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教學心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於小學教學心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傳統教學中的的應用題教學,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回到學生的生活中;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找到一條繞過障礙的出路,達到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能讓小學生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遷移到課程情景中解決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在二年級上《解決問題》一課時,我選擇了自己去水果店買水果,讓學生幫我解決"買5斤桃子,應付多少錢?"的問題。由於此情境很生活化,又是給他們喜愛的老師解決問題,一下子便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個個變得躍躍欲試。我就是看到平日裡,他們特別積極主動地幫助老師做事,不管是體力上的或腦力上的,都顯得特別的有親切感和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裡,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開啟他們探求的心扉,燃起他們對知識追求的熱情。

  二、創設衝突情境,凸顯問題價值。

  "水果店"展示在學生們眼前,是各種水果的價錢,讓學生找到圖上多個數學資訊後,唯獨桃子的價錢被售貨員遮住了。恰巧,我又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是"買5斤桃子,應付多少錢?""那還得知道什麼資訊?",我緊接著問。幾乎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桃子的價錢(單價)"。就因為創設了有障礙、有衝突的問題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便主動產生了尋求這一資訊的需要。偏偏售貨員又賣了個"關子",沒有直接告訴桃子的價錢,僅僅說了句"12元買3斤桃子"。於是學生要知道桃子的價錢,必須從"12元買3斤桃子"入手,得到:12÷3=4(元),得到了桃子的`單價後,解決最終的問題就簡單了很多,用"單價×斤數=總價",4×5=20(元),得出彭老師應付20元。

  三、巧用策略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1、畫圖的策略。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可能會發生一些困難,如果適時地讓孩子們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可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為畫圖比較直觀,透過畫圖能夠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1)、線段圖。

  線段圖在解答分數問題時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教高年級數學的時對運用線段圖來解答分數問題情有獨鍾,但線段圖在解決其它型別的問題時同樣也會發揮其直觀、形象的作用。例如:路程問題、工程問題等。

  (2)、連線圖。

  在解決諸如互相通電話、上下衣搭配、比賽場上有多少場比賽等問題時,運用連線的方法解答既直觀又快捷還不容易出錯,可以說是解答此類問題的最佳選擇策略。我在教二年一期的《數學廣角》時便讓學生一定用連線法來解決組合問題,有序地連線既要做到不重複,又要不遺漏。

  (3)、範圍圖

  在解決長方形長不變,而寬減少,面積減少,求原長方形面積;長方形長增加或寬增加,面積增加,求原長方形面積;長方形長增加,寬增加,求增加面積。可以透過畫範圍圖,就比較直觀,不容易出錯。

  2、列表、嘗試的策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的條件資訊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舉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解決諸如租船、租車、購票或得分問題以及解決比較困難的雞兔同籠問題時經常用到。

  3、藉助手來學習的策略。

  每個人都有兩隻手,10個手指頭,5個手指4個空(間隔),10個手指就有9個間隔,首先使學生明確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明確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後,就可以用手來解決植樹、鋸木頭、上樓梯、鍾打點等問題。例如:小紅家住5樓,每層樓之間有20個臺階,從1樓到5樓要走多少個臺階?手一伸,5個手指代表5層樓,共4個間隔,4×20=80個臺階,就不會出現5×20=100個臺階的錯誤了。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還可以利用手指來幫助記憶口訣。用手來幫我們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說是簡便易行,應用廣泛。

  5、藉助流程圖推理的策略。

  除了以上介紹的這些策略外,我們以前經常用到的從問題出發思考問題(可稱作逆推的策略),從條件出發思考問題(可稱作順推的策略)既是過去我們經常用到的"分析法"和"綜合法",這些方法都可以看作推理的策略。例如:在上述的有關幫我解決"買5斤桃子,應付多少錢?"的問題時,我便讓學生從問題入手,畫流程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應付多少錢?

  斤數每斤的價錢?

  12元買3斤

  學生透過流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解決"應付多少錢?"的問題,必須先要解決"每斤的價錢"。將問題分為兩步來解決便簡單多了。

  事實上,當一個數學問題呈現在面前時,其思維的觸鬚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幾種問題解決的策略只是平時常用的導引途徑,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的實踐中注意不斷思索探求、逐步積累解題經驗,以掌握更多、更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思維策略。

  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例如:我在一次練習巡視中,同桌兩人就各抒己見說出了他們的解題思路。

  圖上有3組兔子,每組3只,問:每隻吃2個蘿蔔,一共需要多少個?周思志說:"先算出一共有多少隻兔子?3×3=9(只);再算需要多少個蘿蔔?9×2=18(個)。"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一種非常合情理的常規思維。張睿騰卻有他的獨到見解:"先算出一組兔子要吃多少個蘿蔔?3×2=6(個),再算出3組兔子一共需要多少個蘿蔔?6×3=18(個)"。異於他人的想法,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兩個孩子先透過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便同時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為以後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