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1

  我叫趙琳,從小生長在農村。童年時看著土裡刨食的父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聽著靠天吃飯的他們因年景不好而手頭拮据的嘆息,我就想著要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科學改變家鄉的面貌和父老的生活。

  大學畢業以後,我頂著家裡的壓力和周圍人的不解,從父親那裡得到了第一筆援助款,蓋起了兩個蔬菜大棚。創業初期,雖然得到一些人的支援,但也有有更多的鄉親在背後偷偷議論質疑。可我知道,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最好辦法。當我的棚菜喜獲豐收之時,我的這套老菜農們瞧不上的技術終於得到了充分肯定。每天上門求教的菜農絡繹不絕,而我也毫無保留,將我所知道的種植新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給大家,有時還親自到其他菜農的大棚裡進行現場指導,鄉親們被我的熱情感動,更看重我從農大帶回來的先進技術,漸漸地,周圍年輕的菜農願意跟我一起幹,我選的新品種他們敢和我一起種,我採用的新技術他們也願意效仿。10戶、20戶……在我的帶動下,改變了無組織無計劃種植狀態的菜農幾乎都實現了增產增收,也讓越來越多的菜農意識到,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種植方法需要變革,只有革新技術、更新血液才能生存。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新農人更加不能輕易滿足於已有的成績。新品種新技術雖然讓棚菜的產量不斷提升,但產量大了,銷售環節又嚴重的滯後了。為了能讓蔬菜有個好的銷路,我上網查閱了很多的資料,逐漸體會到,要想開啟市場,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

  二道嶺有非常適宜種植的特殊土壤,加上我領辦的合作社的為大家提供的科學管理知識,出產的農產品大多質量上乘。像我們種植的西紅柿,就比一般的西紅柿更加甜脆爽口。但是面對質量參差不齊、品種五花八門的菜市場,能一眼識得“好貨”的買家真是少而又少。因此,只有亮出自己的牌子,才能闖出自己的市場。要做“生鮮電商”的想法就在這時應運而生。幾經波折,投資了50多萬元的“精品食材”店終於開起來了,小店雖小,但店裡所有的食材都是安全健康綠色的,很多母親選在在我的店裡為孩子購買安全穩定的食材,我不僅實現了創業夢想,還得到了很多媽媽們的信任和感謝,這更加堅定了我做品牌健康食品的信心。

  2017年,我們又實現了“走出去”的戰略,在遼寧省莊河市、東港市、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等多地進行了 “水稻抗鹽鹼種植方法”實驗田,並取得了巨大成功,總結出了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水稻綠色無公害抗鹽鹼種植方法”,大大提高了鹽鹼地水稻種植的品質和產量。2018年將繼續大力推廣,為鹽鹼地塊的土壤改良和農民增收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實現“綠色夢想”砥礪前行。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2

  土生土長的合江人,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大學畢業在外打工幾年後決定返鄉創業,依靠家鄉的農業資源發展起了農業旅遊觀光園。他就是程濤,白手起家,憑自己的努力尋找出了一條創業致富路。

  白米鎮的江北香逸園休閒生態基地是一個農業旅遊觀光園。走進基地,記者就看到一大片草莓園,現在正是草莓結果的季節,程濤正正在園子裡檢視草莓的生長情況。

  程濤大學畢業後在外打工幾年,但是生長在合江的他,一直想回到家鄉幹事創業。

  程濤:因為我在外面跑了幾年,我覺得首先就是說外面的農業發展程度比我們這裡要現代化一些,然後本身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合江人,所以說有自己的一定的情懷,想帶著這種情懷來為自己的家鄉做一點事情出來,在農業方面能改變點什麼。

  據程濤介紹,香逸園休閒生態基地是農業旅遊觀光園,就是打造無公害純綠色水果,讓遊客吃得放心。基地所有的肥料都用的農家肥做底肥,這樣生長出來的水果不光樣子美觀而且口感更佳。再過20多天第一批草莓就成熟了,程濤決定把大棚的支架換成鋼架,給前來採摘的遊客一個更佳舒適的環境。

