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精選10篇)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精選10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莫賈村委會下轄5個自然村,距離箇舊15公里左右、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左右,整個村委會有587戶,2544人,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居的村委會,有耕地面積2641畝。主要經濟產業來源於四大支柱,分別是烤煙、竹子、養殖、乾果。現在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經濟增收的主要來源。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對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保和莫賈村委會主要經濟產業來源於四大支柱,分別是烤煙、竹子、養殖、乾果。現在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經濟增收的主要來源。

  1、烤煙種植情況:保和鄉近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援,現栽種8000餘畝,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xx年達702萬元,農民收入達1000多萬,20xx年預計比上年還要增收,是一項富國和富民的好專案,現在已經形成了保和鄉最大的產業支柱。莫賈村委會主要是分佈在莫賈村委會的和村上莫賈村、下莫賈村、他期村、水井村,20xx年種植烤煙近2000畝,已是莫賈村委會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2、竹子種植情況:主要是分佈在莫賈村委會的和平村,至20xx年,共種植金竹500畝,年收入在80萬左右,竹子管理技術要求不太高,栽種後只要在發芽時竹芽不要被破壞就行了。

  3、養殖情況,主要是以養殖豬為主,其他家禽為輔,20xx年預計出欄300頭豬,收入60萬元,以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途徑。

  4、乾果種植情況,主要分佈在莫賈的水井村,多年以來,氣候適宜種植主要以核桃為主。現以在水井種植500畝,預計可以為農民增收30萬元。以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途徑。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最佳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積極爭取政策和專案,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專案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村委會現以實現村村通公路;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資訊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資訊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資訊網路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村委會都有學校,有1所中心完小、其他4個村都有小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2000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xx年3至5月份,選出了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推行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我村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村委會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村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農民自發組建的少,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效能、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正常的發揮。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農村形勢大好。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一是基層設施建設較薄弱,雖然現已經村村通鄉村公路,但村公路由於沒有專門的養護經費和人員,平時就靠村民們自發的修一修,難免出現了坑坑凹凹,給村民出行帶來不便,生產出的農副產品運到集市的成本增大;二是水資源比較困難,由於水源缺少,給村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帶來了不便,嚴重的制約了本地的經濟發展。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村委會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鄉兩級沒有穩定投入,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放心保)制度尚未完善,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援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新時期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家園建設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當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村委會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透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援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透過選擇優勢專案,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要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美麗家園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群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透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2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全域性;農村是否穩定,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能否增長,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解決“三農”問題也成為農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以一號檔案強調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說明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責無旁貸。透過對全市調研,對我市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成功經驗及做法

  (一)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

  以“點”為中心,主要著手建設期限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示範基地,實施基地帶動戰略。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揮規模效應,實施定單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兩雜”良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樹立“糧食要增產、種子應先行”的指導思想,做好“兩雜”良種為主的種子調運和供種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和再生稻,為我市糧食生產開闢一條新途徑;調整油菜、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發展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反季節蔬菜,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化、技術規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

  (二)積極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對自願轉移的農民工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就業能力。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中畢業生參加必須的轉移就業前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為進城務工作好充分準備。

  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主動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為學員就業創造條件並提供資訊服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減少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成本。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全方位開展農民工培訓轉移就業工作。20xx--20xx年,為使農民工向城鎮轉移,並設了竹加工、建築裝璜、美容美髮、保健按摩、機電、計算機、家政服務、汽修、旅遊與酒店管理十大專業,對4000名農民工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現已全部培訓結束,大部分已實現轉移就業。

  (三)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沼氣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對沼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利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的改觀。實施沼氣建設,將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豬---沼---菜”、“豬---沼---魚”、“豬---沼---果”生產示範,對沼渣和沼液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效益。透過經濟效益評價,每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約用煤2.72噸,直接經濟效益每戶每年在475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戶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氣池5600口,絕大部分進行“一池三改”。

  (四)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制定了農民負擔監督工作目標責任書,並與各鄉鎮和7個涉農部門簽訂了《農民負擔工作責任書》。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加大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並切實加強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熱情接待上訪群眾,及時解決上訪問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執行的新的財會制度的建立,規範農村財務制度,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二、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生產連年出現“四個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減少,人均佔有量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積由於退耕還林、退耕還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減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約,使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佈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之基礎設施滯後,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流通不暢,嚴重製約了農業產業化步伐。第三,鑑於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徵和地質條件,造成常規農業先天性不足,出現嚴重擠壓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導致了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的滯後,給常規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各鄉鎮五站合一建“農服中心”,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管理不暢的現象,這使得農業行政部門協調難度加大,服務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再加之鄉鎮工作頭緒多,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抽調到其它部門工作,就使得農技幹部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造成滑坡的現象。第四,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0xx年,我市實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引導性培訓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使部分農民對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學員自身素質低,培訓的效果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培訓與轉移結構不科學,學員培訓多數是就地轉移,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比例較小;各培訓基地協調不夠,為完成各自任務,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農業部門在協調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第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急需解決,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農民的生產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項工作應提高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啟動,除配套工作經費外,應配備必要的檢測檢驗儀器,對進入我市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群眾生活安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深刻領會精神,切實加強領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xx]1號)和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遵發[20xx]4號)檔案指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立足於建立促進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領會檔案精神,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對下級政府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農業經費投入。農村工作需要經常下到基層,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指導全市技術工作,使得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援農業部門工作,給予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上級業務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專案資金,推動赤水農業健康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其它投資為主體的主渠道投資格局。

  (三)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體系建設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計劃實施優質稻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糯玉米生產基地2萬畝,建立優質農產品加工廠一個,全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格局。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赤水的氣候特徵和地理條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後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我市農產品有效流通,推動我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把上市產品質量關,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大力加強沼氣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國債和省沼建設專案,到20xx年共修建沼氣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鄉鎮、各村組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積極推廣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在全市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專案以及“豬--沼--糧”、“豬--沼--魚”、“豬--沼--果”等綜合示範專案。

