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出塞》的賞析

詩歌《出塞》的賞析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①。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註釋]

  ①這兩句詩含意較深,有許多言外之意:詩人由月夜的關塞,想到強大的秦漢時代與匈奴貴族統治者鬥爭的歷史。那時明月象眼前一樣照臨關塞,但鬥爭取得了勝利;作者的時代,長城依然如故,但戰爭失利,遠征的將士不能凱旋。首句從字面上看,它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明月、關塞)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時代(秦、漢),似不易理解,但由於後面的感慨點出了歷史上的'鬥爭,四者之間便有了內在的聯絡,而不致使人產生秦月照漢關的誤解。這種“秦月漢關”式的寫法是一種藝術手法。

  ②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漢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屬平盧節度使管轄。“龍城”,一作“盧城”。飛將:飛將軍。漢代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稱他為“漢之飛將軍”,不敢騷擾他守衛的地方。胡馬:等於說胡騎,指敵人的軍隊。陰山:長城外面橫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山脈,綿延不斷,東接內興安嶺,漢代匈奴常越過此山騷擾內地。這兩句是說假如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就不敢來犯。

  [說明]

  《出塞》,漢代《橫吹曲》曲名。關塞並不都在邊疆,內地某些軍事重地也叫“塞”。唐代詩人寫我國東北、西北和北方地區的生活、戰鬥,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後出塞》等漢唐樂府民歌的名稱作詩題。《出塞》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後期沉醉於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內有權奸李林甫、楊國忠弄權,外有安祿山等藩鎮受寵。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等節度使,在與契丹、回紇(hé禾)和奚的貴族統治者的鬥爭中常常失利,給將士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這首詩感嘆守將無能,大約是針對這種現實的。

  [譯詩]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

  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

  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那秦漢時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著如今的邊關,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用“秦月”“漢關”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詩人對朝庭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