  程濤:主要我們考慮的就是長遠的成本,竹子的話,10年來看它的成本更高一些,那個我們主要考慮遊客來我們這裡採摘那個舒適程度,就是說竹子以前比較矮一些,矮一些的話而且容易造成積水,遊客來了話,有諸多的不方便,所以說現在我換成鋼架,不管是從成本上來看,還是遊客來觀光舒適程度上來看,都是比較好的。

  如今,程濤的農業基地已經從當初的十幾畝發展到三十多畝,看著自己的基地一步步發展壯大,程濤心裡美滋滋的。

  程濤:其實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比較難的,就是說一個白手起家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首先就是說體現在資金上面,當然說土地上面政府有一定的協調,資金上面的難度是最大的,政府就是說鼓勵我們大學生返鄉創業,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融資平臺,就是說跟銀行對接好之後,我們可以有10萬政府貼息貸款,就是說資金上能解決我們的需求。第二,像我們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話,從法律上來講是需要納稅的,但是我們屬於農業,又是大學生返鄉創業,所以說這一塊稅收減免了,這些都是政府給我們的優惠。

  今年是程濤回鄉創業的第三個年頭了,雖然有了不錯的收益,但他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決定加大投入,把自己休閒生態基地打造成品種豐富的水果綜合園區。

  程濤:今年,除了引進草莓我還引進其他水果,包括優質的西瓜品種、葡萄,葡萄可能我要引進幾個優質的葡萄品種,還有火龍果,今年我打算把這三個品種做起來。我就想把這打造個水果的綜合園區,然後配套點蔬菜來,搞點無公害的、綠色的蔬菜,到時供這些遊客來採摘水果的同時,有更多的選擇。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3

  為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一大批農民可學、能學的各類榜樣,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經推薦、評審、公示,今年8月3日,贛州市委農工部對50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授予“贛南鄉村明星”稱號,其中興國縣2017級“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遠端教育園藝技術學員獲評“農村種養能人”稱號。

  五月的興國,驕陽炙烤著廣袤的土地。

  “馬上就要進入烘烤階段了,現在的菸葉首要任務是打頂抺芽,在田間煙株花蕾脫離頂葉5cm至30%煙株第一朵中心花開放期間視煙株長勢適時打頂,同時摘除2-3片底腳葉。打頂後要及時抺去長於2cm的煙芽。”初見許洪菠,是在他齊人高的80畝煙田裡,滿頭大汗地手把手教貧困戶杜水嬌打頂抺芽。

  放下剪刀 扛起鋤頭 從裁縫變為農民

  許洪菠,出生於80年代末,身上既有80後的激情與執著,也有90後的`自信與大膽。

  2007年走出學校大門後,在裁縫爺爺的帶領下,許洪菠隨著打工的熱潮,來到福建省泉州市從裁剪學徒做起,剪鈍了好幾把剪刀,由懵懂無知慢慢地成為了泉州市小有名氣的裁剪師。

  “裁剪工作是很辛苦的,有時候為了趕工,經常加班加點,熬通宵那是常有的事,我記得最高紀錄是二天三夜沒怎麼閤眼,也沒有出過裁剪房,吃飯靠快餐,實在困了就靠在桌上打個盹,清醒一點後又接著裁剪。”許洪菠如是說。正是靠著敢打敢拼的這股韌勁,他成為了福建361度總部裁剪部門主管,年薪達到近20萬元。

  隨著《國務院關於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檔案出臺與實施,看到家鄉發展變化很大,發展機遇很多,加上父親體弱多病,為了照顧家庭,許洪菠2015年放下剪刀,回到老家赤腳上陣,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煙田輪作 走進大棚 成為農業種植達人