  (五)實施培訓工程,提高轉移就業

  20xx-20xx年,對全市3000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並對其中120xx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4000人開展陽光工程示範性培訓,並轉移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宣傳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進一步加強和各培訓機構的協調能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建立一批起示範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基地。跟蹤做好農民工資訊服務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為學員的就業提供資訊服務並製造條件,努力提高轉移就業率。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3

  20xx年8月份我榮幸的被組織錄取,光榮的進入了寺莊鎮箭頭村擔任村長助理一職。在短短的幾十天的工作中,我對箭頭這個產業轉型的村子有些許瞭解。在此將我個人觀點發表於下:

  箭頭村是一個有2100多人的中等村落,在前些年的時候是寺莊地區的第四大村,隨著出外求學人口的增加,箭頭村的人口也逐年呈現負增長,由以前的23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100人,村民選舉時箭頭1500個選民,寺莊村1800個選民,而在以前兩個村落的人口差距僅為100多個。箭頭村擁有6個村民小組,在這個資源缺乏靠天吃飯的村子裡,是經歷了由工業到農業的轉型變化,促使了箭頭村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巨大變化。

  工業向農業轉型是箭頭村的一個亮點,也是群眾尋找致富的另一途徑。

  箭頭村從工業向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福樂鐵廠的興衰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變化,從村莊的經濟性質,人員分佈,經濟收入,勞動力聚散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鐵廠自20xx年因各種原因倒閉至今,箭頭村發生了由工業到農業經濟體制的根本變化,從人均收入的減少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從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增加和閒散人口的密集,從農民收入保障的降低和村委由盛及衰的沿革。充分可以看出,工業衰敗帶給人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瞭解,箭頭鐵廠興盛階段,在鐵廠務工的人數達到300—400人。光外村務工人員也有100—200人。村裡的機動四輪跑運輸鐵塊的也有很多。農民收入在6000元/年以上。在當時的經濟狀況和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減少,地下資源日益掏空,地殼下陷尤其給搞運輸為生的村民造成成本上升,成為極大的不便,原先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鐵廠,球攤廠隨之倒閉,村民的就業問題成了最大的困擾。原先在周邊區紅極一時的箭頭村迅速衰敗下來,從生活各個側面便可反映這一變化。

  隨著箭頭鐵廠的倒閉,箭頭這樣缺乏資源的前不臨城。後不臨鎮的分界村,在新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蔬菜溫室大棚種植和養殖業的催生和興起無疑是解決村民收入的又一新的途徑,據瞭解,現在村民勞動力的人員動態有以下幾個方向:

  1、自建蔬菜溫室大棚。

  箭頭村現有20餘戶進行溫室大棚種植,按每家有三個大棚計算,總共有70—80個大棚,並且都是簡易的大棚,冬天溫室較少,農民的生產期限也固定在春天到冬初的這段時間,到冬天就可以安享天倫了。一個大棚的建設費用在6000多元,塑膠薄膜的損耗大。以往的大棚年收入在20xx0元以上,而隨著蔬菜價格的不斷上漲,今年農戶的收入會更加可觀。但是蔬菜大棚是一個投資大,僱傭人員多,風險與利潤並存的專案,有許多農戶還是不能承受,以至於沒有敢於下口吃這塊"肉"。並且如果管理不好的話極有可能虧損!

  並且,蔬菜品種的單一和銷售渠道的限制和規模的小型化,使得這一看似不錯的農業新機制難以搞大搞活。我們都知道,蔬菜大棚的建設和技術都是從山東壽光縣種植能手李師傅那裡學到的,他們的“一縣一品”的銷售渠道和種植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與之相比較的。但是箭頭村蔬菜種植僅僅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境界,如果想更大,更快,更強,更廣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和財力的大力支援。

  2、苗圃的基地建設是今年的主要任務。箭頭村也在大力發展苗圃,現在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建中,從中贏利的農戶也是新型農業的受益著!

  3、石渣廠。周邊的石渣開採還是吸引了大部分的無業人員。

  4、城鄉工地。許多人都靠外出打工(即貼小工)掙錢,這樣的收入儘管不是很差,但是工作強度大,長期在外令人擔憂!

  5、村民獨自經營。新型行業的興起帶動了許多有膽識有魄力的人在外經營,但是隻是少數人!

  今年箭頭村的工業有了新的專案。與泫氏鑄管簽定加工協議,與野川簽定鍊鐵協議等。可能會解決村裡的很多閒置勞動力,這樣的工業再次興盛也充分說明了,農業帶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和工業是息息相關,互相制約,互相進步!

  箭頭村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出現很大缺陷,種植品種單一,以單純的玉米為主,小麥,大豆,高粱,穀子的種植少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收入隨市場行情而定,投入人力精力大,回報小!不但沒有解決農戶的收入和閒暇時間,反而帶動了箭頭附近的一大批村落的農戶,單一種植。這樣是一個惡性迴圈,土地的使用能力會逐年下降,另人擔憂!

  從工業、農業、教育、衛生、副業等幾個方面來看,村子的基本狀況是相對來說平緩的發展,只有經過更深刻的調查和研討,發現新的經濟形式,創造新的經濟體制,發揮優勢,屏棄劣勢,才能促進箭頭村的新發展!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4

  按照組織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進行了為期近三個月的掛職鍛鍊,任書記助理。掛職鍛鍊期間,我按照領導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加強實踐鍛鍊,不辭辛苦,深入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有關村莊,對該街道所在的市情、區情、街情及新農村建設有了較深的瞭解,並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所見所聞、所觸所感,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位於東海之濱,地處當今中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是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市陸域面積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8.09萬。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傑地靈,享有東方大港、商貿都會、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港20xx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列中國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私營企業超過l0萬家,個體工商戶突破26萬戶。已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3件、中國名牌產品61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市內名勝古蹟眾多,名家輩出,籍兩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是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綠化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幾年躋身全國十強。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兩個縣、六個區。鄞洲區與中心城區東、南、西三面緊依,總面積l346平方公里,共轄18個鄉鎮、6個街道,戶籍人口80萬。20xx年,全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0億元和145億元,蟬聯全省縣(市)區第二和第一: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榮列全省之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比重達45%;名牌產品銷售比重達38%:十二年免費教育、農村衛生事業改革、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國率先實施。

