表現出較為深刻的思想意義。他的組記《永州八記》,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中的一塊豐碑,標誌著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遊記》,從自己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起筆,一直讓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的身世遭遇緊密地融合一起。他寫宴遊西山,不直接描寫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感受,運用生動的比喻、巧妙的誇張和色彩的渲染,有層次地狀寫登高眺望中的山水遠景,從側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壯觀氣象;同時,運用象徵的手法,寄託自己的抑鬱心情,表現遺世獨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畫人微,託意深遠,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山水遊記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在文體革新思潮的引導下,還湧現出了一批清新活潑的山水遊記散文,有韓愈寄寓深刻、在表現儒家人格思想中滲透出濃烈山水審美意識的《燕喜亭記》;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遊過程為外在行文線索,以友人之間的友情為內在情感線索,兩條線索互相交織,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富於清新明麗意境美的《三遊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題發揮,將遊山比作交友,寫得別有情趣的《題峽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遊記散文追隨著唐代山水遊記散文的蹤跡,在內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山水遊記作者數量增多,作品碩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陸游、范成大、王質、宋熹、周密等,他們都寫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樣化,有題記體、隨筆小品、散文賦體、書信體、紀事體、考辨體、日記體等多種體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是陸游的《入蜀記》和范成大的《吳船錄》兩部日記體山水遊記專著。這兩部日記體山水遊記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線寫景物,記古蹟,敘風俗,作考證,抒感慨,內容豐富多彩,筆法瀟灑自如,在宋代山水遊記種類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三是內容上有所擴大。宋代的山水遊記把唐代山水遊記散文融情於景擴大到寓理於景,借山水景物進行說理議論,為山水遊記散文發展在內容上又開闢了一條蹊徑。如王安石的《遊褒撣山記》,不以記遊為重點,而重在就遊山所見談感受,發議論,意在說明無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立宏偉的事業,都必須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道理。蘇軾的《石鐘山記》,描寫山中巨石的森然聳立,山水之間的各種聲音,寫景狀物繪聲繪色,在給人一種如臨絕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中,揭示一個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應該進行實際的考察而不應該主觀臆斷。全文把形象的描寫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來,洋溢著一種理趣。

  元代山水遊記散文從總體上看遠不及唐、宋,但在題材和內容上也有一些新的開拓,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較好。

  唐宋元山水遊記散文,作者眾多,內容豐富,樣式具備,如群星燦爛,百花爭豔,不但標誌著山水遊記文學的完全成熟,而且為明清山水遊記散文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此以後,明清大多數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遊記散文作品,其內容涵蓋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蹟。

  明清兩代,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發展和昌盛時期。這時期,大多數文人學者都喜歡遊歷山水。他們繼承唐宋以來的山水遊記散文傳統,創作了大量風格多樣的山水遊記作品,為山水遊記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異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遊記奇峰有兩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為代表的山水山水遊記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鉅著《徐霞客遊記》。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獨抒性靈”的文學旗幟下,突破傳統的束縛,刻意在作品中表現個人的山水審美情趣,其作品都極富個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鍾惺等。其中袁宏道的《遊蘇門山百泉記》,以遊百泉而借題發揮,任意鋪寫,充分表達了自己嚮往古代隱士、熱愛自然山水、鄙視功名富貴的情感和個性,可謂是性靈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現的還有此時期山水遊記小品的代表作家張岱。張岱沿襲公安、竟陵派的主張,提倡任情適意的文風,他的山水遊記小品或寫社會風情,或寫旅遊活動,描寫細膩,情感真切,表現出他對“深情真氣”的個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遊記》是徐弘祖歷經數十年,遊遍大半個中國而寫下的數十萬言的日記體鉅著。這部日記不僅記錄了寶貴的地理資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記述了他艱難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許多片段,如《遊黃果樹瀑布記》中對瀑布水勢的描繪“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寫得有聲有色,絢麗多彩,充分體現了作者作為旅行家的情懷和作為文學家的筆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錢謙益評價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遊記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遊記繼續興盛的時期,具體表現為著者迭起,遊蹤廣佈,豐富多彩的旅遊生活在山水遊記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體裁皆備,風格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靈派和桐城派作家。“性靈派”雖以詩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詩工文,一生喜愛山水,文學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提倡寫個人的“性情遭際”,寫個人的靈感。他的山水遊記散文《遊桂林諸山記》、《峽江寺飛泉亭記》、《遊黃山記》等都是寫自己的旅遊感受,興致所到,盡情描寫,直抒性情,表現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個性自由的傾向。袁枚所具有的這種獨特風格的作品,豐富了清代山水遊記散文的寶庫。“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別。它宣揚理學,文學上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相結合。這種文學主張在其派別作家的旅遊散文中表現突出,它與旅遊情趣融為一體,讀來更耐人尋味,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顯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記》,記遊敘事,語句不多而線條清晰;考證述古,文筆平實而恰到好處;描景繪形,簡潔準確而生動傳神,全文沒有抒情議論之筆,但作者那種昂揚奮進的心懷、博雅樂觀的志趣以及喜悅滿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寫景敘事之中,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從以上古代山水遊記的萌芽、產生、發展和鼎盛的軌跡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源遠流長,作品浩如煙海,它開啟了我國後代的旅遊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我國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特點

  (一)寫景狀物,栩栩如生

  我國地大物博,名勝古蹟、山川景物數不勝數,這為歷代文人提供了絕好的寫作物件。秀麗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境如水,啜飲著美酒,吟誦著關於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簡短兩句,把寂靜無聲的月亮寫得宛如八歲的小姑娘,活潑可愛。此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於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老蘇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數筆,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靈秀美的月夜江水圖,時隔千年,當時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讀著這段文字,我們卻如身臨其境一般,扇動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萬頃碧波,吹著習習而來的夾著草木之香的江風,舉頭望去皓月當空,在雲間穿梭,似乎和人間的兒女嬉戲追逐。要不是散文對當時明月傳神的描摹,又有誰能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好?

  (二)融情於景,動人心絃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優秀的寫景散文,都是字字扣著情來描寫的。寫景是山水遊記的載體,抒情是文章的靈魂。在寫景中借景抒情才能體現作者的寫作主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被稱為他的壓卷之作,其中描寫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稱經典。“三五之夜,月明半牆,桂影班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這段文字看似筆墨疏淡卻情韻綿遠。十五之夜,圓月高懸,倍感思親,而作者的親人卻已亡故;桂影姍姍可愛,而賞景之人卻“斯人獨憔悴”;景緻依然,人事已全非,這樣的景物讀來,誰人不能體味到作者的悲涼?此外,作者以動態的景物來襯托內心的寂寥,將心底深深的無奈與對親人的無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搖曳的樹影,讀來使人不禁為之心動,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於須臾之間表現的淋漓盡致。融情與景,用景物來抒寫心緒,也算是山水遊記散文中的另一番景緻吧。

