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詩句的意思

長相思詩句的意思

  《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 納蘭性德的作品。詞中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下面我們來看看長相思詩句的意思,歡迎閱讀借鑑!

  長相思·山一程

  作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註釋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裡點燈。晚上又颳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譯文

  我扈駕赴遼東巡視,隨行的千軍萬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向山海關進發。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夜已深,帳篷外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睡。作者思鄉心切,孤單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惱之意:家鄉怎麼沒有這麼煩亂的聲音呢?(“故園無此聲”看似無理實則有理,故園豈無風雪?但同樣的寒霄風雪之聲,在家中聽與在異鄉聽,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賞析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迴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納蘭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此篇及《如夢令·萬丈穹廬人醉》即作於出關前後的途中。[2]

  清初詞人於小令每多新創意境。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情構成尖銳衝突。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這是因思鄉而失眠。於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沓,於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著時間過程,時間感知於鄉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說“聒碎鄉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在“鄉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此類遷怒歸咎於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能充分表現出來。看似無理,反見情痴,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疊句和數字“一”、“千”的運用強化著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納蘭性德身為一等侍衛,卻極厭煩“扈從”公差,於是構成傳統羈旅題材的又一種型別。

  蔡篙雲《柯亭詞論》評價說:“納蘭小詞,丰神迥絕。”“尤工寫塞外荒寒之景,殆馗從時所身歷,故言之親切如此。”這就是說由於納蘭性德身歷此情此景、故其筆下的塞外風光更為親切感人。王國維說:“‘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中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性德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彎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點到了此篇獨到之處,盛讚它的“千古壯觀”。嚴迪昌在《清詞史》中說:“‘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一己厭於扈從的情懷。”是說此種況味,此種情調錶現了納蘭性德深層的傷感、痛苦的內心世界。

  拓展延續:

  《長相思》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痴情女子對情郎的思念。前八句寫女子一年四季日夜思念情郎,心神不寧;中八句寫女子與情郎原是青梅竹馬,女子早已以心相許;後六句表現女子欲與情郎結為百年之好的強烈願望。全詩以代言體形式,運用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和通俗生動的比喻,透過女子之口傾吐刻骨相思和美好願望,情真意切,委婉動人。

  創作背景

  《長相思》是樂府舊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其列入《雜曲歌辭》。南朝至唐代詩人多用此題寫男女或朋友久別相思之情,通常以“長相思”開頭,通篇句式長短不一。白居易的這一首,則全用五言句式。此詩大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從詩中所寫戀情來看,可能與詩人早年的戀愛經歷有關。建中三年(782),因避家鄉戰亂,白居易舉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在那裡,他與比他小四歲的鄰居女子湘靈青梅竹馬,朝夕不離,後來二人墜入情網。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離開符離去往江南叔父處。貞元十六年(800)初,白居易考中進士,回符離住了近十個月,而母親則以門第不般配為由拒絕了他與湘靈的結婚要求。此詩即是在這種情形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