  下應街道地處市東南,緊靠市東部、南部兩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街道轄區總面積22.2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10個社群、1個居委會、1個漁業社,人口11萬左右,常住人口2.9萬,外來人口5.7萬。近年來,下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藉助市東部、南部新城開發、大建設的歷史機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下應實際,大力實施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和諧區建立“三大行動綱領”,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xx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億元,同比增7.22%;完成財政收入4.6億元,同比增26%,總量、增幅均列全區第四,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3億元;26個村社財務總收入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6217元,同比增長11.8%。

  在深入調查瞭解的基礎上,對照我鎮新農村建設的情況,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鄞州區下應街道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

  下應經濟的基點是工業。汽車配件、五金機械、針織服裝、電子電訊器件、印刷包裝、生物製藥是下應工業經濟的特色。截止20xx年底,全街道現有規模以上企業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街道現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五十強”企業數量位列全區鎮鄉街道、工業園區第三位,“雙五十”企業總數位列全區第四位。下應街道灣底村原是一個窮村,早在1982年11月,該村黨支部書記吳祖楣就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落後面貌,還得繼續變,要大力發展村級工業。從當時村裡一家只有10來個人、生產銼刀的小作坊開始,到1992年企業改制前,小作坊已經成長為年產值6000萬元的大企業了。現在灣底村有7家企業,工業產品80%出口到歐美、日本、菲律賓、英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下應經濟的突破點是現代服務業。街道區劃調整以後,原先成熟的城市區域被劃出,街道一度出現了三產的“短腿”狀況。但隨著精品樓盤的推出、重磅專案的落戶,第三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xx年街道整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5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44億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由原來的13%上升到18%。滕頭村以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生態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房地產公司在穩定現有市場外,進軍搶佔、北侖房地產市場。園林公司已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園林資質一級企業,綠化業務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我鎮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

  (二)始終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下應有耕地面積5000畝,該街道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業。以灣底綠色生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休閒農業旅遊圈已具規模,並不斷贏得市場認可。灣底每年都舉辦桑果節,去年灣底智慧溫室大棚(華東地區單體最大,投資2300多萬元)、服裝博物館、旅遊大樓相繼投入使用,使灣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雙豐收,去年灣底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近兩年的旅遊收入均在1500萬元左右。滕頭村經過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農業觀光示範區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創匯、生態、觀光農業”於一體的發展格局,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的人數已降至勞動力總數的8%,20xx年實現產值2210萬元,創歷史新高。旅遊區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20xx年旅遊門票收入2360萬元,綜合經濟收入達1.07億元。我鎮也要積極響應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號召,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突破。

  (三)始終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在新農村建設上,該街道轉變觀念,創新思維,逐步做到從重點培育向全面推進演進,從重點工程帶動向群眾自發行動演進,從傳統農村向城市社群演進,從集中整治向長效管理演進,從結果公開向操作規範演進,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灣底村原有8個自然村,村莊與村莊之間交通很不方便,並且村內住房破舊簡陋,環境很差,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該村委託全國一流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做新農村建設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先後投入1.5億元資金,拆掉了七個自然村,建造了二種型式的新村近10萬平方新房,別墅100套,五層高樓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齊舒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村住宅小區。近年來,滕頭村先後投入8100多萬元,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興建農家樂園、將軍林、音樂噴泉廣場、石刻窗花館等生態景點20多處,全村呈現出綠樹成蔭、碧水環流、花果相間、百鳥和鳴的江南田園美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1年還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村莊生態環境建設走上了國際化、制度化、規範化道路。作為我鎮來說,要結合實際,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投入,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四)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該街道慈善扶貧基金達到1075萬元,企業冠名基金達3800萬元,創新設立行政村冠名基金達520萬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區第一。社會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87933人(次)。就業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開展農民就業上崗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率為90%。在各項社會事業上不斷加大投入,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我鎮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始終把基層黨組識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保障。

  灣底村之所以各項工作年年有進步,事業年年有發展,面貌年年有改觀,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關鍵的一條就是有一支求真務實、堅強有力、團結奉獻,能處處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領導核心---村黨總支。黨總支提出約法三章,“先公後私、勤學實幹、遵紀守法”,黨總支始終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的利益之上;每個黨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於學習、艱苦實幹,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勇於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作鬥爭,在村民中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全體村民的凝聚力。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是廣大農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我鎮要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抓班子建設、樹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風、強班子能力”為重點,從鞏固提高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5

  20xx年10月8-12日,透過走訪座談,對城關鎮馬橋和劉竹園村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和本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以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紮實開展招商引資,富有成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進一步推動鎮域經濟崛起,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總體目標,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馬橋村位於利辛縣城西約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馬店鎮接壤,地理條件優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轄23個自然莊,耕地 面積4800多畝,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黨員64人。劉竹園村位於利辛縣城西,和馬橋村相鄰,全村現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2748多畝,轄9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黨員35人。20xx年兩個村人均收入 3000元左右。群眾生活相對寬裕。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態勢

  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視,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一是鎮、村兩級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規劃,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把 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起抓。二是深入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透過調查瞭解,各個村都組織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以及群眾大會,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意義進行了宣講。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三是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兩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學習,為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做準備。村兩委首先重點是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等方面的困難,搞好村莊汙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

