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日寒冷的詩句大全

描寫冬日寒冷的詩句大全

  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中國最早的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的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於《詩經》。後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於唐詩。下面是描寫冬日寒冷的詩句大全,請參考!

  描寫冬日寒冷的古詩句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劉駕《苦寒吟》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清·洪昇《雪望》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杜甫《公安縣懷古》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李白《冬日歸舊山》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杜甫《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詩經·小雅·角弓》

  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對雪》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元·黃庚《雪》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長征》

  梅花喜歡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毛澤東《詠梅》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李商隱《對雪二首》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韓愈《李花二首》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冬天 冬天過去了 葉君健作品《冬天狂想曲》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水聲冰下嚥,沙路雪中平。——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元稹《南秦雪》

  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古詩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

  這裡的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的“異”,所以出了這樣的問題。而杜甫的《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詩經體”,接著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後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後來的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蒐集各種詩歌、民歌的機構“樂府”,它所蒐集的最有影響的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的《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的《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徵》等,即是“正宗”的“漢樂府”。漢樂府民歌的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後世的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的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的形式。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的“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的《從軍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歌的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寫的內容是新的,不過與原題有一定的聯絡,如“從軍行”與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的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鑑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的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的是三國時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齊梁時的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了《擬行路難》(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於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的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鑑了“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的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的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的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的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後的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之於“新樂府”的稱號,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了不少的“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並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樂府詩的特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