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心小學教研交流活動的心得體會

關於中心小學教研交流活動的心得體會

  20xx年4月26日為了促進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我校教師的上課水平和業務能力,在吳川邦(海口到我校掛職)常務副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學校派王亮教導、黃愛珍老師、黃嬌珠老師、黃連英老師、羅熙福老師還有我,6名教師到海口市龍橋中心小學進行教學教研交流活動,透過本次教研交流活動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4月26日上午第一節課學校安排2位教師上公開課:一節是龍橋中心小學杜小妹老師在三年級(2)班上的一節語文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節是龍橋中心小學周宏葉老師在一年級(1)班上的一節數學課《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當天上午第二節課學校也安排了2位教師上公開課:一節是我校黃愛珍老師在三年級(1)班上的一節語文課《月球之謎》;另一節是由我本人在四(2)班上的一節數學課《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第三節課安排的是分科組議課活動。

  由於時間安排比較緊,我只聆聽了龍橋中心小學周宏葉老師在一年級(1)班上的一節數學課《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第二節課安排的是我本人的公開課。 聽了周宏葉老師的課,周老師給我的感覺是一位溫柔、善良、有愛心的好老師,整堂課老師都在非常耐心細緻的給同學們講解知識,我也一直沉醉在周老師優美的語言當中。

  周老師上的是一節傳統課,先複習舊知,然後講解新課,最後做題鞏固。周老師在教學中,我看到的是:教師是主動者,是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教師主動講解,學生被動接受。教師透過語言的講述實現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傾向突出,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卻習慣性的被忽視。一節課下來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整堂課下來給我的印象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你跟著我來。教師教代替了學,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學生在上課開始的前15分鐘還能保持課堂紀律但後面的25分鐘學生由於對所學習的知識沒有絲毫興趣課堂紀律屬於“癱瘓”幾乎找不到幾個學生在聽課了。是不是老師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

  第二節公開課,我上課的內容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三角形》中的《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課前我先和同學們進行勾通交流,瞭解班上的基本情況。比如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要選擇在咱們班上公開課嗎?”,“猜一猜?”,“因為老師聽說咱們班上的同學表現的特別好,所以決定來看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老師還想知道,是咱們班的男生表現好還是女生表現好,我們這節課就來個男女生比賽,好不好?(男生坐一邊,女生做一邊)現在比賽開始,上課······”

  我是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

  一、 複習匯入,提出問題(激趣定標)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三角形嗎?誰知道什麼是三角形?是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男生說:“是”,女生說:“不是”。) 師:那想知道答案我們就動手試一試吧。

  二、 深入探究,得出結論。(自學互動) 1、剪出長度是6釐米、7釐米、8釐米的三條線段,試著圍成一個三角形。 2、剪出長度是4釐米、5釐米、9釐米的三條線段,試著圍成一個三角形。 3、剪出長度是3釐米、6釐米、10釐米的三條線段,試著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同學們說說,為什麼有的三條線段圍成了一個三角形,有的三條線段又沒有圍成三角形呢?想一想。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誰說對了,給他們組加分)

  三、適時點撥 1、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學習課本例題。

  四、測評訓練。 1、課本86頁第四題 2、選用同步訓練。 五、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我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本堂課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自學的身上,讓孩子先自學然後老師再適宜點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動手操作,摸索,然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學生自身解決不了的.情況下,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整堂課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課堂教學始終是圍繞著學生的學生的“學”設計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100%的學生都參與了課堂的互動。孩子們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認真。這樣的課堂解放了老師,同時也拯救了孩子。

  透過本次教研交流活動使我進一步認識了高效課。我們過去的傳統課非常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我們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過去教師的教學方法和過去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由“灌輸式”轉化為“探究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應由“接受式”向“研究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