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全詩原文及鑑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全詩原文及鑑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全詩原文及鑑賞,歡迎大家分享。

  【解題】

  此詩作年不詳。破山寺:即興福寺,故址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後禪院:寺後院。寺廟一般分前、後院。前院為佛堂,作法事所在;後院為僧人生活居住之區。常建以善寫靜境著名,此詩為代表作。中間二聯被殷璠《河嶽英靈集》稱為“警策”。歐陽修則激賞“竹徑”一聯,以為不可及(《歐陽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詩首聯對仗,卻為意復。頷聯則對仗不工整。頸聯的“空”字應為仄聲卻用平聲,這都說明這首律詩還帶有些古詩作法。

  古寺:指興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於今江蘇常熟。興福寺始建於 南齊,至唐已為古寺。高林: 山上 樹林。佛教稱眾生聚積的居所為 “叢林”,故這裡的高林亦含有稱頌 古寺之意。禪房:修禪的屋所。籟: 本指孔穴中發出的聲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聲音。磬:佛家的打擊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東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徑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籠簇禪房。青山日照絢麗多彩。 鳥兒於林間歡悅啼鳴,水潭清澈,映 現身影,頓感天地物我融為一體,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時萬籟俱寂,唯 有寺院的鐘磬之音悠然而鳴,更顯 幽邈靜謐。此詩樸素自然而意旨深 遠,雖寫澹逸情致,卻深含禪機理 趣,即使不主觀地以禪心去感悟,也 會自然地獲得一種禪心的空明澄 靜。

  【全詩】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註釋】

  ①竹徑:一作“曲徑”。禪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謂禪院幽美的環境使鳥兒感到愉悅,使人消盡雜念。山光:指陽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萬籟(lai):各種聲響。鐘磬(qing):兩種打擊樂器。鳴鐘擊磬,寺廟中用為作息訊號,鳴鐘表示開始,擊磬表示結束。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古寺。初升的太陽,照亮了山上的樹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後幽深的去處;僧人 們居住的禪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處。陽光照耀在寺後的青山上,鳥 兒在歡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雲和翠綠的山色,使人的 心靈也像這潭水一樣,感到清澈和潔淨。大自然中的一切聲響彷彿都已 經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揚洪亮的鐘磬聲,迴盪在這幽靜的山林中。

  【鑑賞1】

  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始建於南齊,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後更名興福寺,遺址猶存。

  常建,生卒年不詳,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作品流傳下來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邊塞和山水的詩篇成就最高。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他山水詩中的代表作。

  大約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詩人獨自來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昇,朝陽透過薄薄的晨霧灑向山上的樹林,點染著寺內寺外,使古寺更顯出神秘與寧靜。如此景象,使詩人心曠神怡,但他無意於遊覽整個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後的禪院。於是他踏著晨曦,穿過寺內那曲曲彎彎的竹林小徑,來到了幽深的後院,驚喜地發現僧人們唱經禮佛的禪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環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間仙境。驚歎之餘,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於是乎忘卻了人間的一切煩惱,盡情地欣賞著仙境般的美景。他抬頭望見那青翠的山巒經朝陽的點綴,更顯嫵媚、迷人。這絕妙的山光不僅陶醉了凡人,而且還愉悅了林中的小鳥,它們在花木叢中競相婉轉啼鳴。伴著鳥兒的歌聲,詩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見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鏡,探身望去,山光物態連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塵世雜念,頓覺盪滌一空。什麼仕途失意,官場黑暗; 什麼互相傾軋,爾虞我詐,全從靈魂深處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這新鮮、生動、寧靜而又神奇的大自然佔據了詩人的整個心胸,彷彿詩人自己也已融進了自然之中。在這萬籟俱寂,物我兩忘之時,只有寺院內那鐘磬之音,悠揚、和諧,隨風飄來,如絲如縷,沁人心脾。

  這首詩表面上看是題詠佛寺禪院的,實際上抒發的是詩人寄情山水,嚮往隱逸的真實胸懷。在這八句詩中,詩人重在刻畫的是一個“幽”字,而旨在體驗和示人的卻是一個“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時間和地點。一大早,詩人便登山來到了古寺,可以想見一路上是沒有什麼行人和遊客的。“初日照高林”是進入古寺後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謐的氛圍。“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則道出了詩人急欲一睹的禪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叢中。如此幽靜的去處和幽美的環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淨化。“山光悅鳥性”一句是詩人以鳥來比興,旨在說明淨化後的心靈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空門禪悅”,忘卻了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彷彿詩人在目睹了禪院的幽謐空靈,超然世外的景緻後,一下子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和真諦,自己的心靈在淨化後不斷昇華,人間的一切音響不復存在,只有寺院內那鐘磬之音,縈繞耳際,把人帶進佛家聖境。詩人用“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作結,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句的啟示,以動寓靜,進一步突出禪院的“幽謐”; 另一方面則可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讓餘音嫋嫋的鐘磬之音去啟發讀者的思維和想象。

