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散文(精選6篇)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精選6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君子與小人的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1

  一次與幾個朋友閒談,討論到君子和小人誰聰明。大家的觀點幾乎一致:當然是小人聰明,君子則差遠了。

  這倒並非君子的智商比小人低,而是君子常常念念不忘仁義禮信,念念不忘捨己為人,念念不忘法律道德;因此思考和處事包袱太重,顧慮太多,常常顧此失彼,顯得有些裹足不前,呆頭呆腦。

  而小人全然沒有這種包袱。他為了達到目的,什麼事情都會幹,什麼手段都敢使。即便是“奉承拍馬,損人利己,賣友求榮,上樓抽梯,過河拆橋”也毫無顧慮;什麼“牛便祭祖”;“屁到灶”;“傷風敗俗,傷天害理”的事都會幹。他真正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因此小人幹事真正是輕裝上陣,一往無前,無往不勝,所向披縻。如果君子與小人為敵,那萬萬不是小人的對手。即便是平常普通人,也不可能是小人的對手。因為小人的手段變化多端,他得勢時,固然可以目空一切,盛氣凌人;但他一旦失勢,便馬上會痛哭流涕,搖尾乞憐,或裝瘋賣傻,矇混過關。

  也許有人會問:小人既然有如此變幻莫測的手段,如此戰無不勝的戰鬥力,那天下不都是小人的天下了,其他人還會有活動的餘地嗎?

  那倒也未必,君子和常人固然鬥不過小人,但小人也有無法可敵的剋星,這剋星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其頭上,罩得他無法無限制地為所欲為。

  這剋星是什麼呢?這剋星就是“天”。由於“天”的存在,小人大大地受到了制約,因此無法無限制地澎漲,從而一統天下。

  天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天意向良善;天有自己的執行規則和取捨標準:天道無私,天道好還;天意憐幽草,天有好生之德;天無絕人之路;而且“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的莊嚴無私,天的廣濟普救與小人的自私、卑鄙、無恥、齷齪的行為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小人的舉動屢屢會遭“天譴”;小人的路也永遠無法一帆風順。所謂“天不可欺,抬頭三尺有神明”,即此是也。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有情月長圓。”天無情,天也沒有實際意願。天所象徵的是正確的自然執行法則,象徵的是絕廣大人群的意願。因此天意難違,天意不可抗。從長遠來看,小人永遠無法對抗君子。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2

  俗話說的好;“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意思大概是貶義詞,常用來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一般是告誡某些心懷不軌的或者是小肚雞腸的人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別人。也可以用來隱喻小人的行為。

  在我身邊就出現了這麼一位蒼蠅,古今少有,大本事沒有,小心思一大堆,且不說長相如何如何、古語說的好!“相由心生”,指面相容易受長期心境的影響而變化,我想這個詞最適合形容他了,長得未老先衰姑且不論,心境也隨之便衰,這不得不讓我改變我的看法了,我一直覺得,相貌如何無關緊要,一個人只要身子正,就不怕影子歪,做人光明磊落,別人怎麼會因為其相貌而改變對你的看法呢?我常常覺得不應該“以貌取人‘現在我完全改變我的看法了。他就是個DUST,是他自己把自己當成DUST的。

  生活當中常常聽到這麼一句口頭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是說因為一個區域性破壞了全域性!一個局,或者是一個團隊,一個組織。都有可能被這一粒老鼠屎給破壞掉,更何況是一個班次呢、很多人都琢磨不透,或者是想不明白,是他心裡不健康,還是心理不正常,或者就有這麼一個嗜好,處處喜歡算計別人,自負,驕傲。我行我素。從來無關心別人心裡感受。眼中只有他自己。如果他是一個高官,手持重權,或者是一位經理,又或者是更大的吧,產生這種心理也見怪不怪,他有他的才能嘛,有他的本事嘛,自負很正常,可是他的權力是在是太小了,小的輕於鴻毛,或者說是什麼權力也沒有罷,說他高職高低,可是他什麼都不是呀。和我們每一個樣的短短的一條槓呀。他僅僅只是一個代班的呀。按理說他應該把這個班越帶越旺。友誼越來越好,越來越團結。可是他一來,搞得是人神共憤,越帶越糟。人人都想棄之而去。就因為他,他的狂妄,他的自大,他的自以為是。有句話說的好;”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可惜這個道理,她始終無法領會。