  “我父親是興國縣最早從事菸葉種植的一批人,也是良村鎮菸葉種植的技術人才,加上國家菸草專賣局對口支援興國,無論是保險、煙稅返還都給菸農吃了一顆定心丸,所以回鄉後菸葉種植自然成為了我的第一件農活”,許洪菠說,在興國縣素有“黃金葉”之稱的片片菸葉與自己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因為技術上過硬,加上歷年來積累的育苗經驗,從2015年起,許洪菠承擔了良村鎮1000多畝煙田的育苗任務,從擇址、起壟、備肥到煙苗日常管理,在育苗的這段時間裡,他幾乎以育苗大棚為家,每天呆在育苗棚的時間超過了10個小時,因煙苗成活率高、病蟲害少等特點獲得了當地菸農的一致好評,自家菸葉種植面積每年也都維持在70畝以上。

  因村裡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菸葉回收後,大部分煙田無人耕作,許洪菠先後成立了農民專業合社、家庭農場,與當地農戶抱團取暖,實行煙田輪作,二季種植紅薯、西瓜等經濟作物,2017年僅紅薯產量就達12萬斤,並利用傳統工藝進行倒蒸紅薯乾製作。同時流轉土地近100畝種植甜葉菊、甜玉米等,透過微信、電商等方式銷售本土農特產品,2017年營業額近百萬元。許洪菠種植基地長期帶動農村留守婦女、低保戶、精準扶貧戶70多人入股分紅、就業,發放人工工資25萬多。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4

  曬得黑紅的皮膚,讓他的臉龐多了幾分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滄桑。細長的眼角直挑進鬢角,顯露出他性格中的堅毅和倔犟。他個頭不高,走起路來卻虎虎生風,每一步都是那樣的堅實。他就是黃正平,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返鄉大學生,一個28歲的創業者。

  黃正平,男,1986年8月出生,畢業於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計算機系,現任正平農產品購銷公司總經理。畢業後,面對考公務員,還是回鄉創業,這樣的就業形勢。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到底該做出怎樣的選擇,黃正平很糾結,幾番思想,他毅然決定回鄉創業。而回鄉後卻面對眾多人 “考個公務員多好呀!有保障!吃國庫糧。”“考個事業單位多好呀,有工資,有獎金,有保險。”“考個銀行也行啊,今後好找物件,還能分房子。”這樣的現實狀況,他毅然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一定能在創業中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

回到家後,他認真考察了家鄉的農貿市場,瞭解到本村村民在建築工程方面有著豐富的務工經驗,用工資訊通達,村民技術好、腦筋活,很受用工單位歡迎。當時,正值鐵路工程建設高峰期,黃正平便跟隨父親帶領一支由20多名村民組成的工程隊,赴嘉峪關、酒泉等地進行鐵路沿線高壓輸電線路建設。每天頂著大太陽和隊友們一起幹活、流汗,這對於剛走出校門的黃正平來說很辛苦,但他告訴自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就這樣,他跟著父親幹建築工程,一干就是兩年,透過兩年的歷練,他不僅練就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這為他後來走上農產品購銷這條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1年3月,黃正平了解到家鄉種、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孜然、玉米、茴香產量很高,羊絨市場前景看好,黃正平認識到創業要緊跟國家政策迎合市場需求,可是西屯村乃至全鄉都缺少資訊渠道和有效的營銷平臺,雖然收成很好,可銷售不出去,每到豐收時節,村民們就開始犯愁。根據這個狀況,他利用外出務工積攢的資金,先後成立了西屯村種植和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合作社擁有耕地800畝,註冊資金500萬元,主要種植玉米制種、中藥材。在他的用心經營和全體社員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經濟效益日益提高,合作社農民每年每畝增收500元。在管理上,合作社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行“四統一”,即統一組織採購種子,統一組織採購化肥,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和技術跟蹤服務指導,統一組織收割銷售,既有利於新農技推廣服務和大型農機具作業,又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種植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16戶入社,註冊資金800萬元,合作社按照“集中繁育、分散育肥、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主要從事舍飼養羊規模養殖、養殖技術宣傳和培訓、羊肉生加工及銷售。目前,合作社飼養品種羊8000只,今年計劃出欄羊達到5000只,合作社透過專銷部統一銷售,每隻銷售價1000元,總收入500萬元,每戶社員純收入都在31萬元以上。