  (三)基層幹部群眾思想動態

  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十分擁護,熱情高漲。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及當前村裡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政府解決時,有80%以上的農民提到新農村的規劃和村莊道路的建設,認為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很樂意參加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活動;95%以上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表示滿意。但也有少數基層幹部群眾,對建設新農村存在一些思想誤區:一是認識簡單片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目標要求,狹義理解,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大搞硬體建設,集中蓋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認為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肯定會撥錢下來,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撥錢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錢建,農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會事業發展等上面給政策,從而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村幹部反映,農民目前最為關心、詢問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麼時候撥錢下來,撥多少錢。80%的農戶認為:將來村裡統一蓋新房,現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後悔的,想蓋不敢蓋、等著村裡統一蓋,盼著上面拿錢蓋的思想比較突出。三是畏難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基層幹部有四怕:怕群眾的思想難統一,難以合心合力;怕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級債務;怕公益事業難組織,直接受益的群眾熱情高,間接受益的群眾不熱心,不願出錢出力;怕農民收入難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缺門路和專案。極少數農戶有四怕思想:怕惠農政策變,農資價格漲,農產品價格跌,會抵銷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怕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怕幹部瞎指揮,搞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四是急躁情緒。認為建設新農村只在喊口號,還沒有大行動,應該在三五年就見效,最好有個實現的目標、計劃。五是消極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只不過換個新提法、新口號而已,換湯不換藥,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沒什麼新思路、新舉措。

  二、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我們在發展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鎮村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加之近年來鎮村加大了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等專案的投入和建設,使得鎮村兩級債務沉重,發展經濟包袱沉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二)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型農業發展滯後,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託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更不注重拳頭產品和品牌建設,盲目發展、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和建議

  農業是基礎,農民是關鍵,農村是重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必須進一步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利用村廣播、會議、標語等手段,深入宣傳好信農村建設的意義、任務、標準、要求、政策,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和問題,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鎮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必須進一步抓牢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區域性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謀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發展培育以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體系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種植、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要走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優、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糧食、棉花、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打造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建立產業叢集村鎮。

  (三)必須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透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採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採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馬橋村和劉竹園村共有種養大戶20餘戶,在各方引導扶持下,效益顯著,使一部分村民為此走上富裕路。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幹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四)必須堅持以點示範,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藉助中央和省、市、縣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示範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點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程序的加快。當前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科學統籌資金,加快農村道路、學校、醫院、給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五)必須進一步加大轉移農民力度,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2萬元。種田餬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後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透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務輸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輸轉,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的企業為依託,提供農民工勞務資訊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幹,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鼓勵千家萬戶創業,發展農村小型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闢新途徑。

  (六)必須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資訊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七)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農民新保障。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水工程,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鎮村規範化衛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進一步加強的領導,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繼續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投入。縣直各部門都要自覺加強與鎮村組織的聯絡,主動做好服務。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各級黨員幹部,必須義不容辭的關心支援新農村建設,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穩定是第一責任、落實是第一真功的意識;必須把狠抓工作落實和執行作為關鍵環節,做到思想上繃緊、時間上抓緊、落實上趕緊,在實幹中求創新、在落實中出實績;必須大力克服形式主義,減少文山會海、迎來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發展上來,致力於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必須加強執行力建設,樹立大局觀念、協作理念、配合意識,堅持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決定了的事要堅決實施,部署了的事要強力推進,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6

  最近,我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學習,幾天的參觀學習過程中,我親身感受華西村如火如荼的發展氛圍,親耳聆聽了華西村率先發展的先進經驗,親眼目睹華西村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觸動很大。華西的巨大發展變化不僅讓我驚歎,也讓我深思。更多的是華西村的發展經驗,讓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幾點啟示

  1、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經濟的發展,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鉅變,恐怕很難。正是由於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後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群眾共同致富的好帶頭人。

  2、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華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資源,從發展小五金起步,逐步發展壯大。農村與農村的情況不同,經濟基礎也不一樣,資源優勢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符合本村的發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3、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必須要堅持制度創新。華西村從實際出發,制定了一整套具有華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製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的發展建設大華西的新舉措,建立了“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的管理體制,對員工實行“首位高工資、末位淘汰制、違章辭退制”,在分配機制上,堅持“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這些創新理念和舉措,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來這裡創業,使華西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華西經濟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4、要建設新農村必須首先發展農村經濟。華西村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把華西建成了年產值超過400億元,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華西發展了,華西人富裕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農村要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做起。華西的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二、今後工作的思考

  借鑑外地成功經驗,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強隊伍。華西村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最關鍵的就是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的領路人。我們要借鑑華西村的經驗,一是要在村級班子建設上,著力打造村級領導核心。二是要在黨員隊伍建設上,注重發揮黨員模範作用。在農村黨員中深化和拓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在武廣客運專線等重點工程專案上發揮把好無職黨員帶頭作用。三是在後備幹部培養上,大力培養村級後備力量,保障班子隊伍持續發展。透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實現“制度管人、有章理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2、理順思路,強化管理。要透過強化制度管理,進一步推進基層的民主建設,一方面落實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四民主二公開”制度。另一方面抓好黨內民主,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加強黨員幹部與群眾的交流,暢通聯絡渠道,讓群眾監督黨員,評價黨員,要廣泛收集當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以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各村的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本區的發展目標規劃,力求使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達到群眾滿意。

