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5篇)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1

  走進橫江鎮羅雲村“紅達食品加工廠”,見到這裡小有名氣的賴大林,很難相信眼前這位土生土長、樸實無華的年輕人就是擁有投資超過200萬元,提供 80人就業的“小老闆”。經過進一步交談了解,使我對這個曾經的打工仔,後來的小老闆,如今的回鄉創業楷模敬佩不已。

  “人的一生就是在坎坷中奮進,有了目標就要努力去實現。”這句話是賴大林淡定的處事原則,也是他勾勒人生成功座標的秘笈。賴大林出生在橫江鎮羅雲村,自小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好強的他懷揣著滿腔的熱血,毅然選擇了遠赴福州打工。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什麼苦都吃過,什麼活都幹過,最後,他還是看準了米粉這個行當,堅強不屈的他經過幾年的打拼,一點一滴的積累著米粉加工的技術和經驗,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他把自己打工攢下的“第一桶金”,在福州開起了米粉加工的小作坊,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憑著農家漢子特有的韌性和幹勁,他的米粉加工廠在福州逐漸有了名氣。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2008年的金融風暴使米粉加工行業開始變的蕭條起來,賴大林的米粉加工小作坊,也變的步履維艱。不能就這樣看著幾年辛苦打拼的事業“蕭條”下去,執著的賴大林當即決定帶著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考察米粉行情。

  在返鄉農民工情況摸底中,橫江鎮、村幹部瞭解到他的情況,對他的返鄉創業給予了全力支援和幫助。不僅幫助他解決了1000平方米的建廠用地,還幫助解決購買房屋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得知他辦廠資金上有缺口時,鎮領導主動找到他,為他辦理返鄉農民工的認定,並很快貸到一筆無息貸款。經過幾個月的努力,2008年的12月,躊躇滿志的賴大林第二次走上了他的創業之路。

  如今,賴大林的米粉加工廠的廠房已經建起了2層,還購置了一幢兩層的辦公樓,工廠已經初具規模。他還滿懷信心的告訴我們,他的米粉加工廠準備配備兩條生產線,工廠將透過質量體系認證,確保生產出最安全、最綠色的米粉,力爭使米粉走出石城、走向全國。

  看著自己的`“紅達食品加工廠”紅紅火火,這位樸實憨厚的農家漢子動容的說:“政府對我的幫助我銘記於心,鄉親們的支援我很感謝,我相信還有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就是努力回報自己的父老鄉親,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村位於前鋒區代市鎮西南方向,距代市鎮政府4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296戶,1134人,幅員面積1.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40畝,全村共有黨員26名,4名女性黨員。岳廟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接收點建立於2009年8月,為代市鎮第一批遠端教育接收點。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岳廟村黨支部堅持把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作為推進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按照“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要求和“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狠抓落實,走出了一條“建一處站點、強一個支部、富一方群眾”的遠教工作路子。在五年多的執行中,岳廟村遠教接收點共播放200餘場次,受益幹部群眾達到1000多人,已基本形成黨員帶頭學、群眾積極學的良好格局。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建”字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流的“遠教”平臺

  一抓硬體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立足自身資源條件,充分利用現有辦公場所,將岳廟村黨員會議室作為遠端教育接收點,積極籌措資金,配備了全新的電腦、電視等設施,接入速度快、容量大的網路寬頻,並配齊多個“遠教”工具軟體,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整合和最佳化。

  二抓軟體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在接收點製作並設定了規範、美觀的指示牌和宣傳櫥窗,展貼遠端教育的各種宣傳圖片和資料;制訂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操作流程和具體規範並一一上牆公佈,要求有關人員全面掌握,便於引導和指導黨員幹部群眾更好地開展學習。

  三抓人力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專門組織了1位符合“四有”標準的同志組成遠教管理服務隊伍,並經過有關培訓考核。該名同志在對裝置進行經常維護的同時,還承擔定點、定時、定量開展“遠教”的一系列組織實施工作,包括遠端節目接收和播放、管理平臺建設、各類活動組織、資料檔案整理和教學資訊收集反饋等,以確保遠端教育工作保持正常的最佳執行狀態。