  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則主而事。我們之所以服一個領導,並不需要他要有大才能、大智慧、大仁慈、大胸襟。只因為他堅持了正確的為人處世方法,一般人的胸襟。就夠了。這樣,我們都會心甘情願的聽從他的話,服從他的指揮。反之,如果一個領導,胸襟狹隘,斤斤計較、自我唯一的處事原則,這樣,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心服口服的跟隨他。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他連一個小小的班次都管理不好,還談何治家,修身、治國。

  君子被排斥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排斥的君子更英雄。但是君子依然是君子,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君子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君子終竟是君子,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你們這些蟲豸們!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3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小人:泛指無知的人,此處指品行不端的壞人。

  惡:憎恨。《論語·里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對待道德品行不端的小人,抱嚴厲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內心不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敬重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做到對他們真正的有禮貌。

  東漢陳實,字仲弓,穎川許縣人,曾當過太丘縣令,他在家鄉為人公正。

  當年年荒民飢,有個小偷夜間潛入陳實的臥房,躲在房樑上窺伺,被陳實發覺。陳實並不驚動他,而是起身整了整自己的衣服,把兒孫喚到跟前,嚴肅地訓導說:“人不能不知道自勉。那些惡人未必本來就壞,因為沾染了壞習慣,才達到了不知羞恥的地步。

  房樑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一聽,大吃一驚,慌忙跳下地來叩頭請罪。陳實語氣緩和地開導他說:“看你的模樣,不像壞人,應該好好改掉自己的惡習,重新做個好人,你幹這種事大概是由於貧窮所迫罷。”他吩咐家人取出二匹絹,送給了這位表示悔過的樑上君子。

  這事傳開後,使那些有劣跡的人感到自愧,盜竊的事逐漸少了。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4

  題記一一:今生,能入你心者,我必定以誠待之。今生,能入你思者,我必定以赤待之。今生,能入你命者,我必定以命待之。

  今生今世雖不求大富大貴,什麼功名利祿,什麼聞達於世,濟世利人,利人終利己,利己終利人。而立之人,但也願清清白白的做人,乾乾淨淨的做事,無愧於心,無愧於這天、地、之間的人和,萬法於心,萬物於世,萬能於己,一世清風,生而從文。

  自然,人無完人,世無完世,是事即無鉅細,聖人亦有過錯的時候,亦有不足的地方。恩恩怨怨,亦或愛恨情仇,為何不得饒人處且饒人,用佛家所講求的,放下,即便是自在,放下,即便是一種修真的歲月。雖是修真歲月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真心繫佛,佛即汝等,汝等即佛。

  可放下、也才是佛家所講求,真正大自在般的境界是也。又是道家所講,真君子,理因以厚德而載物,真君子,地勢坤、天行健、更因以自強而不息是也。而非莫以小人長慼慼,則君子坦蕩蕩,亦莫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是也。

  父愛如山,乃至祖祖輩輩,或許我也是時至今日方才明白與懂得,詩人為何是詩人,文人墨客何為是墨客文人。詩聖李白為何喜好飲酒,從文從藝的人又為何都喜歡(被人搞),被偏愛,酩酊大醉,只是原來,還得是須人親自去體味,若不當家,何以知曉柴、米、油、鹽、貴。

  一朝被蛇咬,虎毒還食子?說:《農夫與蛇的故事》原文,則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主要還是講述了農夫好心救了一條蛇,而蛇卻不知回報。

  說:從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完集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農夫看到蛇凍僵了,非常可憐,於是就把它放在懷裡,用體溫讓它甦醒過來。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甦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殺死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後悔傷心地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這個故事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在沒有知道他人身份,不知道他人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他人。

