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感悟人生:平安

七律.感悟人生:平安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寫篇關於自己感悟的文章是個不錯的選擇。為了幫助不會寫感悟的同學,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律.感悟人生:平安,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碌碌苦尋謀,暑去寒來度澀秋。

  處世甘為霜下草,行船穩把浪中舟。

  風華歲月追微利,老暮滄桑健體求。

  物慾橫流何欲我,茶香四溢付清幽。

  擴充套件資料:

  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代表作品有《黃鶴樓》《登高》《安定城樓》等。

  體裁沿革

  七言律詩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簡稱七律。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於五言律詩。它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梁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鍊,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這一時期的七言律詩雖亦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容上絕大多數屬於奉和應制、酬贈,比之五言律詩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開啟藝術天地。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至晚唐,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聖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人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五中總結了唐代七言律詩的`發展歷程:“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工密。至崔顥、李白時出古,一變也。高、岑、王、李,風格大備,又一變也。杜陵雄深浩蕩,超忽縱橫,又一變也。”

  詩體格律

  七言律詩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一、句數和字數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四、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尾聯都不對仗為常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