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金魚悟出的人生哲理

養金魚悟出的人生哲理

  導語:養金魚看似很簡單但隱藏了什麼樣的人生哲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養金魚悟出的人生哲理,歡迎借鑑!

  金魚非常美麗,所以很多人喜歡養金魚。但是金魚有個不好的習性就是貪吃,所以喂金魚時要善於控制。

  記得剛開始養金魚時,我因為不懂得金魚的貪吃習性,總是一個勁地給金魚餵食,結果使最貪食的金魚過早地被撐死了。後來經請教朋友才知道了金魚的這個習性,在喂金魚時就學會了給金魚少量餵食。可這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的金魚生性活潑,總喜歡上游下潛,常常會竄到水面把少量的食物統統吞到腹中,而總是沉在底部不好動的金魚卻吃不到一點東西。

  為了既不把生性活潑的金魚撐死,又保證不好動的金魚吃到食物,我只好把它們分開養殖。這樣就既解決了金魚餵養的問題,又使我對控制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透過餵養養金魚啟示我悟到了這樣的一個法則:“適當餵養,有效控制”。

  適宜就是最通行的真理,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必須善於將其控制在最適宜的狀態之中。“智豬博弈”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控制例項。

  這個例項講的是: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餘食。

  這樣的結果,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呢?

  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那一半的殘羹剩食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這是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而大豬呢,既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只有自己親自去踩踏板才能吃到一半的剩食,但這總比不踩踏板要好得多。

  這種“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控制規則所導致的。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改變控制的規則,這就需要我們有效的控制。該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這個核心指標,就會改變豬圈裡這種“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狀況。

  控制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有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去多踩踏板,這個控制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控制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大同”社會里,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對於控制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都要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也並不好。

  控制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穫剛好消費完。從有效的控制方面講,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穫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最有效的控制規則設計是不能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控制規則的核心指標設定是否合適了。比如,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這就象“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要象控制方案三一樣,採取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績與分配掛鉤,既可節約組織的成本,又能消除員工“搭便車”的現象,這就是有效的控制。

  “適當餵養,有效控制”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法則,在我們養植花草時,要適當澆水,保證花草既不能受旱,又不能受澇,這就是“適當餵養”。當花草長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進行剪裁,保障花草既能整潔美觀,又能茁壯成長,這就是“有效控制”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