  二、在“教”字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流的“遠教”質量

  一是在教育物件上求“廣”,充分調動積極性。讓更多的黨員幹部群眾參與進來,是遠端教育順利開展和取得實效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我們十分注意調動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努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單一的黨員教育學習拓展到全民教育,包括青年團員、普通群眾、外來人員都可以參加學習,從而大大拓展了遠教的受惠群體,擴大了遠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提升了遠教在普及型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加強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主要是透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刊出板報、發放資料等形式,大力推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工作,使遠端教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培育典型,發揮示範作用。主要是挖掘、培養和推介積極參與遠端教育並已從中受益的學用典型,讓黨員幹部群眾真切地看到遠教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和作用。再一方面,深入一線,融入幹部群眾。主要是透過流動放映、送“教”上門、學習輔助、宣傳演示“遠教”平臺等深入一線的方式方法,舉辦各類參與性、娛樂性都比較強的活動,直接帶動黨員幹部群眾參與遠端教育。透過這些措施,古街社群黨員幹部群眾參與遠端教育的積極性得到較好的調動,並呈現日益高漲態勢。

  二是在教育內容上求“精”,切實增強針對性。遠端教育要取得實效,還必須在教育內容上切實增強針對性,努力使黨員幹部群眾感興趣、學得進、用得著。為此,我們始終堅持“黨員幹部群眾需求什麼,接收點就播放什麼”,開通訂單電話,定期向廣大黨員幹部群眾詢問,及時瞭解他們對“遠教”的需求情況,並將相關資訊輸入電腦,建立遠教需求資訊庫。在此基礎上,按照“精而管用”的要求,豐富站點片庫,拓展站點功能,按圖索驥確定播放內容。如針對老年人,我們組織學習保健、醫療衛生等相關科普知識;針對育齡婦女,組織學習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識;針對青少年朋友,組織學習《青年與創新》、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知識;針對黨員同志,學習《中國共產黨規程》和《黨的基礎知識》、《艱苦奮鬥、廉潔從政》主題教育黨課、《天上的菊美》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收點執行五年多來,根據受惠群體的不同需求,“遠教”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先進性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蹟。如:《沈浩先進事蹟報告會》、《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蹟》等課件。透過這些課件的播放,進一步激發了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促進了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氛圍的形成。二是先進村(社群)黨組織的成功經驗。如:《文明社群黨旗紅》、《和諧,從這裡開始》、《為民辦實事》等村(社群)工作記錄片。透過收看這些紀錄片,廣大幹部群眾受到了很好的工作知識教育,也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借鑑,全面總結經驗,不斷尋找差距,及時提出對策,切實解決問題,更好地為居民群眾辦好事、做實事。三是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實用技術、致富資訊和科普、法律知識及家庭生活、文體衛生常識等。這些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專題片的形式播放以後,提高了居民文化素質,促進了和諧鄉村建設,深受居民群眾的歡迎。

  三是在教育形式上求“活”,不斷提升實效性。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方法,是遠端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為此,我們努力在創新上做好文章,把點選式、互交式、直播式教育結合起來,把集中學、分散學和送“教”上門以及在活動中學結合起來,使定時、定點的固定教學拓展到長期、流動的開放教學,以實現“遠教”成效的最大化。集中學,就是把每月的15日和25日兩天作為固定的學習日,要求本村全體黨員開展課堂式集中學習,主要學習政治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各種現代知識。分散學,就是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層次黨員幹部群眾的需求,實行開放式教學,每週播放四次以上不同類別的教育片,並透過公告欄、簡訊平臺、qq群等渠道告知每次播放的時間和內容。送“教”上門,就是針對不同的物件和需求,分時段、分層次地組織專業放映隊到各個點上進行流動放映,或者組織專門人員上門進行學習輔導。

  三、在“管”字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流的“遠教”環境

  開展現代遠端教育,“管”是根本。只有加強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這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並取得預期成效。為此,我們從多個層面入手,從規範管理上破題,不斷最佳化開展遠端教育的工作環境。

  一是依靠組織支力。岳廟村黨支部對遠端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由支部書記任組長的遠教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遠端教育建設、管理、學用以及執行經費落實等各項工作,並加強教學管理的指導督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落實專職管理人員,明確職責任務,做到有獎有罰;制定遠端教育工作計劃和管理意見,促進該項工作正常開展。