  (三)託物言志,含蓄雋永

  有人說,中外山水遊記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於,中國文人寫景,不象外國文人習慣與到自然中尋找自我,相反的喜歡將景物的特點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穩,水的輕靈,大地的渾厚,天空的遼遠,從而在中國的山水遊記散文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在描寫美麗景色的同時,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無疑給山水遊記散文增加了許多魅力。這樣的文章舉不勝舉,王安石在他的《遊褒禪山記》中,作者介紹了山得名的由來,進山遊覽的經過之後,從前洞遊者多,後洞遊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從山名被誤傳得出學者必須“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讀罷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務為有補於世”的文風和人格魅力。又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不僅用生動的語言,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月黑風高風及浪大的可怕惡灘險境,同時也在文章裡,圍繞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不斷展開追問,面對前人不同的結論,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種,他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深夜泛舟到石鐘山絕壁之下,藉著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也給了我們一條終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加入了作者中學思索的山水遊記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表明了我國的哲學不落後於任何一個西方世界。時光流返,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輝。

  (四)語言優美,妙筆生花

  在以上這些特點之外,山水遊記散文諸多的語言特色也是必須提及的。如果寫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寫的景色就是她國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發的濃情就是她風姿綽約的美麗姿態,蘊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氣成蘭的優雅氣質,那麼優美的語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現伊人的得體服飾。

  這其中包含準確到位的用詞、變化多樣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絕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作者在描寫氣勢磅礴的天姥山時,用盡了誇張“天姥連天向天橫”襯托“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描寫奇幻的夢中仙境時,那奇特的想象:聲勢浩蕩的“熊咆龍吟”,隨後是整齊而另人驚歎的“虎鼓瑟”,“鸞回車”,最後是日月照耀著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間,盡顯了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天賦。這樣的才思,這樣神氣的山水遊記散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頌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獨巨匠心所勾畫出的山水美景,連韓愈都情不自禁的讚歎:“江南多臨觀之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這樣的成功正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疊詞、襯托、對比等修辭手法的緣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上下對偶的同時,在句中自成對偶,形成了“當句對”的特點。同時在色彩上,將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上而下,相映成趣,遠近虛實整合到一句裡,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景圖,給人以無限美感,最終使得這一句成為千古絕唱,成為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絕品。

  四、閱讀和鑑賞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方法

  中國古代,山水遊記作品很多。山水遊記在介紹歷史、地理、文化、科學知識中給人以美的享受,抒寫人對自然的審美感受,具有濃厚的抒情成分。那麼,如何閱讀、分析古代山水遊記作品呢?

  (一)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係。

  山水遊記因體裁本身的特點,寫景狀物是必不可少的。但無論哪篇山水遊記,都不是純粹地停留在寫景上。作家遊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蹟,往往是有感而發,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謂“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寫景與抒情在山水遊記作品中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寫景的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礎上,作者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而“閒人”一詞即表達了作者被貶黃州仕途失意的傷感,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複雜感情。

  透過議論句,寄託作者的政治抱負或借景說理,也是山水遊記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這些作品中的議論句也是我們在閱讀、分析時應著重理解的。山水遊記中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主題或深化主題的作用,也可用來抒發感情。它不能擺脫具體的景物描寫,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也是《岳陽樓記》所要表達的主題。再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最後一段的議論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山水遊記作品中,景、情、議是有機統一的。景與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時也透過議來抒發。景與議的關係則是:先寫景,後議論(較多見);先議論後寫景;夾敘夾議。當然,有些山水遊記作品也完全不用議論。如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二)把握寫實與寫虛的關係。

  記敘的真實性、具體性是山水遊記的基本特色。它所記敘、描寫的名勝古蹟、山川大澤、人情風物基本上可以考證。人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會留下真實、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鞏的《墨池記》所描寫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臨川市。滄海桑田、世事變化,至於現在可不可考就另當別論了,至少在當時是可考的。《三峽》所描寫的長江三峽沿岸的景色就具體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淒涼的特色引人入勝,如臨其境。

  但我們在閱讀古代山水遊記作品時,除了理解其寫實特色的一面,還應把握其寫虛的一面。無論作家如何忠實於現實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還能稱為文學作品,就會含有或多或少的寫虛的一面。遊記作品也不例外地運用想象來寫虛景。《醉翁亭記》中寫道:“環滁皆山也”,但實際上滁州周圍並沒有那麼多山。《岳陽樓記》中的“虎嘯猿啼”也非實寫,岳陽樓周圍自古就沒有發現過“虎”。這些寫景的佳句都是經過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相生。

  山水遊記中的“景”既是現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造的藝術之景。閱讀時,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造,才能使這些作品常讀常新、獲得裨益。

  寫景記事簡潔生動,是我國古代遊記散文的特點之一。

  這個特點在早期的寫景散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如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這散文著作雖然屬於地理人文方面的專著,但其中許多記述山水名勝、風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則富有文學價值,對後來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

  節選自《水經注·江水》的《三峽》,作者就以峻潔的筆墨具體而生動的描繪了三峽奇險壯麗的山光水色。以“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來總寫三峽兩岸的特點:山高陡峭。“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流湍急。當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以“清榮峻茂”四字狀寫其春冬兩季四種景物的特點: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以“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來渲染秋季山谷中的悽清、肅殺的氣氛。描述簡潔,文字清峻,筆觸生動,神韻悠然。難怪劉熙載會作出這樣的評論:“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州遊記,此其先導耶?”

  唐以後的遊記散文吸取並發展了這一寫作特點,簡潔精練、生動傳神成為古代優秀遊記散文的一個鮮明特色。如清代桐城派姚鼐的遊記散文《登泰山記》,這篇文章在組織結構上就有主次分明、簡繁得當的特點:首尾兩段概括地敘述了泰山總的地理形勢和冬季自然景象,中間兩段則具體地記敘了登泰山的經過和日觀峰觀日出的情景,而將日觀峰作為全文描寫的核心。但此文最精彩的地方,還在於以簡潔的筆墨勾畫出了泰山冬季冰封雪蓋的獨特景象和泰山日出時的瑰麗圖景。如作者登上泰山絕頂後見到的壯麗景色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兩句話語言精練而含意深邃。一個“負”字,將冰雪蓋山的靜態景色描繪成泰山以它的雄偉身軀揹負冰雪的動態畫面,寫出了泰山雄踞於天地的英姿和傲然挺拔的氣勢;而在日光下雪山反射出的光芒又照亮了整個南面天空,則寫出了蒼山、冰雪、藍天在雪光中聯為一體的泰山冬景奇觀。對於日觀峰日出景象的描寫也很精練,形象生動,精彩紛呈。“稍見”一句寫曙光初現,是隱約看見雲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頂。日觀峰下負雪的群峰“白若樗蒲”,這個比喻十分新穎,“白”字還是在寫雪。“極天”二句寫亮度增大,這是日將出之時,先是天邊一線異色的雲,很快變成五彩顏色,“日上”四句寫日初出之時,接著就看到紅得像硃砂的太陽昇起來了。下邊還有紅光託著。雖然只有簡潔的幾筆,卻寫得有色彩,有動態,使讀者看到了瞬息萬變的鮮豔色彩和日出的動態。“回視”以下四句寫日既出之時,由於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陽光照射得成都市絳紫色,有的山峰沒被陽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僂”,寫出日觀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襯出日觀峰是“最高”的。這段描寫,重墨濃彩,盡為渲染,卻又要言不繁,恰到好處。這一幅幅畫面都異常逼真、生動,而作者僅用了67字。