  3、抓住關鍵,促進發展。目前,我區農村位於城郊結合部,正處於農村城市化建設的大好時機,近3-5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立足於當前,規劃好長遠。首先,做好群眾教育培訓工作。透過組織講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措施,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群眾確立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形成人人謀發展,人人思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託處於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二、三產業,壯大區域經濟。圍繞區委提出的建設中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強區的戰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一是進一步加快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二是要加強依法治村,進一步提高新農村科學管理水平,以明確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為核心,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村務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式規範、便民高效、權責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體制機制。三是深入開展資訊化建設,提高村級領導層的執行能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創新能力,透過資訊系統和資訊資源的利用,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方面,華西的經濟發展帶給我們很多好的經驗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長效機制問題。不可否認,老書記對華西村的巨大貢獻,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村逐步發展壯大,規模在日益龐大,華西村合併了周圍的10多個村,村黨委現有31個支部,38名副書記,14個常委,10多名候補委員,村集體下設了50多家企業,人員結構和組織層次也在日益增多。老書記在華西村擔任了48年的書記,個人影響力、控制力應該來說是深入人心、舉足輕重,但是,個人的影響力和威信力在一個地方被過分的強調,當個人的控制力遠大於一個群體的控制力之後,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常或不正常、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一旦老書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存在後,華西村是否仍然能夠平穩、健康的發展,以前所隱藏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個人、集體和私營經濟利益分配問題,華西中心村和大華西村之間的矛盾問題是否會有所爆發,老書記培養起來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是否有能力駕馭這些複雜局面。個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建立一種更加長效的.、科學的、合理的管理體制來保障村級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制度的、體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不是依靠個人的決策能力。

  2、激勵機制問題。目前,華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老書記的子女或親屬,我們不過多的評價老書記的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對我區是否有借鑑意義,但是,如何來保障村支兩委成員的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既保障村民集體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兩委成員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是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不至於因為村級換屆工作讓一些村上幹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東流,挫傷了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3、環境問題。華西村的經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華西村環境惡化趨勢,我們也不容忽視,作為農村,山清水秀的田園景色正在發生變化,華西村正在承受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型的毛紡廠、鋼板廠等工業企業的相繼建立,企業規劃的不合理,使得當地環境有惡化的趨勢,空氣混濁、水源變差,這對我區正在建設的新農村應該也是一個警示,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應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更多的應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注重人居質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農村經濟。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7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決策部門制定更加具體詳細的政策建議,由我委農村經濟發展司與產業發展研究所共同組成聯合調研組,於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調研。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況

  xx市位於xx省南部,現轄18個縣(市、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83個鄉鎮。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677.56萬人,佔總人口的80%;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0.23萬畝。3475個行政村,49139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市gdp達到398億元,人均4710元,工業增加值97.7億元,農業增加值11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8.35億元,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4億元,增長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後,我國農業面臨著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後,鄉鎮機構面臨著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著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為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xx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透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於20xx年9月提出並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建立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為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為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汙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建立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群眾、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為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一是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所有村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建立了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並制定了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二是全面開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實際情況,按照“環境整潔、道路暢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會和村民代表會制定“三清”的標準,發動群眾開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農村衛生環境的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自治,建立村莊環境管理長效機制。

  2、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一是完成了產業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市場需求和農民意願,按照每個縣抓2-3個主導產業、每個鄉鎮抓好l-2個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的規劃工作。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注重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另一方面,切實加強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抓好產業化示XX縣、示範鄉建設,形成基地帶農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農業支援保護體系。透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農產品市場和資訊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體系,有力地支撐農業的發展。四是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組織實施贛南的臍橙、會昌的米粉、大餘的金邊瑞香、興國的灰鵝、石城的白蓮五個xx省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把全市主要農產品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把果業、生豬建成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叢集。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託,培育新農民。一是以市場為依託,以先進和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三產服務培訓為主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l至2門實用農業技術或務工職業技能。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整合現有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社會辦學力量和企業培訓基地等有效資源,構建農民培訓體系。現已建立縣、鄉、村各類培訓基地3929個,其中縣級273個,鄉級965個,村級2690個。建立農民知識化工程師資庫,提高師資水平,組織專家遵循“規範、實用、通俗、易懂”的原則編寫或選用培訓教材。三是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實效。各地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

  場需求,廣泛開展訂單培訓、協議培訓;根據作物的生長週期和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對村兩委幹部、村級後備幹部、農業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進行以發展本地主導產業、經營管理等所需專業技能知識為主的大專學歷教育。四是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一是按照“先執行、多扶持、後規範”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要求每個縣的主導產業都要建立相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二是大力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全方面覆蓋產業體系。三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在資金上、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支援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牽辦合作經濟組織。

  5、以建立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一是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二是以開展創評文明信使用者、留守孩關心工程等活動為載體,建立精神文明。組織農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勢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將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緊密的以一個或幾個聚集的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落,建立村組理事會,促進民主管理。逐步把鄉村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進行文明村鎮建立,重點建設一批標準高、示範帶動能力強的村鎮。五是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每村有一個宣傳文化陣地等。

  6、抓好基層領導班子。緊緊圍繞“親民、愛民、富民”活動,把以“三清三改”、村鎮規劃建設、文明村鎮建立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作為衡量、檢驗好班子、好乾部的重要標準。透過從全國各大高校選拔大學本科生到鄉鎮基層工作,夯實鄉鎮基層領導班子。全面實施鄉鎮領導幹部農業專業技能過關制度,開展農村基層幹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他們帶領群眾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能力3實施鄉村幹部“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鄉鎮、村幹部的新農村建設知識培訓工作。

  市場調研報告 ·安全生產調研報告 ·社會調研報告 ·會計調研報告 ·產品調研報告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共完成了6674個村莊的改水,受益人口達74.0246萬人;改廁67273座,受益人口達70.3836萬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寬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廣“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後,農民跟城裡人一樣在家裡上廁,而且無臭無味。農民說,用上這種廁所真好,又幹淨衛生,又能保證種田的肥料供應。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新農村建設剛開始的時候,政府幹部下來層層做工作,農民認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當農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給自己帶來實惠的時候,觀念逐漸開始改變。農民由“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建設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

  三是幹群關係得到改善。以前鄉鎮幹部下農村時,是“要錢要命”,而現在是“送錢送物”。xx市農工部部長曾新方說:“現在去農村,農民會拉著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節約了耕地。近一年來,全市共拆除破舊豬牛欄、廁所57648間,面積75萬平方米。清理農民無序建房2925宗,共計345336.1平方米;其中佔用耕地510宗,計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復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20xx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2034元和383元,屬於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又屬低山丘陵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xx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人均耕地面積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卻率先發起新農村建設行動,形成了欠發達地區低成本推進型的贛南模式,其具體做法在廣大中西部低山丘嶺地區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便於在全國同類地區推廣。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

  xxxx新農村建設,是xx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後發起的。其中,主要發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書記,是來自廣東省的外調幹部,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為《農民主體論》。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來進行的。這表明,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與地方黨政主要決策者的開放意識、工作經歷、知識層次具有密切聯絡。不論發起還是推廣新農村建設