  二是依靠輿論支援。除了從調動參與積極性角度大力推介遠端教育外,我們還從工作的層面和“四個工程”的高度(即把遠教工作作為提高黨員幹部素質的“黨建工程”、促進村民增收的“致富工程”、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文化工程”、促進鄉村和諧的“安居工程”),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宣講開展遠教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實效性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知識等,為遠教工作的全面開展營造上下齊心、眾志成城的良好氛圍。

  三是依靠制度支撐。我們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規範、實用的站點執行管理制度,促使遠教工作不斷規範化。在站點管理上,制定了遠端教育領導小組、接收站點工作人員職責和裝置管理、人員管理、資金管理、教學管理等制度。如《裝置管理制度》,要求確保站點裝置安全、加強裝置維護管理。在教學組織上,建立了學習收看、資訊反饋、學習情況記錄等制度。如《學習收看制度》,要求時間安排要合理、教學方法要靈活、學習內容要豐富;《資訊反饋制度》,要求及時上報資訊,不斷探索和完善工作方法。

  四是依靠群眾支招。透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互發簡訊、qq群聊和平時面談等渠道與形式,經常徵詢黨員幹部群眾對辦好遠端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請他們出謀獻策。不少黨員幹部群眾也能尖銳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並且非常樂意地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對我們改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2

  5月26日,沿漢江旁魚紫公路紫陽段行駛一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大巴山深處紫陽縣“養雞狀元”龍倫增的養雞場,見到了這個樸實的小夥子。在交談中,一連串的來電讓他的手機響個不停。一會兒是四川的老闆打電話訂貨,一會兒是西安的客商諮詢價格,一會兒是某個酒店經理要到養殖基地考察,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衝他養殖的土雞來的。

  龍倫增,這位1988年出生的農家娃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天津的商貿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難離,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堅定了龍倫增回鄉做“新農人”的決心。2014年5月,帶著在外攬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龍倫增申請了8萬元大學生創業貸款,透過鎮政府流轉林地1000畝,建起了雞舍,引進首批土雞苗5000只,開辦林下生態養雞場,當上了“雞司令”並註冊了公司。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一邊透過書籍、網路尋求解決辦法,一邊向養殖大戶、縣上及鎮上的農技專家請教。在苦心經營養殖場的日子裡,龍倫增集老闆、技術員、工人於一身,又要給雞餵食,又要尋找銷路,還要請工人師傅維護養殖場設施,整天圍著雞仔轉,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土雞的出欄,成品雞銷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為是生態養殖,龍倫增也與這些老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養的土雞肉質純正、味道好,將現存欄的5000只盤廂河土雞全部購買。於是,龍倫增決定擴大生產,追加投資5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雛室、飼料倉庫、消毒通道、圍欄、大門等設施,又補欄1萬隻盤廂河土雞,依舊銷售火爆。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做農業是有前途的,我要給鄉親們做個表率”,龍倫增說,“下一步,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長產業鏈,走生態農業、公司加農戶、‘網際網路+’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廣大青年一起創業,帶領鄉親們和周邊農戶共同致富,讓盤廂河土雞走向各大超市、餐館酒店,走出陝西,走向全國。”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3

  在紫陽縣高橋鎮,李遠權算是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能人。他從初中畢業就開始涉足商海,幫父親在鎮上經營商店、開旅館。後來又帶領鄉親們外出打工,從採礦到包礦,一度將隊伍擴充套件到上千人。

  紫陽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李遠權時常琢磨,如果在這塊富硒寶地上建廠建園建社群,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儘快走上脫貧致富道路,豈不是一樁美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

  2012年,李遠權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國家扶持現代農業園區的機遇,在高橋鎮建成了融農業生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紫陽縣開源生態農業迴圈經濟園區”。公司成立以來,李遠權圍繞“硒”字做文章,逐漸發展成為以開發富硒特色農產品、富硒食品,帶動當地農戶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龍頭企業。

  園區以農戶種植玉米和本土黑豬養殖為載體,將原生態農業和迴圈經濟有機結合,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道路。其農業園區、產業聯合社、訂單農業,都成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依託。透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6種方式,帶動高橋鎮10個村的群眾共奔小康。

  這兩年,李遠權及團隊透過調研和考察,經過技術攻關,還自主研發了“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目前可年產“黃金米”5000噸、“黃金米線”200噸、衝調飲品5000萬杯,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目前,200餘名農民成為公司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李遠權還與6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談到今年的發展規劃,李遠權不緊不慢地說:“新增的兩條玉米加工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中,投產後將與全縣5萬農戶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戶兩萬戶。”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4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黨員、蔗香鎮蔗香村計生協會會長、蔗香鎮創業致富帶頭人。