  附:古代遊記散文的創作特點

  融情於景,即事寄慨,是我國古代遊記散文的又一大特點。

  唐代柳宗元在貶官永州後所撰寫的“永州八記”,既開創了獨立完整的遊記散文,又開創了遊記散文以山水抒寫懷抱的一種優良傳統。如其首篇《始得西山宴遊記》,就在記述作者發現和宴遊永州西山的過程中抒發了自己所得到的感受、譴悶舒懷。作者在本文沒有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採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雲天相連。由極目遠眺,“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所見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雲縈繞,雲天相連渾然一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的感受。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現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時他彷彿覺得腳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作者還寫道:“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表現了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萬物之中,與天地之氣相融,泯滅了主客之差異,在物我同一中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記述之中既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鬱不平的心態,又表現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山水景物無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這就表現出本文一自然界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人格之美相融合的基本特色。

  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寄情山水的名篇。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從琅岈山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亭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作者在山水風景的描寫和記錄裡,不聲不響地寄寓以至抒發了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

  明人袁宏道的《虎丘記》也是在寫景敘事中寄託情懷。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鍾愛自然,鍾愛山水,鍾愛名勝古蹟,特別是虎丘這一“吳中第一名勝”,可謂一往情深,作者“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足見遊興之濃,對虎丘之愛。在他筆下,虎丘之美,虎丘之樂,真可謂人間天堂。從文中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富有平民意識。這篇遊記,取景主要不在景物,而在遊人,作者以濃筆重彩抒寫中秋之夜虎丘遊客歡樂場景,顯然,作者以為,百姓之樂與名勝之美是相輔相成的,萬眾歡樂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觀。而且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樂。特別要指出的是透過記敘最後一次與幾位朋友同遊虎丘的一個細節,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感嘆,表達願望。作者任吳縣縣令期間,最後一次與幾位朋友同遊虎丘,“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針對此事,作者感嘆“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其痛恨官吏橫行霸道、衙役庸俗粗野,體恤愛護百姓之情溢於言表。文章結尾處,直接表明心跡:“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這是他自己與民同樂的願望和淡泊名利的情懷。“今餘幸得解官”,一個“幸”字更是情透紙背,擲地有聲,無官一身輕,免去官職是一大幸事,其淡泊利祿、清心寡慾的高尚情懷錶露無遺。

  記遊說理,借景立論,是中國古代遊記散文的再一特點。

  遊記散文發展到北宋時代,由於受當時思想界學術界比較注重務實和進取精神的影響,產生了說理性的遊記,反映了宋代散文議論化的傾向。這類作品雖然大多記述了他們遊覽的山水名勝,文物古蹟,但有的發表遊後的感觸,記議結合,有的則立意於議論,借記游來說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就是這類遊記中的名篇。

  《遊褒禪山記》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遊覽,作者深感後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遊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於己無悔,不為人譏。這裡雖然是說遊山,實際上是以遊山作比喻,說明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建立宏偉的事業,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願。二是由於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後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於學問必須“深思慎取”。這兩點都是值得借鑑的。本文記遊後所作的議論,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積極的進取性,而且兩者結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記遊,後半篇主要議論,記遊是議論的的依據,議論又緊扣前面的遊程,由實到虛,前後呼應,相得益彰。

  《石鐘山記》則與《遊褒禪山記》先記遊後議論的寫法不同,作品一開始就主要敘述關於“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然後分別提出質疑,為下文作者親臨其境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然後寫作者親臨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原因的經過,作者在這段裡生動細緻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後寫作者探訪得實後的感想:凡事須親歷而不可主觀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點明瞭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後“探”,再“斷”,最後是嘆”。文章結構嚴謹,脈胳清楚,記敘、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是宋人遊記常用的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敘內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切動人,而透過對石鐘山命名的探索,闡明瞭“臆斷”有害於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臆斷”的方式又是多麼謬誤和淺陋可笑。這種議論,確定能給人以啟發。《石鐘山記》貴在由名質實,實地考察,表明了蘇軾不泥古而崇實的精神。文章不虛耗筆墨,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結合記敘,即事明理,深入淺出地議論,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至於寫景,作者又緊緊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氣氛的點染,寫出自己的感受,如寫暮夜乘舟探絕壁一段,繪形繪聲,情景事例,描寫十分細膩、真切,寫得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從而比一般的說理文章具有更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

  宋代開創的說理體遊記對後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後,記遊說理的作品歷代不絕。

  齊、梁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裡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永珍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以“山川之美”作為基本描寫物件的我國古代優秀的遊記散文作家也深其三味。他們的創作往往不停留於對自然景物的單純描摹,而是在簡潔生動的寫景過程中融入感情,抒發感慨,或闡明道理,發表議論,從而使作品既具有景趣、理趣,達到寫景與寫心互相交融的藝術境界。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2

  聖唐山位於廣西金秀大謠山境內,海拔1970多米,集秀、美、奇、險於一體,依舊保持著濃厚的原始風貌,讓無數遊客由衷神往,留連忘返。

  登臨聖唐山,呼吸在清新的空氣裡,一種融會貫通的快感由然而生,一種推陳出新的感覺遍及全身,彷彿生命在這裡受到了洗滌,使人一下子變得神奕氣爽起來。

  春天的聖唐是相當美麗的,處處披上了綠色的盛裝。

  儘管爭春的花早已開過,但一些與世無爭的不知名的山花依然競相努放,反而顯得格外奪目,更加嬌貴。潺潺溪流順著山間流淌,帶來微微清風,歡唱著生命之歌。鳥兒在林間裡鳴叫,親切而溫馨,演澤出婦唱夫和的和諧音符。

  極目遠眺,山巒疊障,山外有山,奇峰竟秀。偶有些山峰被白霧環繞,便顯出午些詩情畫意來,讓人浮想聯翩…………

  聖唐山的日出和日落是最有詩意的了,也是最難得看到的美景,聽說登峰百次偶遇一二。當太陽從東方破曉的時候,萬道霞光從遠處山巒間噴簿而出,層層白務便開始浮動起來,形成萬傾雲海,當霞光穿透雲海時,紅霞又把雲海染成了紅色,漂移的紅色託著初升的太陽預示著新的美好的一天開始了。而當太陽拖著晚霞西下的時候,卻又是另一種極致的景象。此時太陽好象是被故意頂在了西邊的山塵上,讓其把餘輝散滿大地。回望四周,松林盡染,夕陽無限好,就如自身遊走在美麗的畫圖之中了。

  聖唐山的清秀是讓人無法忘懷的,美景無處不在,奇險無處不生。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型怪異之石柱石峰,原始森林裡珍稀物種,山高水陡的流銀飛瀑,置身境地,如入仙境,便會讓人忙卻了塵世的浮燥和煩惱。更有萬丈懸崖上開鑿的棧道,行於其中,頭上不見天,腳下不見底,有如行走在空中的感覺,奇險無比,給人在閒情逸致中得到刺激,得到全身心的放鬆。

  自踏進美麗的聖唐山,我便尤於踏進了夢幻般的世界裡。讓清風浸潤著肌膚,輕拂在臉面上,就有種與自然親切的感覺。行走在參天大樹下,遊走于山間小道中,一種情懷由然而生。這時我就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這才是我們的根本啊!