  是啊!可是啊!就像‘你’大道理天天說一樣,卻仍舊有諸多不可理喻,無可奉告亦或無法明瞭無知且愚昧的人。想著!只是啊!無論你在做什麼,又是從哪裡知曉的這些橫七豎八,七上八下,又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可我還是仍舊願你,春不寒。

  夏雨雪,冬雷震震,君欲與汝相知,長命定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出自於,上邪,漢,佚名。

  故而,切莫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是也。萬代千秋,仰聖君,成也是王,敗也是王,成王敗寇,勝者威武。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萬事吉祥、以和為貴、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5

  所謂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獨立的見解,君子與君子相處過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見解,並且又拒絕苟同,卻又能相處融洽!我和你關係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張。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君子和而不同。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彼此都認為對方的方針荒謬至極,卻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馬光就被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樑”。後來王安石又因改革失敗被罷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狀。皇帝來徵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懇切地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皇帝聽完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觀點;我反對你的理念,並不意味著否定你的全部。這種張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處,這才是君子關係!

  王安石從小書讀得很好,“名傳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紀輕輕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運亨通。執掌朝廷大權,“嚴己律屬”。除了不愛洗澡,穿衣服相當不講究外,經常頭髮蓬亂就上朝覲見天子,號令文武。按當時的標準,他基本上算是神經病。然而皇帝很欣賞他,儘管王安石是典型的“髒亂差”,依然“皇恩殊厚”,成為當朝宰相,銳意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想方設法為大宋收稅,充盈國庫。

  司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異,又是政敵,兩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做宰相,相當的不對付。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廟堂之上,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政方針荒謬至極。彼此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比對方正確,比對方更瞭解國情。所以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兩人絲毫都不客氣,用各種手段,向對方痛下殺手。鬥爭的結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讚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樑”,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並沒有因為大權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風水輪流轉。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憤世嫉俗的王安石強力推行改革,不僅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強烈不滿,朝野一片罵聲,逢朝必有彈劾。“曾參豈是殺人者,一日三報慈母驚”。皇帝本來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聽到有人說王安石的不是,終於失去了耐心,將他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經被罷官,很多言官就跳將出來,向皇帝告他的黑狀。一時間訴狀如雪,充盈丹樨。皇帝聽信讒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徵求司馬光的意見。

  很多人都以為,王安石害司馬光丟了官,現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時機。然而司馬光並不打算做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關係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張。我反對你執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年輕時,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英國下議院做議員,他有一位叫瑪格麗特的長相幾乎可以稱得上醜陋的女同事,兩人的政治主張大相徑庭。丘吉爾同意的事,瑪格麗特常常反對,同樣,瑪格麗特提出來的主張,丘吉爾一般都投反對票。兩個人動不動就在議院吵得面紅耳赤,彼此指責謾罵,到最後不歡而散。

  有一天,丘吉爾午餐時喝多了酒,醉熏熏打著飽嗝,搖搖晃晃來到下議院開會,正巧在走廊裡碰見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怒氣衝衝地對著他吼叫:溫斯頓,你又喝醉了!你的樣子真讓人噁心!

  丘吉爾很刻薄地反擊道:是的,你說的沒錯。我喝醉了確實很噁心。明天我酒醒了就不噁心了。可是你呢瑪格麗特?你天生很醜,昨天很醜,今天很醜,明天同樣還會很醜!

  這簡直太過分了。瑪格麗特沒料到丘吉爾居然如此惡毒,當場氣得痛哭失聲。

  平心而論,丘吉爾的做法非常的不紳士,估計是因為酒喝太多的緣故。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在下議院廣為流傳,大家都認為,瑪格麗特對丘吉爾一定恨之入骨。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當時的英國首相是張伯倫,因為他一味對希特勒實行綏靖政策,遭到國民強烈反對,被迫辭去首相職務。國王喬治提名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首相一職,但必須獲得議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員贊同才合法。有人反對丘吉爾任首相,聯絡一些議員打算投反對票。他們去找瑪格麗特,希望她加入反對丘吉爾任首相的陣營。瑪格麗特直截了當地拒絕了。她說:我全力支援丘吉爾,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我想不出還有誰比他更適合領導英國,在我見過的人當中,他的勇氣智慧以及他的愛國心,無人能出其右。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和而不同。瑪格麗特不贊成丘吉爾的政治主張,甚至不認可他的'生活方式,然而,她內心深處,敬重丘吉爾的才華和愛國情懷。因此,作為政治對手,當打擊政敵的機會來臨時,她選擇了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說,瑪格麗特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與小人的散文 篇6

