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雪的古詩與賞析

關於雪的古詩與賞析

  十二月,是大雪紛飛的日子。漫天飛舞的雪花,雖然都是六角形的,但有大的,也有小的,可愛極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雪的古詩與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註釋】

  芳華:芬芳的鮮花。初:剛剛。庭樹:花園裡的樹木。故:有意、故意。

  新年:指農曆正月初一。

  【譯文】

  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裡,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背景】

  前人系此詩於元和十年(815),當時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詩寫長安春雪,特有一番細膩深微的審美意趣。既為詠雪,又須切中春字,故先從春天的.感受落筆。對北方人來說,新年無芳華是正常的,但到過嶺南的韓愈卻覺得北方春來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然而白雪卻不肯就此離去,它還要穿庭落樹地和春天逗個趣。詩人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擬雪為花,又進一步擬雪為人,說雪都嫌春天來得太遲了,因而要為人們裝點出一些春花春意。詩中洋溢著一種北方人在冬去春來時節的喜悅之情,這大概是嶺南人所難以體會到的。此詩當與八年後所作《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參讀。

  【賞析】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 。著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 “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訊息吧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篇二: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藉以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而被貶的抑鬱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現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和“萬徑”都是誇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現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近日,廣東教育部門發通知,2016年起就讀普通高中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在廣東高考。要求:

  ①父母至少一方在廣東連續交滿3年社保

  ②父母一方提供在廣東居住證

  ③有合法住所證明

  ④子女本身在廣東中考並有完整3年學籍。

  篇三: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資訊,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