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詠雪的詩句解釋

鄭板橋詠雪的詩句解釋

  《詠雪》是清代詩人鄭板橋所寫一篇古詩。本詩是使用數字文學來表達膾炙人口詩歌,描寫極為清楚簡單,通俗易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鄭板橋詠雪詩句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詠雪

  鄭板橋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詩文釋義

  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之使人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見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鬥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

  創作背景

  詩的前兩句是虛寫,後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融鑄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結尾的第四句,卻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峰。

  全詩幾乎都是用數字堆砌起來的,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之使人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見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鬥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

  賞析

  這首詩歌主要表達意思是雪花多、白和美。詩句之中一三五等,這些數字都是一個虛數,並不是真只有那麼幾片雪花,鄭板橋使用數字,主要是透過這樣方式來告訴人們,雪景美妙以及美好,在人們眼前展現一幅大雪紛飛美好景象。在鄭板橋使用數字作出《詠雪》這樣朗朗上口數字詩之後,這種簡潔表達方式也漸漸被人們所喜愛,在鄭板橋之後也有著很多人模仿著鄭板橋這首《詠雪》來作詩,如在後來比較出名由乾隆皇帝所作《詠雨》還有不知道是誰做作《數星星》,以及後來《詠書》《詠林》等。可以說是鄭板橋開創了數字詩鼻祖,不過雖然在後來有很多人模仿鄭板橋詠雪詩,但是在數字詩上成就,卻沒有一個人達到鄭板橋高度。因此那些所作詩歌流傳程度,更是不及鄭板橋詠雪。

  作者簡介

  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

  鄭板橋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逝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歎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 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

  拓展閱讀

  鄭板橋的故事

  鄭板橋是清代箸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書畫書法皆享有很高的聲望,被人稱為三絕。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晚年署作板橋老人,江蘇興化人。三歲喪母,生活貧困。五十歲以前,讀書、教書、賣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進士。在山東濰縣、範縣(今屬河南)作了十二年知縣。勤於政事,政績顯著。後因荒年主張賑濟饑民而得罪官紳,六十一歲,辭官回到家鄉,以賣畫為生。

  他到五十二歲時才有兒子,起名小寶。他對小寶十分喜歡。為了把兒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鄭板橋被派到山東濰縣去做知縣,將小寶留在家裡,讓妻子及弟弟鄭墨照管。鄭板橋看到當時富貴人家子弟,又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嬌慣變壞,所以他身在山東,而心念在家的兒子。他總想把兒子小寶委託堂弟鄭墨幫助照管,會比自己更嬌慣。所以,他從山東不斷寫詩寄回家中讓小寶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小寶在母親的帶領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記著這些詩句,從而明白了許多人生的哲理。

  “嬌子如殺子”,這是多少人用血淚換取的經驗教訓。

  當鄭板橋聽說在家的小寶常常對孩子們誇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時還欺侮傭人家的孩子。鄭板橋立即寫信給弟弟鄭墨說:“我五十二歲才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愛子的辦法。“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溺愛不是真正的愛。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對小寶嚴加管教,注意“長其中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鄭板橋的意願對孩子進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給鄭板橋寫了封信,講了孩子的'長進,並說,照此下去,長大之後準是個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樣,當個官兒。鄭板橋看了這封信後,覺得弟弟對小寶太姑息了,這樣做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於是,立即給弟弟鄭墨覆信說:我們這些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越來越作壞,總沒個好結果”。他還說:“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這裡所說的好人,是品德修養高尚的人,是有益於社會的人。

  小寶長到六歲以後,鄭板橋就把小寶帶在自己身邊,他親自教導兒子讀書,要求每天必須背誦一定的詩文,並且經常給小寶講述吃飯穿衣的艱險,並讓他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洗碗,必須洗乾淨。到小寶十二歲時,他又叫兒子用小桶挑水,天熱天冷都要挑滿,不能間斷。由於父親言傳身教,小寶的進步很快。當時濰縣災荒十分嚴重。鄭板橋一向清貧,家裡也未多存一粒糧食。一天小寶哭著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裡說:“這是你爹中午節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蹦跤著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著窩頭。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著他吃。小寶發現這個用飢餓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將手中的窩頭分一半給了小女孩。鄭板橋知道後,非常高興,就對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真喜歡你!”

  鄭板橋對於女兒也非常關心。在他的影響和薰陶下,女兒在詩畫方面也達到了相當水平。眼看女兒就到出嫁年齡了,還未找到合適的物件。他主動為女兒選擇了物件,並且一反婚事大操大辦的傳統,自己親自將女兒送到男方家裡,讓男方家人做了幾個小菜,以示慶賀。當他要返回時,才告訴女兒說:“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這裡過吧!”他為了表示自己對女兒婚事的祝賀,特意作畫一幅做為嫁妝送給女兒,在這幅畫上,他題寫了一首小詩說:“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妝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非常注意對子女進行自立教育。

  直到臨終前,他還要讓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端到床前。當小寶把做好的饅頭端到床前時,他放心地點了點頭,遂即合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了。臨終前,他給兒子留下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這則遺言,是對子女的囑咐,也是他對子女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