  哦,美麗的聖唐山,美麗的大謠山!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3

  國慶節放假期間,我和老婆、兒子一塊兒去欒川縣雞冠洞、重渡溝旅遊。其實,這兩個景區八年前我就已經去過,這次去主要是想讓老婆放鬆一下心情,讓兒子增長一下見識。也許人的天性都是好玩的吧,這次我雖是舊地重遊,出發時心裡仍充滿了許多期待。

  我們是早晨七點從漯河發車的,一路顛簸,到達雞冠洞景區時已是中午十二點多。雞冠洞位於欒川縣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典型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因其觀賞面積大,景觀壯麗,科研價值國內罕見,被譽為“北國第一洞”。在洞旁的農家院吃過午飯後,我們便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雞冠洞洞口。檢票後,我們跟隨著眾人,首先穿過一條長約三十米的人工隧道,來到玉柱潭邊。玉柱潭因一潭清澈的地下池水而得名,周圍大小石筍、石柱林立,是雞冠洞內石筍、石柱最集中的一個地方。告別玉柱潭後,我們不一會兒便來到溢彩殿。溢彩殿內景緻繁多,個個流光溢彩,讓人目不暇接。我記得有一根高兩尺有餘的石筍,酷似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壽星;它旁邊的岩石如一條鱷魚,張嘴翹尾,像在聆聽壽星的教導。於是,人們給它們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鱷魚拜壽。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繼續前行。正走著呢,突然一根筆直挺拔的高大石筍映入我的眼簾。導遊說這就是“疊羅漢”。大家都很疑惑,明明是根石筍嘛,為何叫作疊羅漢呢?見我們迷惑不解,導遊用手一指石筍的頂端,大聲問:“大家看那三個並列排列的小石筍像不像三個疊坐的小胖羅漢?”原來如此,看來遊山玩水不僅要有眼力,還是要有非凡想象力的呀!我們入洞越深,腳下的道路越陡峭難行,但所見的景緻卻是越來越壯觀美麗。嘿嘿,這點還真如宋代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一文中說的那樣“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呀!在後來遊覽的“非常之觀”中,像“玉柱擎天”、“亞洲第一盾”、“七層寶塔”、“千年一吻”等景緻,形態各異,鬼斧神工,讓我們都不由得讚歎起大自然的神奇!

  從雞冠洞出來後,我們直奔重渡溝景區。山路蜿蜒曲折,旅遊車在崇山峻嶺間繞來繞去,常常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深淵,讓人膽戰心驚。一路小心翼翼,到達重渡村中心廣場時,天已完全黑透。夜晚,我們就住在了村內的一個農家院。第二天一大早,吃過早飯後,我們沿著溪流,溯源而去。一路上,但見遊人如織,路邊不時有賣各種土特產的小販。這裡盛產竹子,因而竹製品也就很多,特別是小竹桶和竹水槍,很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們買了之後,馬上到溪邊吸水,打起了水仗。溪水叮咚,在我們身邊流淌著,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撩動著我們無限的情思。正走著,忽聽水聲轟鳴,我抬頭一看,一條長長的白練從遠處陡峭的崖壁上直掛下來。“好美的瀑布呀!”我禁不住讚歎道。走近瀑布,只見水花四濺,落在臉上涼絲絲的;瀑布旁邊的崖壁上刻有三個紅色大字——洩憤崖。為何叫洩憤崖呢?我思忖著,也許是希望遊客把平日裡的怨憤像這瀑水一樣傾瀉而出吧!可能是瀑布太壯觀了,也可能是寓意太美好了,人們都擠在這裡,爭著搶著拍照留念。我也擠呀擠,費了好大一會兒工夫,總算給老婆、兒子留了一張倩影。繼續往前趕,走不多遠,我們就到了鎖蛟崖。看到有人在崖下拍照留影,一位同行的大姐告訴我說在這留影不好,你想,鎖蛟崖嘛,即便你將來是條蛟龍,也會被鎖住的。不留影也罷,花錢出來旅遊,誰不圖個吉利圖個好心情呢!我們正走著,突見一塊巨石立於路旁,上書三字:“靠背石”,旁邊還題著一句話“雞叫頭遍,歇一歇”,據說這就是當年王莽追劉秀時劉秀曾歇息過的地方。我們在此休息片刻後,繼續前行。這時,我發現道路越來越昏暗幽深,遊人也稀稀拉拉的,越來越少了。我們幾個暗暗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排除萬難,登上峰頂,一覽眾山小。可走到“雞叫三遍”處時,一看時間,竟已近十點半了,想想臨行時導遊反覆交代過的“十一點在山下千年菩提樹下集合”的話,我們也只好悻悻作罷,無奈地順著山路下了山。

  就這樣,我們的欒川之行很快就結束了。這兩天,我們一路穿山越嶺,顛簸勞頓,感覺真的很累;但欒川秀美的山水也滌盪去我們心靈上的浮塵,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輕鬆和快樂。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4

  端午佳節,不想呆在家裡,故和友人一起相約遊玩黃山,一來可以一洗多日勞苦之煩,二來可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再者,因黃山是天下名山,我素來有登臨之意,這次正好可以得償夙願。我們從清早出發,驅車由滬直赴黃山湯口,顛簸了五個多小時,中午時分抵達湯口鎮。

  我們早已在皖豫山莊預定了房間,放好了行李,熱情好客的老闆娘便拿過一張黃山導遊圖,詳細介紹了黃山景點和登山路線,還建議我們利用下午時間去附近的翡翠谷遊玩,聽說此地是黃山第五絕,素有天下第一麗水之名,也是《藏龍臥虎》的拍攝取景地,於是都想去看看。

  稍稍休息片刻,我們便沿著迂迴的山路來到翡翠谷。卻見佳木蘢蔥,花草葳蕤,四圍皆為青山掩映,一路上樹木撐起一片陰涼,把炎熱的夏日擋在山外。走不多時,潺潺的流水聲已近耳際,一股清流,狀如白練,從山谷上面奔瀉而下,於低窪處匯聚成池,池水清澈見底,翠綠無比,彷彿一塊碧玉溶解在裡面似的。此時陽光照過山峰的背影折射在池中,水波躍金,搖曳不定,形成五彩虹霓般迴旋著的層層圈環,各種各式奇妙悅目的石卵,嵌在水底,如珍珠,如翡翠,如寶石,令人歎為觀止,這就是彩池之名的由來。聽說在這個山谷中,這樣的彩池大大小小,數達百餘。