  每當火龍果開花掛果季節,蔗香公路低碼頭渡口,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沿路水泥樁上紅、黃、白花相爭豔,鱗形果球紅沿線,這就是蔗香火龍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畝的火龍果是姚海定於2011年2月份引進種植示範基地。據瞭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裡的青年,一起南下廣東打工,在東莞街口一家玩具廠打工,當時工廠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裡有老有小需要照顧,他尋思著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結束了打工生涯。兩年後返鄉,接著龍灘庫區移民開始,家鄉的拆遷有序地開展,幾年後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樂業。他就開始尋思找發展致富路子,正當他尋思無路之時,恰逢省農科院到蔗香調研,並組織培訓亞熱帶水果種植技術,姚海定第一個踴先報名,在培訓期間認真學習,不恥下問,在老師的引導下,他決定在碼頭路口處實施100畝火龍果種植示範。

  培訓結束,他就帶著家人所有勞動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聯絡果苗,他堅信“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按老師教的種植技術程式逐一進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100畝的火龍果示範基地現在人們的眼前。不知情的過路人,看到碼頭公路上下,栽有整齊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幹啥?後經瞭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龍果。

  俗話說“種莊稼、三分種七分管“,為了確保示範成功,姚海定在地頭建一個臨時工棚,在果園內認真抓好管理,種耕除草,澆水施肥。夜間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終於在2013年6月火龍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龍果開始上市。在當地,他的舉動傳為佳話。

  從那時起,他帶動村裡的幾家農戶栽起了火龍果,隨著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扶持越來越好,羅甸縣有人來蔗香投資種植火龍果,有人在成立火龍果種植合作社,也有單戶種植,他知道這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好機會,他堅定:只要肯學、肯想、肯幹,致富小康不會是夢。蔗香的火龍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初步形成了一項新的產業,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眾“領頭雁”。

  據統計,目前全鎮共有5家種植合作社,有13家單戶種植共計2350畝,年總產值1133萬元,鎮政府也把火龍果專案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抓。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5

  “只要敢打敢拼,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返鄉黨員梁秋華在十多年打拼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個體醫生轉型為家鄉有名的茶場老闆。

  梁秋華,男,中共黨員,中醫執業醫師,1969年8月出生在桑園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8年梁秋華縣衛校畢業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攜同妻子在福建石獅開辦醫療診所,先後從事個體醫療和醫藥銷售。在此期間,關係網越拉越廣,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但他始終無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覺,有一種感情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甜是家鄉水,親是家鄉人,2011年7月他懷揣在外創業的所有積蓄,準備開創自己新的事業。經過一番調研後,利用家鄉豐厚的茶業資源優勢,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投資120餘萬元興辦了佔地面積10餘畝、廠房15間的“桑園鎮茶場”,並於2011年3月正式投產。

  桑園鎮茶場當年投產就實現了開門紅,生產漢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綠茶25噸,實現產值300萬元,並在西鄉縣“賽茶節”上獲得“漢中仙豪”銀獎和“漢中炒青”銀獎兩項殊榮,其產品更是遠銷漢中、西安等地。初見成效的梁秋華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在科學管理上水平、做大產業創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後對承包購買的350畝茶園進行茶樹改良,培育無性系茶苗補栽補種,注重綠色環保無公害化生產,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並多次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進場指導,嚴格按照茶葉加工環節各個流程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淺嘗輒止不是梁秋華的個性,追求更大的發展才是他的目標。梁秋華計劃進一步投資添置新裝置,分檔次加工製作出適應各個消費層次的茶葉,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現“茶廠四季產茶、茶農四季採茶、農戶四季有收入”的目標,年底再承包200畝茶園,爭取畝平均收入達到4000元,依託“西漢高速”和“十天高速”

  連線線地域優勢,全力打造集茶園觀光、茶葉加工、茶藝表演和品茶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茶葉產業綜合示範專案,同時,註冊商標爭取品牌認證,擴大種植規模、加強技術管理,為早日打入全國市場作準備。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周邊5個村近千戶茶農年增加收入約70多萬元,他的茶場成為當地初具規模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他本人也成為縣鎮實用技術骨幹人才和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