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的意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峰更顯幽深。

  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是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野寺人來少,雲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注:①劉長卿(709 -786),字文房;宣城人。安史之亂後,詩人流落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吳公臺,寫下此作。

  ②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之所築的弩臺,後陳將吳明徹重修。

  ⑶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裡指吳公臺上寺。

  ⑷依:靠,這裡含有“依戀”之意。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

  ⑸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這裡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

  ⑹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參考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峰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著陣陣磬聲。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韻譯:

  登上吳公臺,觀賞這零落的古蹟,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懷鄉的心情。

  荒山野寺,來此旅遊的人太少了,

  因為山太高水太深,隔斷了路程。

  夕陽映著吳公臺舊壘,依依不去,

  空蕩的山林中,迴響清冷的磬聲。

  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

  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詩意:

  悠悠古臺,樹葉飄落,景物蕭條,詩人在一個秋天的日子裡站在古臺上遙望著故鄉。可是眺望遠處的山峰卻阻隔著一條很深的水。見到眼前的如此荒涼景物,此時此刻的詩人內心更是寂寞,空虛,孤獨,有種失落的感覺。夕陽映著吳公臺舊壘,依依不去,空蕩的.山林中,迴響清冷的磬聲。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見詩人登臺,秋景秋意,想起了家鄉;吳公臺舊壘,觸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悵悲傷之情

  賞析: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此詩描寫了詩人登吳公臺所見的蕭瑟荒涼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後荒涼破敗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聲。全詩撫今追昔,感慨深沉,風格悲壯蒼涼,意境深遠悠長。

  觀賞前朝古蹟的零落,不禁感慨萬端。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中間兩聯寫古蹟零落,遊人罕至之悲涼。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有人認為,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對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臺”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一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臺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著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著一“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一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說頷聯是用一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內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臺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極雅,極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為“古臺”“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捨。若說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雲說“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為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裡,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裡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悵”一詞(或說“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鍾”“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著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