  讚歎之餘,我們繼續沿著山路向山谷深處進發,越往上走,水聲越大,嘩嘩之聲不絕於耳。行不多時眼前豁然一亮,閃出一塊開闊的地方,裡面矗立一塊大石,上書黃色的三個大字“許願石”,下面纏繞一條鐵鏈,走近一看,鐵鏈上全是大大小小的許願鎖。聽人說翡翠谷又稱情人谷,到這裡許願祈求冥冥中的.一個緣分,是非常的靈驗。友人不太相信這個,我還是合十作揖,默默許願,自覺得靈驗與否,另當別論,能將自己的心願寄託在如此靈山秀水之地,還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過許願石之後,山路忽然平坦起來,來到一地,不知何名,卻有千百竿翠竹相迎,個個清脆欲滴,宛似一團綠雲,遮天蔽日。人身處其中,就彷彿進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這裡沒有鳥鳴,也無人語,唯有小溪水從林間潺湲而過,景色美麗極了,也清幽極了!聽說《藏龍臥虎》影片中,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梢打鬥的場面便是取景於此,由此可見,導演李安選景的眼光真是高人一籌。劇中李慕白和玉嬌龍施展輕功,揮舞寶劍,纏鬥在萬里竹海之上,猶如兩隻翩翩而舞的蝴蝶,唯美的畫面傾倒了無數影迷。

  越往上走,山路愈加陡峭,過了滴雨石,煉丹臺,再往上,便無路可行,方知是來至峽谷的最深處。四周巖崖高聳入雲,翠峰崢嶸,勢如斧削,下面人仰首一望,就如坐井觀天。崖上生長著無數小松樹,有的斜身探水,有的依山傍石,有的金雞獨立,形態各異。仔細一看,石壁多處地方有水汩汩流出,方才明白山谷中的溪水都是由此匯聚而成。除溪流外,這山谷裡巨石林立,奇形怪狀,星羅棋佈,叫人大開眼界。溪水之畔的一個空曠地方,鐫刻了一個紅色的大大的‘愛’字,許多遊人都坐在這裡合影留念。

  不一會兒,我們又順溪水而下,只想去尋找當年玉嬌龍深潭尋劍的地方。沿路聽見一些遊客的歡呼聲,一抬頭便看到一人乘滑索從山谷上面滑下去了,速度飛快,倏忽不見人影,真是驚險刺激。我們遊興未足,堅持走路,於是撫石依泉,穿過情人橋,再走片刻,便見一座亭子,翼然而立。亭子旁邊不遠處有一段瀑布,白如匹練,聲響淙淙,下面是一潭碧水,綠如翡翠,清澈見底,裡面鋪著五彩石頭,在陽光輝映下,發出奇光異彩,令人炫目。咋看就有些眼熟,好像那裡見過似的,再看一邊的景點介紹才確信這就是《臥虎藏龍》拍攝取景點之一。影片中李慕白把青冥劍拋入潭中,玉嬌龍一躍而下,在潭水之中尋找到了這把寶劍,這段精彩的場景就是這裡拍攝的,看過之後,久久無法忘懷。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5

  一行人說說笑笑,不久便越過入勝亭,仙人指路的石峰,已是遙遙在望。越上山路更加陡峭,不一會兒我們都有點氣喘吁吁,汗出,腿痠,才相信古人說的黃山奇險,“飛鳥難逾越,猿猴愁攀登”。饒是現在石階修得如此整飭,方便登山,我們尚且覺得登山之艱難,古時候這裡只是羊腸小道,古人登山的艱險可想而知,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未能登臨山頂,還未到半山腰,已經是“客怨,

  僕泣”,於是“不可上,乃止”。

  這裡的山路崎嶇不平,山勢奇特,一會兒要走上坡路,於是直上,一會兒又要走下坡路,又得直下,上上下下,山峰越來越險,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中透出陰涼,冷風陣陣,雲來霧去,我們彷彿走進了世外仙山,隔絕了人間。

  雖說我們累得汗流浹背,沿途卻見幾個挑山工,挑著百來斤的擔子,健步如飛,不多時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了,讓我們空手登山者著實汗顏。他們大多皮膚黝黑,有年輕的,也有年紀稍大的,圍著汗巾,一根竹扁擔深深嵌入肩頭的肉裡,走起這樣的山路,卻是如履平地。聽人說過,黃山上的食物,用具,都是由這些挑山工一擔一擔挑上山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黃山是屬於他們的,看著他們挑著重擔,一步一步登山的背影,我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上登,雲霧越來越濃,剛才還是陽光明媚,現在卻是雨腳奔走,我們就在這陰晴不定的氛圍中攀登,汗出,汗幹,不知道幾個回合,踉蹌走過雙貓捕鼠,於正午時分終於勝利到達白鵝嶺。心含著喜悅,放眼望去,雲水茫茫,霧山蒼蒼。一陣又一陣的涼風吹過,雲霧散去之後,卻見山石嵯峨,松篁交翠,真是:“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

  我們休息片刻,吃了點食物,又繼續上路。一路上最多見到的便是松樹,名貴的有黑虎松、連理松和異蘿松,還有一棵最著名的松樹--迎客松,是黃山的名片,因為在天都峰下,只好在下山時去拜訪。這些松樹聳立在萬仞高崖之上,吞雲吐霧,御風而舞,吸取山川之靈秀,採納日月之精華,綠茵萬朵,翠流。有的如傘,有的如蓬,有的如並蒂蓮花,有的如丹鳳朝陽,似迎客來,似送客走,形態萬千,不可名狀,它們堪稱是黃山的真正主人,我們只是過客而已。中華大地,巍峨奇山不可勝數,但有如此之多的松樹薈萃的名山,唯有黃山。我們一路欣賞,一路拍照,不多久到達了始信峰。

  始信峰之名,緣於明朝人黃習遠聽聞徐霞客稱黃山秀絕天下,也來遊覽,但從雲谷寺上山一路沒什麼風景,而至此地如入夢幻畫境,始信黃山神奇絕妙,徐霞客所言非虛,其有文寫道:“妙不可言,說也弗信;豈有此理,到者方知”,後人因此命名為始信峰。站在始信峰頂望去,雲海濤卷,翻金舞銀,碧松翠柏,披日迎風,真是一派絕妙景色。

  山風來去,松濤陣陣,雲霧變幻不定,剛才還可以看到猴子觀海、雙僧拜佛、觀音送子等姿態絕妙的奇石,一眨眼就隱藏進薄霧輕紗之中,再也看不見了。我們在雲霧中繞來繞去,不知不覺就來到夢筆生花處。幸虧雲霧散去不少,散花塢清晰可見,其右側有一孤石挺出,平空聳立,上面突兀生出一株小松樹,遠遠望去如同一支直立的大筆。峰下有一個巧石,狀似人臥睡,所以叫夢筆生花。對面有一山峰如同一個筆架,故名筆架峰。傳說這支筆就是當年由大詩人李白寫詩之後,趁著酒興和七分醉意,擲下山去的。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李白寫黃山之詩卻是不同凡響,其詩云:“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真是描寫黃山的神來之筆。他還寫到“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見其遊興之濃,戀戀不捨之情溢於言表。