  行動,在現行體制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班子尤其是首要領導的素質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成敗。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深入開展調查,全面掌握當地實情,制定切實可行、符合群眾意願的實施方案。透過強化宣傳發動工作,公開扶持標準,創新補助辦法,實行“以物代扶”、“以獎代補”。調研資料表明,公共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6:4,家庭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3:7。新村鎮建設示範點由定點制改為群眾申報制。村民自願申報,願意搞新農村建設的群眾申報率達到80%以上的就定點,實行動態管理,擇優選擇定點,越積極、越先申請實施的農戶就先實施,並給予較優惠的獎勵政策,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注意維護和實現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發言權。在規劃編制過程當中,吸引村民代表討論,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認定,透過村民自己制定村規民約保證規劃的切實執行。透過群眾推薦、選舉老黨員、老幹部、老勞模、老軍人、老教師等有威望的人產生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群眾協商化解矛盾,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真正讓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係,既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規範操作

  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把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形成制度和規範,建立長效機制,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必須有長效機制作保證。

  (六)整體推進,突出重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廣大農村點多面廣,一方面要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要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贛南市把發展新產業和“三清”工作全面啟動,改水、改廁、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範,以點帶面

  xx市各地在鐵路、國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線率先展開新農村建設工作,特別是在323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沿線,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範作用的新農村示範點,發揮典型示範作用。透過典型示範,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八)整合資源,最佳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門力量。xx市31個相關職能部門作為新農村建設成員單位,承擔了各自的工作職責,健全了考核措施,併發揮部門的優勢,圍繞整個新農村建設工作大局,制定了詳細的支援參與工作方案,部門整合有力地牽引了農村各塊工作的整合。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按時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並負責在今明兩年內對全市的縣鄉規劃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崗位培訓;國土部門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把好土地審批關等。二是整合各類資金和專案。依據各級政府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將各方資金統籌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提高了各部門資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援新農村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學校、個體工商戶與村莊結對,建設新農村的“1+1”模式。

  三、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範圍廣、物件複雜、難度大

  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萬萬農戶,投資範圍廣,投資金額大。我國農村各地經濟條件、地域特徵千差萬別,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需求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大都剛起步,經驗不足,區域性的成功經驗是否適合在全國推廣尚待驗證。

  (二)新農村建設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現實工作中,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隨領導人的更換而發生重大調整。xx雖然將新農村的發展規劃透過地方人大表決方式加以穩定,但因沒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權,同樣面臨法制化制度保障問題。由於各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如果因領導人的輪換而使新農村建設行動出現多次反覆,勢必嚴重挫傷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削弱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威。新農村建設行動如何透過法

  制化途徑,獲得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後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全市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累計投入的資金近5億元,其中財政安排6300萬元,捆綁專項資金1.2億元,吸引社會資金3.1億元,資金投入中的政府只佔30-40%,農民佔到60-70%,而目前xx的新農村建設尚未全面鋪開,只是在點的層次上進行,覆蓋村莊的數量比較少。根據對xx18個村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目前xxxx農村要完成“六通”、“五改”、“兩建”十三類待建的基礎設施專案,包括政府和農戶在內的各村人均總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補助48%。從目前政府給示範村的投入看,資金缺口依然較大。例如,XX縣1年來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財政資金300多萬元;XX縣4000多個村落,有能力搞示範的目前只有200多個,約佔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資金缺口大,XX縣的交通經費只夠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設任務,政府補貼資金難以保證到位。

  (四)資源整合困難

  現有的許多涉農專案資金,由於來自不同的部門,在使用上難以整合起來,難以根據各地發展的輕重緩急安排使用,以發揮更大的整體效應。XX縣副縣長歐陽巧文說:現有的支農資金比較分散,整合的時候不僅涉及到利益調整,還涉及到資金用途的改變,不符合資金的使用政策,可能會有一定的管理風險。

  (五)農村土地管理法規不完備

  土地法中雖然有“一戶一宅”規定,卻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這使得在村莊整治改造當中,一戶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據不夠完善,在清理一戶多宅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難以處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時候,農民會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房子不能拆等種種藉口拒拆。由於沒有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強行拆除會引發幹群矛盾;如果不拆,又會影響整個規劃的順利實施。

  (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易突破省政府規定的上限

  xx市透過“以物代扶”、“以獎代補”的方式激勵農民投身於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例如修路,農民只有在鋪好路基的時候,政府才會去修建路面。xx省規定的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每人每年不得超過15元,農民為鋪好路基所花的費用往往超過此限額標準。農民自願的行為與省內現行政策規定相沖突,以致許多時候農民自願籌資籌勞被視為加重農民負擔。以XX縣長逕村為例,該村通硬化路待建費用需77萬元,政府資助42%,農戶分攤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負擔為106元,遠遠超過省裡規定的標準。

  四、政策建議

  (一)選擇不同地區先行示範,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根據近郊、平原和山區等經濟特徵,在東、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區先行試點。可優先考慮新農村建設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地方作為試點,如在xxxx市。在總結各地經驗,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再向全國其它地區推廣。

  (二)以法制化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未來5年國家重點投資的領域。制定並出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明確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國家將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大力支援新農村建設。最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立法工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財政預算投入,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制定財政預算時要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預算投入應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階段性投資的需要,並明確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近兩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的比例為9:11,配套資金比例可參照此執行。

