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早期詩歌鑑賞

白居易早期詩歌鑑賞

  著名詩人白居易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寫成的詩歌,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了下來,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篇。對於他的詩歌不同的讀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白居易早期詩歌鑑賞,希望對你有幫助。

  行和引,都是樂府歌辭的一體。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當是傳刻之誤。宋人戴復古在《琵琶行詩》裡已經指出:一寫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各有獨創性的名作。早在詩人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此後,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如序中所說,詩裡所寫的是詩人由長安貶到九江期間在船上聽一位長安故倡彈奏琵琶、訴說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邁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詩人是透過虛構的情節,抒發他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容齋隨筆》卷七),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虛構的情節既然真實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麼就詩的客觀意義說,它也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看不到這一點,同樣有片面性。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透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絃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讚歎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么》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撚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瞭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詩人的藝術才華。但詩人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為下面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透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面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詩人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詩人自己。詩人由於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絃,發出了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己的遭遇,則壓根兒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詩人被貶以前的情況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麼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轉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把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並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緻生動的描寫,並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梅聖俞平:“狀難寫景,如在眼前;元微之雲,道得人心中事,此固樂天長處,然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蘊,此之所短也。”(張戒《歲寒唐詩話》),“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俟。致長韻大篇,動數千言,而順當愜意,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此豈捻斷吟鬢,悲鳴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張若虛《滹南詩話》)

  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們不能論定誰是誰非,每個人欣賞事物的切入點不同,欣賞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評價也就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的說法有失妥當。

  我們知道白居易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即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採入詩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補察時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創造了諷喻詩一百七十餘首,大體是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顯宦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的惡行的尖銳批判如《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用淺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觀點鮮明,而這些尖銳的批判使達官門咬牙切齒。“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寫這首詩不是為了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是要反映了人民為了滿足貴族門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難,要教育權貴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無聊的.閒樂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為大眾著想,站在民眾階層想想他們的行為是多麼的不當。白居易就是這樣用他那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讓作品的時代主題和內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詩歌的淺近語言是有利於文學發展的,不應該遭到那麼多人的質疑。

  有人會說因為白居易是偉人,所以他寫出的詩歌無論怎樣看,怎樣評價都是好的。就比如《劉十九》“綠蟻新陪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明明寫得毫無情調,一點文學色彩都沒有,但是後人們卻爭著傳誦硬說這首詩是一首好詩。說詩意很美,能聞見詩人親切相問的聲音,把與劉十九對飲清談的那種歡欣與溫馨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如果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詩,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了。有人會認為這是塗鴉之作,沒有一個詞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語言很艱澀,根本就不是詩歌。但是“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變成絕唱,此等是詩也。”(俞陛平《詩意淺說續編》)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詩,用口頭語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寫了出來令人讀後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詩歌不一定都是奇異的詞,只要用此詞,在此境,能夠最傳神地表達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詞。所以白居易就是運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詞語來表達出他的感情,使他易於被人接受,作品的內容易於為大眾接受,理解,吸引廣大讀者。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賞的好文章,才能流傳千古。據史料記載說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農家田間地頭,徵求老嫗老夫的意見,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到白居易這麼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兩篇文章《長恨歌》和《琵琶行》就是詩人以通俗語言接近時代方式開拓廣泛讀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達自己遭受排擠,貶謫無奈的生活。當中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人民常用警句。〈〈長恨歌〉〉中“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夢幻而悲涼的色彩。從人性的角度讚美他們無與倫比的愛情,成為古往今來的愛情詩經典作品,這兩篇詩歌都是為時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這樣就讓讓文學儘可能地與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賞,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說那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所以認為白居易的詩失於太詳太露的說法是有失妥當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