  日出不知道見過多少次,但在這麼高的海拔之上觀日出還是頭一回。我們站在清涼臺旁的一座小山丘上,只見東邊的天空還只是一片乳白色,漂浮著一些薄雲,於天相接處,則雲海茫茫,煙嵐氤氳,群峰影影綽綽,隱藏在雲霧之中,如同世外的仙山;山色如黛,輕靄薄如蟬翼,瀰漫著近處的巉巖,一草一木,均浸染在肅穆的氣氛中,真似一幅酣暢淋漓的淡墨山水畫。不一刻,浮雲變成淡黃色,天色透亮,座座山峰如同在大海里沉浮的小島,四周寂靜一片,人們都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東方的天際。再過片刻,雲中白光閃發,天色由黃色逐漸變紅,那片浮雲似乎被燒掉了似的,霎那之間,一個金黃色的火球從雲層中突然竄了出來,射下千萬道光柱,從未見過色彩有如此之豔麗,也從未見過光線有如此之強烈,人們驚呼一聲,不敢再看。這時分,彩霞滿天,清涼臺上毫光四射,萬松林無比絢麗,百鳥啁啾,山泉淙淙,群山蘇醒了,這是何等美麗的公園!這是何等美麗的人間!這裡的清晨實在是令人陶醉。

  而我們一行人,皆流連忘返於其中,久久才離去。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6

  翌日,晨凝曉露,朝霞散琦。我們一早起來便乘大巴來到雲谷寺,這裡是黃山的後山,有索道可以上山,不過我們還是選擇徒步登山。早就聽說黃山卓絕雲際,雄峻難以攀登。現在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是無窮無盡的石階,像是一條從天空中落下來的雲梯,等著遊客們去攀登。背起行囊,開始拾階而上,心懷激動和虔誠,終於要征服這座千古名山了。聽導遊講過,黃山古名黟山,後在唐朝天寶年間,因傳說黃帝在此煉丹而得道昇天,故更名為黃山,沿用至今。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般的大手筆,安排了這一處人間聖境,它有云海五座,猶如五大洋,洶湧澎湃,雲海之中,又藏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它也有碧嶂千繞,峭石嶙峋,山岩上巧布奇樹異松,珠英瓊卉,天下罕見。它有一道溫泉,可浴可飲,能治百病。這還不夠,它還有各種飛禽走獸,稀世的靈芝,神奇莫測的攝身光。怪不得大旅行家徐霞客登黃山歸來後嘆道:“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們的心情正飛揚在黃山絕巔之上,越玩越起勁,個個是逸興遄飛。今日天朗氣清,黃山上游人如織,組團來的,自助遊的,考察來的,熙熙攘攘地擠滿了山坳小路,我們只得小心翼翼避讓開遊客,朝著一個又一個景點風塵僕僕。時間過得飛快,走到北海賓館一看錶,已是下午三點,才想起老闆娘叮囑我們一定要去西海大峽谷去看看,那裡是新開發的夢幻景區,於是欣然前往。

  過了排雲亭,丹霞峰,便進入峽谷地帶。走不多時,眼前豁然開朗,遠處雲封霧鎖,千巖競秀,再往腳下一看,駭得差點叫出聲來,下面是削壁千仞,山谷幽幽,深不見底,真是奇險無比。所走小路全是從懸崖峭壁之上開鑿出來,如雲梯,似棧道,更像是一條纏繞在絕壁之上的蛇道,寬不足一米,裡面靠石壁,外側是簡陋的護欄,人走在上面,兩股戰慄,大氣也不敢出一口。到這裡才明白導遊告誡的話:“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若要是誰一不小心,墜落石階,肯定會掉入萬丈深淵,有恐高症的人就更不要來此了。有些地方,險在上面,兩座山峰之上懸楞楞掛著一塊巨石,似乎隨時就要砸下來,而我們必須要走過去,別無他路。膽小的人,走一段路就返回了,膽大的繼續前行,走過了一線天,鑽入一個洞穴中,潮溼陰冷,竟然還有水不斷滴下來,於是不敢久留,出洞又下石階,來到一座亭子歇息。沿途隨處可見奇松蒼翠,怪石嶙峋。此時,太陽從雲霧中跳出,照射在遠處的翠峰之上,如同貼金鍍銀一般,閃閃發亮,只見大大小小的山峰格外翠綠,又有云海如雪浪滾來滾去,我們宛似處在瓊樓玉宇之中,如醉如痴,如夢似幻,真想羽化而登仙。返回的路上,西邊的天際,忽然出現了一條七色的彩虹,與滿天霞光互相輝映,顯得美豔無儔,遊客們歡呼讚歎起來,紛紛拍照,真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遊客競折腰”。

  天色漸漸暗淡下來,已而星月在天,我們到達獅林大酒店,匆匆吃過晚飯,便商議第二天觀日出的路線。黃山日出是難得一見的奇景,這裡一年四季晴天不到百日,很多人遊玩的時候不是雨雪霏霏,就是陰雲籠罩,只能遺憾而歸,幸虧天公作美,我們遇到了良辰,天氣預報說第二天是晴天,日出時間為早上五點10分。再看地圖上,獅子峰離我們最近,而且又是觀看日出的絕佳位置,於是便把觀日出地點定在獅子峰清涼臺。

  一宿未曾睡踏實,剛到四點,我們立刻起床,奔向獅子峰。這時四周還是漆黑一片,但跟上浩浩蕩蕩的觀日出隊伍,根本不用擔心走錯方向。這隊伍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多數是外地遊客,還可以見著幾個外國友人,自賓館陸陸續續出發,沿著曲折陡峭的山路,直上,直上,到達獅子峰時,天色已經微亮。“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本來我們覺得自己是最早的,萬萬沒有想到來到清涼臺時,已經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山坳裡,叢林中,小路上,到處擠滿了看客,黑壓壓一片,比趕集還熱鬧。各式各樣的相機都選取了最佳的拍攝位置,只等著那個火球騰空的一刻。

  我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這一次是直奔光明頂。俗雲:“不到光明頂,不見黃山景”,光明頂是黃山第二高峰,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氣象站就設在上面。一路上,陽光燦爛,天色晴好,一碧如洗。在城市裡居住,從來都沒有見過這麼蔚藍的天空,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綠色的山巒,我們都有“久困樊籠裡,適得返自然”之感。過了嘯谷亭,行知亭,看了很多U型山谷,忽然見飛來石赫然在目,昨日還只能從遠處朦朧地觀望,今天就來到了跟前。這石頭大有來歷,傳說是女媧補天的時候遺留下的一塊石頭,因為無才補天,被遺棄青埂峰下,後又幻化為寶玉遊歷人間。石頭高十二米左右,寬約三米,矗立在一座石筍般隆起的山峰頂部,彷彿一個神秘的天外來客,不知何時從天而降,無論風吹雨淋,兀自屹立如柱,面對大自然如此傑作,我們不由得讚歎造物主的神奇。這裡也是舊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取景之地,看過該劇的人一定有點眼熟。原來是石兄在此,我們像是遇見了老朋友,激動地登上去擁抱了一下,並且和石兄拍照留念。

