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鞋子散文

兒時的記憶鞋子散文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又一本掛曆成了老黃曆。翻開記憶中的黃曆總有那麼多值得回味的東西,儘管他們又黃又老,可在我的腦海裡就是揮之不去不吐不快。塵封了六十多年的記憶啊,該拿出來見見太陽了。

  先說說兒時的鞋子吧!

  最常穿的是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母親先把一片片破布用糨糊貼到一塊木板上,放到太陽底下曬乾,然後襯在鞋面和夾裡之中,再用沿口布沿好鞋口備用;那時的主婦一空下來手裡總會拿著一隻鞋底在扎(寧波人叫"切鞋底"),鞋底線全用苧麻搓成,層層迭迭絲絲縷縷飽含深情,手勢好的在鞋底上盤出各種花紋,密密麻麻針針線線全是心意。鞋面鞋底完工以後就是上鞋,把他們縫到一起,鞋底針又粗又長,要穿過鞋底鞋面,後邊用頂針,前面用針夾,把很長的麻線拉啊拉啊,那發出的'吱吱聲就象動聽的音樂。鞋組合以後還要用楦頭把鞋揎平正.新鞋剛穿上的時候很緊,母親總說:"寬煞新鞋緊湊湊,好煞婆婆疙瘩頭。穿穿就會好的。"一雙鞋子得花費母親的多少時間,可到了我的腳下幾個月不是鞋頭破了就是鞋底穿了,沒辦法啊,小孩麼。那麼就在鞋頭上包上一塊,鞋底下貼上一塊,那時的修鞋匠就專門包頭打樁子的。

  我們家做得最多的鞋是草鞋.每天五更母親就會在一盞昏暗的菜油燈下打草鞋。打草鞋的過程我非常熟悉:趁天氣晴好挑選挺括乾淨的晚稻草曬乾拉掉草絨,一紮一紮地藏好,用來搓草繩時先噴適量的水使其變得柔軟,然後五六根,五六根均勻地搓成草繩。打草鞋的工具是一副木製的草鞋耙,由耙釘和圍腰組成:耙釘丁字型,那一鉤鉤在高凳上,一橫上有五個耙釘;圍腰用帶子系在母親的腰間,把草繩在耙釘和圍腰之間來回構成草鞋的經線,大小視穿著者腳的大小而定。然後用一縷一縷處理過的稻草均勻地作為草鞋的緯線。其間在頭上兩邊和後跟打出幾個用來穿著的攀眼。最後把排過的鞋體反過來剪掉後面的草根,尺碼一樣的兩隻就成為一雙。我的拿手好戲是拉草絨。我們家的牆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草鞋,有的買給人家,有的拿到涼亭裡吊起來免費送給過路人穿著。

  我還穿過一種最奇怪的鞋--磚頭鞋.解放初期我剛上小學,家裡一貧如洗,哪裡買得起雨鞋,每逢下雨下雪頭上戴著大斗笠,腳下怎麼辦呢?二哥真聰敏,他拿來了一塊龍骨磚,一劈為二縛上一根草繩,中間掛到我的頭頸後,兩半塊磚頭分別縛住兩隻小腳。我兩隻手提著草繩和雙腳協調前進,雖然難走,到底不溼鞋,而且有趣。(我想現在是不是可以給孩子們當作遊戲或競賽)

  到了夏天辛苦了一天的人們在小河裡洗完了身子吃好了晚飯光著膀子手搖蒲扇到曬場上乘涼聊天,鐵鐵塔塔的木拖鞋就是最好的鞋子了,木拖木拖三年拖過還能燒火。而且製作方便,拿兩塊木板(據說最好是棕櫚樹的,不會裂開)按自己腳的樣子畫好鋸下來,離頭半寸處各釘一條皮帶或帆布帶就成了。要好看的可以用油漆漆一下,甚至畫上各種圖案。

  我最嚮往的是有一雙跑鞋,當時叫籃球鞋,有蘭色的,黃色的還有黑色的,晴天下雨都可以穿,可是我家買不起。因為買不起,所以特別想。遺憾的是直到初中畢業都沒穿上。

  看看現在我的外甥穿的皮鞋比我的還貴,什麼跑鞋,旅遊鞋,會發光的,會出聲的......五花八門整整一鞋櫃。時代不同了,改變真的從腳下開始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