  (四)整合各項支農資金

  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所有支農資金由該機構統籌使用。各地在村莊規劃的指導下,根據專案向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申請資金,各省、市、縣設立分部,負責專案的審批、資金的拔放和監督。若部門資金由於利益整合困難,可考慮部門資金下到基層的彈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在現行體制下,對不太符合部門規定但合理的地方資金整合行為,給予靈活寬容對待。或者由涉農資金相關部門聯合統籌資金的使用,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相關法規

  針對《土地法》中“一戶一宅”的規定製定實施細則,對“一戶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徵收較高金額的宅基地佔用費;或者修訂法規,允許集體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徑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並出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為農村各類合作組織的發展掃除法律的障礙。同時給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所辦實體減免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扶持其發展壯大。

  (六)進一步完善並儘快實施農民籌資籌勞管理新辦法

  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村道路等公共設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長

  的特徵。我國的財政實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負擔農村公共設施的提供,需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來參與新農村建設。xx年7月農業部發布了《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試行)》的徵求意見稿,賦予省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承受能力、農村事業發展需要,制定籌資限額的權力。根據今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一方面省級政府要適當提高籌資限額標準,為村民自願籌資留出更大的靈活空間。限額雖然高,只要農民真正享有民主權利,政府不強行攤派,並嚴格按“一事一議”表決,農民會自我約束資金籌措負擔;另一方面要根據基礎設施一次性投入大、長期維護費用低的特點,改年度限額為 3年或 5年總限額,允許農民跨年度使用籌資限額。建議農業部儘快完善“籌資籌勞管理辦法”並頒佈實施,為各地根據本地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提供新的依據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8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縣、市、區既是組織者,更是推動者和實踐者。營山縣作為川東北欠發達丘陵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準確定位為先導,以富民興村為根本,以增加投入為核心,以民主管理為保障,在紮紮實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欠發達丘區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量力而行制定科學規劃

  以準確定位為先導,制定一個科學規劃。建設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性工程,科學規劃是前提。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前瞻性、可行性和實用性,科學制定了營山縣未來5——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在指導思想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不貪大求洋、搞形式主義。在產業規劃上,以增收富民為核心,大力建設菌果禽產業示範帶、生態佛教旅遊示範帶、標準化農業示範帶、特色農業示範帶和科技農業示範帶“五大農業示範帶”,著力培育佛教旅遊產業區、畜禽產業區、優質蔬菜產業區、優質水果產業區和優質水產產業區“五大產業示範區”,重抓“百村示範工程”啟動實施,建設東昇鎖水村、黃渡晨鐘村等16個新農村示範村,努力形成“沿線布帶、帶內分割槽、區內建點”的新農村建設新格局。在基礎建設上,按照集約用地、節約資源的原則,突破行政區域限制,整合城鄉生產要素。村容村貌側重於完善、提高改善人居環境,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重點解決農民群眾行路難、就醫難、人畜飲水難等實際問題,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突出特色培育縣域經濟

  以富民興村為根本,培育一批長效支撐產業。建設新農村,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培育特色產業。我們結合縣域經濟實際,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做強龍頭興產業。堅持走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三化”互動之路,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帶動城鎮化。重點扶持了潤豐公司、新宏望公司、綠辰生態農業公司等21戶省、市、縣級龍頭企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農戶,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壯大基地興產業。立足優勢資源,大力培育優質畜牧、糧油、水產、中藥材和食用菌五大特色產業,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全縣生豬出欄113萬頭,建設了優質糧油基地35萬畝,特種水產品達到1.56萬噸,建成了西南最大的青蛙養殖場;申報和認證了“營山黑山羊”、“營山冰糖柚”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三是創新機制興產業。進一步完善了產業培育新機制,積極實踐“政府引導,專案整合,業主開發,滾動發展”經營理念,創新“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等模式,158個農村專合組織帶動15萬多戶農戶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主戰場。

  多元投入解決資金瓶頸

  以增加投入為核心,完善一套扶持政策。資金不足是欠發達地區建設新農村的主要“瓶頸”之一。我們積極探索並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業主投入為重點,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一是政府補助引導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捆綁專案大力支援示範新村建設。二是帶動群眾自主投。建設新農村,群眾參與很關鍵。在政府啟動資金的引導下,帶動了全縣16個示範新村農民自願投入2800多萬元,佔總投資的87.3%,成為示範新村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整合資源多元投。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注重實效”的原則,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交通、衛生等10多個部門支農惠農專案,充分發揮其業務職能優勢積極向上爭資引項,集中投入示範新村建設。

  民主管理建設和諧鄉村

  以民主管理為保障,建立一個和諧環境。一是建立農民減負機制。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開展了撤村並村、連村連社工作,落實了鄉務、村務公開制、違反農民負擔政策責任追究等制度,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基地。二是加強村級班子和隊伍建設。積極開展農村黨建綜合試點,大力開展“機關黨支部聯絡農村黨支部,機關黨員聯絡農民黨員,促進黨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促進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雙聯雙促”幫村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村級組織執行能力。三是深入開展文明建立活動。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基本要求之一。堅持破立結合、透過制定村規民約、文明公約和建立各種理事會,引導農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四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以財政投入建設“低水平、廣覆蓋、有彈性、社會化”的社保體系,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探索失地農民安置、保險和就業途徑,建立以農村五保、特困戶救助制度為基礎,臨時社會救助為補充,專項救助配套,各項優惠政策相銜接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9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街道為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原轄30個自然村,xx年全區部分行政村規模調整後改為27個社群,總面積47.97平方公里,總人口 0.5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均耕地0.2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xx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和穩定兩大主題,全面加快推進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程序,積極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實現了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新跨躍