  來到光明頂,果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裡地勢開闊,遠遠望去,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黃山氣象站高大奇巧,觀望臺是一個白色的大圓球,遠遠便可以看到。旁邊是光明頂山莊,一些房屋下面有燕子築巢,還可見許多燕子飛來飛去。很多遊客在這裡匆忙地攝影,我們靜靜地佇立在這萬仞高峰之上,感受著這裡的一切。“蕩胸生層雲,齊魯青未了”,這本來是描寫泰山的詩句,但用到這裡卻也恰當。我真想肋生雙翼,從這裡飛翔出去,飛到那雲海中的瀛洲三島,也許可以遇見仙人浮丘公和王子喬。登高遠眺,天都峰宛如擎天的柱子,高於天齊,因傳說是群仙所都,天上都會而得名。有俗語說:“不上天都峰,白跑一場空”。可惜今年天都峰封山,我們不能上去了。再觀蓮花峰,宛似一朵初開的新蓮,仰天怒放,雲霧繚繞,氣象萬千。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也無法去攀登了。

  游完光明頂,我們開始下山的征程了。先到海心亭,鰲魚峰,再走過百步雲梯,便來到我們仰慕已久的迎客松前。迎客松破石而出,姿態優美,虯枝伸展向外,猶如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八方來客,故名。加之其壽越千年,聞名四海,遂被評為十大名松之冠。內側的石壁上刻有朱德書法:“風景如畫”,還有一些其他書法名家的字型,如“一覽眾山小”,“觀止”等。凡是到過這裡的遊客,必然會和這棵松樹合影,遊客多的時候,必須要排隊才能找個位置拍照。從人氣來看,迎客松不言而喻是黃山最走紅的大明星。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7

  因機緣巧合,我終於來到了詩情畫意的黃山景點。登山之旅就此展開。走過很長的一段石階,我們終於到了茲光閣,這裡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硃紅大字,看來黃山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茲光閣墨柱青瓦,其重簷式建築更彰顯出中國古建築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型大氣而端莊,仔細一看,竟是董必武所題。立於茲光閣前向上仰望,只見其身後山峰直入雲霄,而蒼松翠柏更立險峰之上,宛如一副渾然天成的水墨畫直鋪於眼前,正當我沉醉此間時,導遊喚我們出發了,我們要由此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樓看黃山奇松之首—迎客松。

  在陣陣的轟鳴聲,纜車徐徐開動,車窗外景色多彩秀麗,山勢陡峭而崎嶇,林木蔥鬱而挺拔,真是“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奧地利進口的纜車速度很快,根沒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遠眺那些無限美好的風光,不過只十幾分鍾玉屏樓就在我們眼前了。

  走下纜車我們就感到陣陣涼意,山間薄霧濛濛,忽見不遠外有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大氣天成,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籠罩在空濛的山霧中,如身著輕紗的仕女,玉手輕揚,注視著大好河山,於婷婷玉立間盡顯其美麗與端莊。詩云:“美目盼兮,巧笑靚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後,才能有此般的淡定與從容。忽然霧散了,人們大聲叫了起來,迎客松自雲霧中走出,如美人輕撩面紗一般攝人心魄,清秀而溫婉,熱情而真摯。迎客松周圍的石崖上有許多石刻,記得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遜色”,夫岱宗者,泰山也,餘以為黃山之美在景色秀麗,東嶽之尊在歷史厚重,實不可相提並論。

  導遊又在喚我們了,原來是要帶領我們向蓮花峰進發,蓮花峰海拔1864。8米,拔地摩天,險峭雄奇,而且還經過異常艱險的百步雲梯,聽過導遊的介紹,有人不禁切切私語,萌生退意。餘淡然一笑,快步向前,不一會就有人跟了上來,此時行動就是最好的動員,正所謂“亂雲飛渡仍從容,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我腿微微發酸的時候,我們進抵百步雲梯,霧寒風急趕緊取出揹包中的衣物穿上,環顧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雲梯高聳入雲,兩側萬丈深淵,是登蓮花峰最險的一段狹長山道。望著升騰的雲霧,忽感腹中飢餓,拿出乾糧,胡亂吃了幾口,頓覺豪氣叢生。我抬頭仰望前方的石階,陡峭異常,幾近垂直,狹窄得只容一人透過,手腳並用艱難而上,爬行過半,竟飄起雪花片片,大家進退不得,隊伍停在半空,吾人心中膽氣頓生,大吼一聲“兄弟們上啊!”,一行人等奮力向前衝過雲梯天險。狹路相逢,勇者勝,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穿過窄窄的一線天,再向上走不遠,見一圓形石碑,上書“黃山蓮花峰高程1864。8米”我們終於登上蓮花之顛了。立於山顛,方知夫子當年“一覽眾山小”是何等的豪邁情懷。

  “再不下山,就到不了光明頂了”在導遊的呼喚中聲,我們下山向光明頂進發,“光明頂不是明教總壇嗎,原來在這!”有人恍然大悟道“明教的總壇光明頂在崑崙山,那是金庸杜撰的”有學識淵博者更正道。一路上迤邐而行,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兩邊看樹,途中有一亭,古樸而雅緻,在此小憩只覺人在畫中,畫中在心中。

  傍晚時分,我們終於抵達光明頂。漫步在雲蒸霞蔚、煙嵐縹緲之中,吾等云云眾生好似飛昇於瓊樓玉宇之間,夜宿光明頂,一夜無眠。

  在一片嘈雜聲中,我走出光明頂山莊向煉丹臺走去,還好人不是很多,我立於臺上只見東方一縷紅光現於天邊。山谷中有大團的雲霧飛過,霞光盡染於雲霧之上,紫色的雲霧如身穿紗衣仙女,飄飛於天上人間。突然,人群騷動起來,原來東方破曉,幽暗的晨光轉瞬間即逝,無論是峰巒、松柏、還是遊人的身上都披上了萬道霞光,人們大聲歡呼著,聲震雲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此時此刻唯有潤公大氣磅礴的詩詞才能詮釋人們的心情。

  領略了前山的雄奇,更渴望盡睹後山的秀麗,於是我們向始信峰進發。山中林木鬱鬱蔥蔥,清晨的露珠在樹葉上閃爍流動,清新而溫潤的空氣氤氳于山谷之中。走出山谷,只見前方,一巨石碩大無比,渾然天成,直立於山顛,名曰飛來石,據說這就是《紅樓夢》中幻化為通靈寶玉的頑石。既然寶玉源於此,那麼化身黛玉絳朱草又在何方呢。

  在西海賓館的旁邊有很大的一塊空地,導遊說這直升飛機的停機坪,2001年為海主席巡幸黃山而專門興建的,當年為了修這個停機坪幾乎削平半個山頭,其工程之浩大可見一斑。

  既來之則安之。認清方向,我們朝始信峰進發!“到了始信峰,方信黃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沿路的黑虎松、連理松、豎琴松、探海松,形態各異,生動形象,更有許多無名松讓我連連稱奇。原來不過10分鐘的路程,我們走了足40分鐘,有太多的美景讓我們駐足不前。

  立於始信峰,我們登頂環顧,雲海茫茫、險峻壯觀。對面的石筍峰在霧氣的籠罩下似一幅剛剛洇過的水墨山水,留張照片以作紀念吧,幾張照片的功夫,那山水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霧越來越大了,我掉隊了,隻身繼續前行。

