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鑑賞題解題技巧

古代詩歌鑑賞題解題技巧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還苦於找不到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詩歌鑑賞題解題技巧,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2.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視窗,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3.瞭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複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4.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容

  命題者對詩歌鑑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5.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定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物件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並及時總結答題規律。

  6.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鑑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絡鑑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詩人的用典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資訊,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脫胎換骨”。

  8.記誦詩歌鑑賞口訣

  從題目認識物件;從字面讀出感覺;從註釋破解難點;從作者瞭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幹得到啟示;從首聯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詩歌鑑賞題的答題一般程式

  (1)認讀感知。讀詩後繼續仔細閱讀各個選擇項,藉助它們進一步再去對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題。另外,還要讀標題,讀註釋,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領悟作者的心情。

  (2)啟動情思。熟悉材料以後,或聯想,或想象,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同時對已知選項進行大膽篩選。比如,選擇項中對一些典故或前人詩句的解釋,有些比較冷僻,有些比較牽強,則可以去掉;對作者的評價過高或過小,或武斷,或偏激的,也可視為“不恰當”。

  (3)單項核對。選擇項中有的是解釋或分析單項內容的,如對詩歌中的修辭項的解釋,我們就可以與詩句逐一核對,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指鹿為馬的。這樣,又可為鑑賞掃除了一大障礙。

  (4)辨析真偽。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時會出現似是而非,有時會出現前是後非,有時還會出現自相矛盾,如選擇項中出現“都”、“全部”的判斷詞,我們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圓其說,結合全詩內容去偽存真。

  拓展:

  一、明確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徵、冷暖色調、季節色彩、虛實動靜等存在狀態

  古典詩詞中,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榮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悅,暮春則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則是悽清、肅殺和悲涼。同時,把握作品的基調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徵,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有助於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歌描繪的是初春季節的景物。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春風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濃郁: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生機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春天的溫暖,在溪邊沙洲上靜睡不動。整個畫面和諧統一,色彩鮮明,生意勃發,流露出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的歡悅情懷。

  而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寫的是暮春之景。前兩句一稀、一盡、一飛,三字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

  又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無言而又獨上,見出了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月如鉤,缺月象徵著人事的缺憾。無言獨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鎖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著上了冷落悽清的色彩,抒發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嶠《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鄉思望中天闊,漏殘星亦殘。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描寫邊塞風物。下闋月夜望鄉,殘夜行將消逝,望中只見高天遼闊,殘星暗淡,漫漫飛雪中鄉關迷茫,戍樓之間迴盪的畫角數聲,嗚咽沉鬱,愁人聽來,真是如泣如訴。景物的色調悲涼、淒冷,表現了徵人的鄉愁。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則快船快意,彩雲輕舟,色調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詩人突然遇赦的喜悅暢快。

  二、解讀比喻、擬人、借代、雙關、襯托等修辭手法及託物言志等表達技巧,把握詩歌形象。

  詩歌的傳情達意,往往還要藉助一定的藝術手法。瞭解詩歌這方面的特色,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對妙處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詩歌中運用襯托手法,以冰雪林襯托梅之堅毅;還運用對比手法,拿梅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其清高守志,表達了作者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與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觀祈雨》(李約)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突出運用對比手法,對百姓苦難的深刻同情,對貴族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生活的諷刺,全包含在對比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