  由此可見,常建的這首詩在藝術構思上是頗為新穎、巧妙的,表面上看,詩人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幾筆,勾畫出了古寺禪院內外的風光景緻,從中不露痕跡地強調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從而將詩人心中的真情實感,透過幽深、靜謐、秀美的客觀景物傳達給讀者,收到“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對於常建詩歌中看似寫景,實則傳情; 看似平易,實則深曲; 語言摯樸,造句警策; 巧用比興,耐人尋味的藝術特點,唐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有:“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鑑賞2】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山水詩。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寺廟就成為中國建築中極具特色的一類。一般的 寺廟,大約有兩種型別。一種是修建在鬧市通衢,便於人們拈香禮佛;一種 是建於山林,利於僧眾潛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廟,往往與山水自然融 為一體,別有韻味,後人有“天下名山僧佔多”的說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禪性;寺靠名山,禪院似乎也增加了靈 性。常建的這首詩,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現出來了。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破山。後禪院,即詩中所說的“禪房”。 寺廟一般分兩個部分,前面從山門開始,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菩薩殿、 祖師殿、伽籃殿、羅漢堂等,是僧徒誦經禮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燒香禮 佛的地方,是對外開放的。而“禪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數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進入。

  常建大概就屬於這種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頷聯的出現。因為如果僅 僅是在前面隨眾參拜,是不需要經過什麼“曲徑”的。

  這一聯太精彩了!隨著彎彎曲曲的小道,來到幽深的後院,寂靜而帶 一點神秘色彩的禪房,掩映在花木叢中。沒有禪語,卻帶有禪意。宋歐陽修 十分欣賞這一聯,曾經想仿此撰寫一聯,卻終不可得。

  頸聯可以看作是兩個倒裝句式。“山光悅鳥性”,就是“鳥性悅山光”, 雀鳥喜愛的,就是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這裡,人心就像潭影一樣清空,沒有慾念,沒有貪嗔。

  寫到這裡,尾聯已是呼之欲出。“萬籟”,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包括了各 種各樣的慾念,到這裡都放下了,心靈得以靜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鐘 磬聲,縹緲入雲。

  【鑑賞3】

  此詩一題《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縣 西北虞山上,也叫興福寺,是南齊時一處宅園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稱為古寺了。禪院是佛家子弟居所。這首詩不從寺本 身著筆描畫,而是題詠寺後院的靜趣,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 胸懷。在盛唐山水詩中是獨具一格的好詩。

  首先,詩人用精巧的構思和質樸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幽 靜清空的意境,那深遠的詩旨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俗, 佛音迴盪的世外境界。構成於詩中的特殊氛圍並不使人感 到孤獨、清寂,而是讓人感到在精神上達到物我一體的充 實。人的靈性和悟性彷彿只有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復甦和發現。這種傳神動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於詩中表 現出的一個“靜”字和一個“空”字。“靜”與“空”是最能夠體 現佛家精神的,佛門之地無處不求一個“靜”字,從物靜、人 靜到心靜皆如此。“靜”是實現“空”的基礎,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則是佛家最高旨向。詩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於是 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均在今陝西西安市附近), 以遊歷名山大川自娛,後隱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為 歸隱之人,要想拋卻塵世,這求“靜”達“空”當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對此二字備加禮讚。請看詩中首聯“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兩句,先從外部環境點出了破山興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並交待了入寺的時間。一個“清晨”包含著 一日塵俗囂煩開始之前的寂靜。“初日”與“清晨”照應。僧徒 所聚之所通稱“叢林”,用“高林”便兼有讚美禪院之意。此處 已寫出了“靜”意。

  再看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裡的曲徑、深 禪以及環繞其旁的青竹、素花、綠林,更是無一字不襯托出 景色的幽靜宜人。這景緻是遊寺者(即詩人)於初步領略了 禪寺的 “靜” 之後無意發現的,又進一步使詩人沉浸於其 中。緊接其後的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則從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悅”這裡用作動詞。“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詩人遠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輕籠著寺後青山,林間鳥兒似受這山光的召喚,愈發歡快地 飛翔、啾啾地叫著;又緩步清泉潭邊,低頭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煩惱頓時煙消雲散。往日追尋的禪悅隱逸之趣 彷彿在此時此景中方得領悟。在這繽紛的晨色中,詩人獨選 鳥性,似在隱喻要想達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靈首先要 自由自在,無所牽、無所掛。這兒已由求靜昇華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萬物重疊之影,自然是“空”的了。這 怎能不觸發詩人尋覓已久,終有所得的靈性呢?

  尾聯“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兩句中的“萬籟”,指自 然界的一切聲響。籟,凡是能夠發出聲響的孔竅都叫籟。“鍾 磬”是古代的兩種樂器。僧人禮佛頌經時則敲擊鐘磬,又兼 有報時的作用。這一聯講處於心空意靈的詩人聆聽著恍如 世外的鐘磬聲,早已忘記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記了空明的 山景,婉轉的鳥鳴,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間的一切聲響這時都已消失,唯有那鐘聲引導著人們進入 那純淨的勝境。這鐘磬聲,當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的迴響, 這寂靜當屬詩人領悟禪悅後的感受。在此,詩人已完全從 “靜”達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詩壇,此詩已備受讚賞。除了時尚的 推崇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詩絕妙的構思。為突出靜和空的 意境,作者採用以動養靜,動靜相兼的藝術手法,這在後二 聯尤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為靜景,卻以飛鳴鳥聲破之,恰 合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對為靜,人的內心活動卻 複雜多變,此處以“空”將二者相連,人心便顯靜態。尾聯更 是以“唯聞鐘磬音”突出此時此刻的“萬籟寂無聲”,最終用 “靜”完整地、和諧地塑造出空的意象。這些不僅說明詩人的 藝術功力十分深厚,還說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寫出意境深邃的好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