  黃山之處於迷霧,正如我之處於迷茫,在迷茫中我想看清方向終究是徒勞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前行,在行進的途中尋找方向,修正方向,終有云開霧散之時,我會看到屬於我的風景。看來黃山真的很有靈性,與吾心有慼慼焉。

  雲開霧散時,我終於找到自己隊伍,經雲谷索道下山。黃山二日雖然沒有如願盡攬黃山之奇妙,但吾在山水之間感山川之秀麗,思造化之神奇頗有所得。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算不旺此行!黃山是羞怯的少女,一如那宏村大家的閨秀躲在閣樓上脈脈含情的窺望;黃山是聰慧的婉娘,洞察了我的心境,陪我霧鎖雙眉。黃山真的很有靈氣。黃山之奇我也許僅僅讀過了一頁,但無論怎樣,她已然不再是一個概念了……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8

  背起行囊在最美的金秋十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懷著一顆安靜的心,與金秋的輕風相約在路上,拂去一切的浮華,懷著好奇與神秘的心與你近距離接觸。走近你,用碧水詩畫的情懷,感受千年古洞的奧秘;走近你,摒棄世俗的喧囂,以一顆純淨的心,與你擁抱。

  假期,忙裡偷閒,帶著兒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無限風光。為了對兒子的學習有所幫助,也為了探尋千年古洞的歷史遺蹟,我們選擇了本溪水洞一日之行。

  本溪水洞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距本溪市區28公里,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是以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為主,集山、水、林於一體的自然景觀。本溪水洞是目前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各種自然造型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你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假期,旅遊的人很多,我和兒子去得較早,剛開館就進入園區了。因提前在網上買的票,省去了排隊買票的麻煩,所以入館非常順利。坐電瓶車到達水洞入口,先進入的是旱洞,旱洞長280米,位於水洞左側,與水洞向背相生,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曲折迷離。最低處需彎腰才可以透過,為了能順利透過,只能躬著腰走,所以這裡得名鞠躬洞。

  旱洞內各種恐龍雕塑栩栩如生,有霸王龍、三角龍、深林龍等等。在幽暗的燈光下增添了無限的美感與神秘。

  進入水洞,就感覺到一陣寒風迎面吹來,溼氣很大。隨著人流,我們排著隊,先領了棉衣,坐上指定的船隻開始參觀水洞中的奇觀景象。洞口呈半月型,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寬25米,洞口呈半月型,進入水洞裡十分的寬闊,可同時容納40搜船隻通行。

  遊戈在水洞的河道上,彷彿走進了龍宮仙境,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燈光的折射下美輪美奐,洞頂和巖壁的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像,自然生長。根據它們不同的神態,各自的像型特徵,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竹筍沖天、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銀河潮湧、寶蓮神燈……

  洞內岩溶發育良好,河攤上,岩層裂隙或斷裂處,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為我國北方地區所獨有,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

  河道內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內五彩繽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水洞全長2800多米,最開闊處高32米,寬50米,河道曲折蜿蜒,被稱之為“九曲銀河”。船在不停地前行,洞頂上的石柱,時不時會滴下幾滴水落在我們身上,船行過低處,需要我們附身趴在船上,才能順利透過。從洞頂倒掛的石筍在我們眼前掠過,我伸手就能觸控到上面垂下來的石柱,這種感覺就像穿行在仙境裡一樣,讓人覺得特別震撼,特別神秘。

  飛泉迎客,倚天長劍,岩石上裝點著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隨著小船的划動,碧綠的水面像綢緞,閃著璀璨的光芒,彷彿置身仙境。頭頂上無數的鐘乳石垂向水面,高低錯落,像一盞盞華麗的吊燈。

  走進水洞,走進了夢幻一般的世界裡,神秘、驚奇、趣味盎然,水洞裡吹過來的清風,輕拂過肌膚,有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萬年前形成的鐘乳奇觀,是自然界送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銀河兩岸鍾乳林立,石筍如畫,千姿百態,洞頂鍾乳高懸,晶瑩斑斕,它們用歲月的手一筆一筆雕琢出來的。

  “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餘暉西下,隨著洶湧的人流我與你揮手告別,有些不捨,又無可奈何。我只是洶湧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員,你亦不會記得我曾經來過,可你卻將的我足跡永久收藏。

  再見了,神奇夢幻的水洞,你的美已深藏在我的記憶裡。

  古代著名的遊記散文 篇9

  到池州當天,講學單位便將我安排在“毓秀門”飯店休息。未曾想到這座蒼勁古樸的門樓佇立在我面前時,一下便將我震撼了——沒有他處城樓那種人煙悽迷、驀鴉環旋、牆體斑剝、黴苔層層破敗潦倒感,時間沒有摧殘它的滄桑,它仍雄立一於街市一角,如同一位怒目金剛。

  他經歷過多少人間淒涼,經歷過多少風花雪月,經歷過多少戰亂悲傷?它阻攔過多少敵軍的攻城略地,它固若金湯地讓多少代池州人民安寧地生息繁衍?

  休息時,我帶著諸多疑惑與服務員聊起這座讓我驚愕不已的古建築。服務員立即拿出一冊介紹當地歷史的讀物讓我翻閱,使我對它有了詮釋般的悉知。

  原來池洲有七扇禦敵城門樓,是明代正德十二年(1520)知府何紹正築成。其中南三門:中為通遠門,左為毓秀門,右為鍾英門;東一門為九華門;西一門為秀山門;北二門:左為迎恩門;右為望京門。七個城門上各建有樓宇,還築了月城護衛。為了防禦,城樓上設了警鋪。明萬曆三年(1573)九月,兵備副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築城牆,城樓設警鋪27處。

  明清兩代這裡發生過數百起寢戈晏甲、浴血奮戰的抗抵強敵激戰。抗日戰爭日期,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池州,池州人民依城門樓的銅牆鐵壁,眾志成城,忿然迎敵。解放戰爭時期,古城未動槍炮迎來了大軍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後來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殘垣。但那巍巍的七門得以留存。因為它是古代池州歷史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它是我們於安寧自得情緒中的一個警醒提示。

  池州這七扇城門樓的建造修茸,體現了我國一代代赳赳愛國精神的強健,這種強健延續至今,督促我們對其抬頭敬仰和低頭思索。思索我們現代謐逸生活與當年軍事防禦何以會凝聚和融匯在這座古建築中。

  駐足在這毓秀城門樓前,我想到了我們當今研製的超音速導彈等高階防禦武器,已超過美國的先進技術水平。

  我還想到老祖宗造“武”字的意圖,有戈才能止武。這種戰與和的哲學思想亮點,也自然地沉澱著我國古代軍事科學靈氣的閃耀。也使此門樓所迸發的歷史情緒有了一種最現代的力量。

  想著想著,我又爬上毓秀門樓的頂端,俯瞰四周景觀,只覺得自己與這城門一起盡收著池州悠久歷史的驕傲,只覺得這城門馱載著我及池州青山秀水的澄晰,從而深深體悟著我們祖輩人的經世風采和民族尊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