  下一步,黃正平打算將合作社進一步擴大規模,養殖基礎母羊規模達到8000只,發展社員15戶,透過集中繁育,合作社社員分散育肥,合作社統一精包裝,品牌化出售,延長產業鏈條,為群眾創造更廣闊的增收空間,大力發展舍飼養羊產業的同時,打造西屯品牌羊肉,增加東樂鄉的品牌特色產品,做大做強西屯羊肉產業。如今,黃正平的父親黃廷海和本村群眾合資成立了山丹縣西屯奶牛養殖場,他也投資入股,現在負責牛場的生產和管理。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農村這片廣闊的舞臺上,黃正平憑藉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條出路,他堅信,事在人為,只要堅定信心,沒有過不去的坎,成不了的事。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5

  2021年新年剛過,常垂明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在田間忙碌起來了。這已經是他大學畢業的第六個年頭了,也是從事農業創業的第六年,比起剛開始創業那會兒,現在的他更多了許多沉穩和自信。

  收完冬季菜,常垂明和他的夥伴就開始組織鄉親們開始準備新一茬的育種備耕,每一個環節銜接得有條不紊。“今年的蔬菜種植計劃比較簡單,按流程計劃做就好了,而且我們的管理人員也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好基地生產了,等忙完這段時間,我也差不多得投入到新專案的運營準備中去了,”常垂明說。

  蔬菜種植專案是他開始農業創業做的第一個專案,通過幾年的摸索磨合,他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本土蔬菜持續發展的路子,堅持少做幾個品種,把一個品種的貨架期延長,並根據當地市場需求適度規模化種植,這樣保證了當地市場長期有貨供應,而且不用擔心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透過做示範、帶徒弟的方式,他的基地慢慢的開始實現可複製,他可以慢慢抽身開展其他專案。與此同時,原本複雜的工作,都變成了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日常農事生產,從而吸納了不少不懂技術的貧困戶老表到基地務工,直接支援了脫貧攻堅工作。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為了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同時也讓更多年輕人有信心在農村留下來,常垂明決定組織成立無人機飛防團隊,一方面配合水稻植保作業,同時解決了3名同齡年輕人的就業。這一年,他也第一次感覺到返鄉創業的真正意義所在,除了能給自己帶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還能為自己家鄉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這幾年,江西這邊的天氣都不是很正常,正值早稻收割的時候,就陰雨綿綿,這個早稻生產帶來極大的不利,很多穀子收回來由於沒有好的天氣晾曬,導致發芽報廢,給農民老表帶來很大的損失。剛好遇到當地有一個稻穀烘乾廠想承租出去,常垂明就想著租下來,這樣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了。說幹就幹,於年初,他就把廠子租下來了,並同時聯絡當地的糧食經銷商,積極開展訂單種植,透過發放種穀,保價回收的方式,降低了種植風險。

  返鄉創業不易,在年輕人回鄉創業的隊伍中,常垂明是比較幸運的一個,相信在政策的支援和他自身的努力下,他的創業之路會越走越穩。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事蹟材料6

  陳浩,男,1992年8月出生,現任濱海“小而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濱海縣大學生雙創基地加速器在孵創客。

  他雖然年輕,但是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拼搏精神,讓他逐漸成為這場青年返鄉創業大潮中的領軍人物。他聚集小微餐飲連鎖經營,以實際生活需求為目標,開發小而美餐飲專案,旗下有“哈尼炸雞”等多個自主品牌,全國範圍內擁有連鎖門店幾十家,讓“小餐飲”也能成就“大事業”。