  如果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少年、青年、老年,那麼對我而言,從小學、中學、高中,我已走過了一條灑滿陽光的林蔭小道,可是路的盡頭並不是什麼柳暗花明,也不是什麼夢的天堂,而是更多的艱難和選擇。我生在農村,過慣了清苦的生活,十年苦讀未能改變我的命運,十年後我又回到了那個面黃土、背青天的村莊。不甘心被命運安排,我選擇走上了一條崎嶇、擁擠的文學之路。

  開始,我學寫詩歌,1985年我訂了第一份《詩刊》第五期,那些詩如美酒、如朗月,我如飢似渴。接著又訂了《散文選刊》,那一篇篇優美的散文滋潤了我、指引了我。我邊讀邊寫,陸陸續續投了一些稿,可是許多稿件一去便沒了迴音,如泥牛入海,發稿真的很難。

  我困惑了,迷惘了,但我的決定,許多年的努力決不放棄。後來,在一個文友那裡得知市工人總工會開辦了一個文學講習所,詩歌班、散文班、小說班都有,只要是報了名,都可以參加,我報了詩歌班。

  在詩歌班上我認識了一名輔導老師,他叫肖華,中等的個子,身體略顯胖,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咋一看上去像個有學問的人。他在一家市級事業單位做副刊編輯工作,小有名聲,時常會有“豆腐塊”出現,而佔據一席之地。

  很快我們從認識到成了熟人,一個來自鄉村,一個居住在城市,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差別,但那時我很想得到他的幫助,便主動接近了他,很快我們便有了友誼。也許是因為感恩,我請他到我家做客,他很高興,臨行前還贈了他一些小禮物,一來二往,我們便真的成了師生關係。

  可是後來的一件事卻使我們的關係走到了邊緣,一天,肖華對我說“發稿難,想發稿需要打理”,意思是說要想發稿必須給某些編輯(報社的熟人)送禮,意思意思,他們才會優先發你的稿。

  寫作的人哪個不想發稿呢?可是那時候發稿真的很難,稿費更是少之又少。偶爾,被推薦,在報上發表,都是沒有稿費的,我也不想去問個明白,我還是一個新人,一心只想多學習,多寫多發,之於有沒有稿費我並沒有放在心上。寫作的人很辛苦,也需要很好的生活,和種田的人一樣,都希望辛勤的耕耘後有所收穫,結出累累的果實,我也不列外,多年的苦練,日夜的煎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發表,展示給人們。

  我便同意了。

  那時候的農村經濟條件還很差,日子很苦,一分錢的掙來都不容易。在我苦苦的乞求下,父親給我湊齊了一百元錢。一百元錢如果放在現在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在那時,它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在我的心坎上,。希望這一百元錢能夠給我帶來好運、帶來希望。可是結果出人預料,買完禮物,那一百元錢沒有用完,肖華也沒有退還給我,也沒有當面把我介紹給某某人,而是把我支在了一邊。我自知被愚弄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沒想到這麼一個被我看當良師益友的人,竟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事後,我問起了他,他卻一臉的無辜,很尷尬,他要和我決鬥,地點選在體育場的一角。那一天他流淚了,我真的弄不明白,何故?當時,我一滴眼淚也沒有,冷冷靜靜的站在他的面前,冷風吹在我的臉上,吹起我的頭髮,我一言也發不出,我沒有動手,無奈的退了場。

  這事雖然過去很久了,但我從未對人說起,可能他已忘記,但我很難,就像一根毒刺深深地扎人我的腦子裡。他詩寫的很好,我也喜歡讀,但我不會像他那麼近利,偽裝自己。

  我寫詩,我希望我:人如其詩,詩如其人,表裡如一,待人真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