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禪的心情日記

悟禪的心情日記

  “禪”,《辭海》上的解釋為:“靜也。釋教以清靜為宗,故稱禪。”後來“禪”字成了佛門專用語,和普通人家搭不上邊了。和尚出家要講“禪定”,“禪定”有四種:一是常樂獨處;二是常樂一心;三是求禪得通;四是求無礙佛智。我的文章中“禪”字使用的頻率不高,總是讓人有點兒玄的感覺。後來走的地方多了,也與一些佛門大師攀談過,漸漸地對“禪”有些具象化了。

  幾年前,我曾到廣東遊覽過肇慶市的鼎湖山國家自然風景區,鼎湖山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北迴歸線上。

  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一片青山綠水,而是山頂上那座古廟慶雲寺。那座寺院建於何朝何代已無從查考,據說清咸豐年間曾被大火燒燬,現在的寺院是清代重建的。慶雲寺按其派別屬於佛教南宗,與廣東韶關的南華寺、廣東潮州的開元寺、廣東廣州的六榕寺,同稱為“廣東四大名剎”。歷史上的佛教無論南宗北派,都紛紛前來朝山進香。傳說在它鼎盛時期光和尚就有一千餘人。為了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還專門鑄造了一口直徑約3米的“千人鍋”,可見其規模的宏大。

  在寺院的大殿旁,我和一位身著深黃袈裟、鬚眉皆白、氣宇軒昂的老和尚攀談起來。他繪聲繪色地給我講述了與慶雲寺有密切關聯的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的兩個弟子神秀和慧能的故事——

  弘忍年歲大了,需要選定法嗣(即繼承人),他要求神秀與慧能將自己對大千世界和人生的見解寫成一偈讓它審定。神秀的偈語是:“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智慧也寫了一偈,比神秀更高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後來,弘忍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我問老和尚:“慧能的偈語好在何處呢?”

  老和尚半閉著眼睛,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只是說:“慧能六根已淨,禪性極高,一切皆空,道行高超。”

  老和尚的一席話,使我領悟到了什麼是“禪”的涵義。

  離開慶雲寺後,我又想起了多年前去蘇州寒山寺的情景。寒山寺是江南名寺,因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詩而名聲大振。人們去寒山寺主要是受張繼的引導去聽那“夜半鐘聲”,但寒山寺的鐘聲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夠聽到的,據說只有在年節期間的半夜才會撞鐘108下,其聲音悠揚,十數里可聞。張繼當時夜泊楓橋正是考試落第、仕途不暢之際,他忽然聽到鐘聲,彷彿服下了一副清涼劑,從中領悟到了禪的本意。回去以後他發憤讀書,最後中了進士。

  這就是“求禪得通”的意思,原來鐘聲中也包含著禪的本意。佛教界人士的解釋是:“禪者”即“禪那”,是“靜中思慮”的意思。這和筆者在前面所敘述的《辭海》上對“禪”的解釋是一個意思,難怪和尚、法師們有“坐禪”這門功課。“坐禪”,實際上就是將被塵世所汙染的心靈安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一切言行。我等凡夫俗子想要真正地進入禪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