  2014年7月,陳浩由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邁入社會,從舉債十五萬起步,開始從事餐飲行業自主創業。這並非是他的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做下的鄭重的選擇。餐飲是一個“勤”行,因為這一行非常辛苦,需要腦勤、眼勤、嘴勤、手勤、腳勤,起早貪黑,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而多年生活積累的經驗,讓他做起這些來特別得心應手。

  2016年陳浩創立“哈尼炸雞”餐飲連鎖品牌,一直秉承“用心做好每一份炸雞”的理念,嚴格品控管理,打造裹醬炸雞文化品牌。帶領團隊銳意研發,不斷創新,構建生態供應鏈系統、標準化門店運營體系及有效品牌推廣系統,形成了核心的資源及優勢,為品牌註冊商標6類,申請版權保護1項,申請外觀專利1項。

  陳浩不忘初心,不斷成長,熱心為慕名前來學習的年輕人提供核心技術、物料等方面的支援,邀請專業的創業導師為大家免費開辦講座,為立志創業的小鎮青年提供科學的發展思路,帶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創業浪潮中。對於加盟商來說,創業從0到1需要巨大的勇氣,也需要承擔風險,在他們勇敢邁出第一步之後,仍然需要“送一程”。透過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幫助他們梳理和最佳化專案,對接市場營銷,引導他們走好創新創業的每一步。

  艱辛努力獲得了回報,哈尼炸雞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一年半的時間,開設連鎖店28家,門店分佈位於浙江瑞安、陝西西安、南京江寧、蘇州吳江、蘇州吳中、連雲港灌雲、徐州戶部山、揚州寶應、江陰萬達、溫州甌海、安徽淮北、淮安、鹽城寶龍、響水、阜寧、射陽、八灘、濱淮等地,帶動近156人就業,其中包括了小鎮青年、貧困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推行門店合夥人制度,每當新店籌建,依據遴選規則,挑選出優秀的門店合作伙伴,透過股權激勵來負責管理新門店,實現共同創業夢想。他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助老扶幼,積極捐款。此外針對貧困大學生,他還提供了20個實習店長的職位,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陳浩透過塑造“供應鏈+門店運營+營銷推廣”三核驅動優勢,確立了依託哈尼炸雞資源,打造“1+N”小而美餐飲品牌孵化的商業模式。該商業模式確立以後,已成功孵化“花樣花甲粉”“陳先生的炸肉”等新品牌,目前還儲備了近20個新的餐飲品牌。

  自創業五年來,他拼搏進取,帶領團隊參加國家級、省市烹飪技能大賽。切磋技藝,比拼絕活,參加中烹協冷菜藝術委員會組織的第十一屆“阿具杯”藝術美食大賽,獲得“特金獎”。參加第四屆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職工組中式烹調專案比賽獲“二等獎”,團隊聯合創始人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

  其個人返鄉創業的職業規劃在江蘇省第八屆職業規劃大賽獲得一等獎第一名,授予江蘇省“職業規劃之星”榮譽稱號。創業專案獲得2018年“創青春”濱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創業專案在2020年中國國際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總決賽金獎。其創業故事《舌尖上的創業夢》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之創新創業故事評選中獲得“故事類國家三等獎”。

  《哈尼炸雞餐飲連鎖品牌孵化》專案從全省500個創業專案中脫穎而出,以鹽城市總分第2名的成績被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2018年江蘇省大學生優秀創業專案”,其先進事蹟和成長經歷被人社部《全國大學生就創業典型案例》等書籍重點收錄,被新華日報、中國就業網、中國公共招聘網、中國江蘇網、鹽城晚報、濱海融媒等主流媒體報刊的關注報道,社會反響良好。

  作為鹽城市的創業新星,他在創業實踐路上,牢記自己的青春使命,發揮自己的青年才智與創新思維,在建設強富美高新鹽城的道路上,以青年的鬥志和激情實現對自身的不斷超越,擎起青年創業的大旗,帶領更多的青年書寫屬於新時代的青年創業新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