  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近年來,xx街道堅定不移地實施“興工強街、借力發展”戰略,致力做大經濟總量,切實增強發展後勁。xx年,全街道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3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 .25億元,被評為全國千強鄉鎮,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新跨躍。一是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透過實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幹、帶動一批,放寬政策、擴張一批,科技創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動了全街道的經濟發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類民營企業400多家,個體工商戶4000多戶,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4,經濟技改投入年均增長xx年來累計轉移富餘勞動力3萬多人;突出第三產業發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 00元。三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讓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實行“多予、不取”,徹底免除了農民的“三提五統”,大部分村免費為群眾供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為老年人按月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朱張橋西南、河北等村還在農業生產中免費實行“統一耕地、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澆水、統一收割”服務,使農民能夠騰出更好的時間發展經濟;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97, 5個村居利用集體積累為群眾墊付參保基金。

  (二)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開創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近年來,著眼於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xx形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深入開展文明建立活動,全力打造“文明xx”。積極組織各種文明先進評選活動,經常開展以“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和公民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廣大農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標準的農民文化大院,組建起農民秧歌隊,農閒季節、重要節日組織演出,極大地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湖南崖村的秧歌隊每年都被選拔參加市裡的會演,連續5年獲得“金龍獎”。二是深入開展平安建立活動,全力打造“平安xx”。深入開展了基層“創安”活動,強化科技防範,建好社群科技防範網路,加強群防群治網路建設,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安工作,促進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結合,構築起全方位的立體防控體系。韋姜屯村投資xx年如一日,堅持村民夜間義務站崗制度,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穩定;認真落實信訪工作“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健全領導常年接待、下訪接待和信訪包案制度,全面落實農村財務管理、各業承包公開招標、宅基地規劃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努力把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年以來,街道辦事處投資5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徹底改造,投資xx年來先後有朱張橋

  西南、朱陳西南、於泉莊、湖南崖、韋姜屯、閆泉莊等近二十個村實施了舊村改造,開發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區 3處,吸納城區人員3萬人,改善和解決了城區2萬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積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率達 00,自來水入戶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去年春節前,街道拿出50多萬元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組織各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圍繞“規範運作、管理民主”,構建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近年來,街道緊緊圍繞發展農村民主,以基層黨建為重點,牢牢把握配強班子、完善制度、規範運作三個關鍵環節,堅持規範與創新並舉,營造了農村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強班子,夯實基礎。xx年底成功對黨支部、居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運轉過程中又對個別素質差、能力弱的幹部特別是支部書記進行了調整。針對各村不同情況,重點採取“選”、“派”兩種方式選拔任用支部書記。去年以來採取“選”的方式對6個社群的班子進行了調整,調整支部書記6人。對朱張橋東南、連泉莊採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進黨員幹部管理科學化。建立農村幹部管理制約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制定了農村幹部經濟待遇德、能、勤、績、廉“五掛鉤”制度,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出臺了《關於嚴肅勞動紀律強化幹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意見》,對農村幹部應遵守各項紀律進行細化,制定了“十四不準”,促進了幹部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實行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制,制定了《關於嚴格落實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和踐諾獎懲制的意見》,與當選的村幹部和班子簽定了任期目標和年度目標責任書,面向黨員群眾公開承諾,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三是規範管理,推進居務運作正規化。出臺了《村級規範化管理實施細則》,建立了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支部向黨員、居委會向黨支部、居委會向居民代表定期報告工作制度,進一步深化了居務公開民主管理,重要事項實行全面公開,廣泛聽取群眾對集體事務的反映、意見與建議,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綜上所述,該街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失地農民眾多。作為全區工業基地,失地農民逐年積累,數量眾多,全街道失地農民人口達到人,佔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為0.2畝,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壓力。一是失地失業,生活難。多數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養活自己及家人的經濟來源,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二是補償標準低,再發展難。由於當時土地佔用補償制度不健全,因為政府行為等多種因素,多數土地補償標準低,甚至無償佔用,為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困難,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三是居民成為社會“邊緣人”,獲得社會保障權難。農民失地即為非農民,失去了土地的社會保障權,但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難以獲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養老、醫療及各種福利等社會保障權,全街道養老保險參保率僅達到4,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三)集體收入不平衡。由於各種原因,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條件好的村莊與差的村莊差距太大,個別村居基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因歷史原因集體經濟負債重,經濟收入渠道少,但用於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費用巨大,正常的辦公費用基本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如此次調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於基礎教育、村莊建設、發放居民麵粉糧油、交納居民電費水費等開支大約為 20餘萬元,村集體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於支,難以維持正常運轉。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衛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衛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為依然存在。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透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發動。透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基層幹部、社群群眾全面理解20字方針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含義,切實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國家z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覺悟,增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鉅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幾個新農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經驗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必須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加強培訓教育,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二)制定規劃標準。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鄉聯動、統籌發展,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本區域生產生活發展、土地狀況、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程序等,確定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標準。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重點、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礎上,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並結合實際,分步實施,經濟條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經濟相對落後的村居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

  (三)突出建設重點。針對街道實際,重點抓好以下七個“突破口”,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以強化為民服務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為民服務大廳的作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尊重群眾意願,維護群眾利益,增進群眾福祉,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經濟發展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扶持,千方百計地發展村(居)集體經濟,拓寬村(居)集體收入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為提高廣大居民群眾的福利待遇奠定堅實的基礎;想方設法地最佳化環境增加群眾就業、經商的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切實提高群眾的收入,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三是以“五改”為突破口。全面實行改水、改廁、改路、改灶和改圈,徹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頭堆和糞堆,對社群大街小巷、居民庭院進行淨化、綠化、美化,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居民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四是以提升群眾素質為突破口。加大對群眾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五是以加強民主管理為突破口。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舊村改造,大力實施小區開發,全面搞好水、電、暖的配套設施,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大型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讓群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會保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辦法,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最新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奮鬥的歷史過程,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下面,我就涼州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看法

  一、基本情況

  涼州區總面積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6萬畝。總人口101.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26萬人。轄19鎮19鄉,448個行政村,3765個村民小組。XX年,全區生產總值達108.55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24.6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63.1萬噸,肉類總產量7.39萬噸;大口徑財政收入達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20元

  二、涼州區新農村建設情況

  (一)科學制定規劃,新農村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按照“二十字”方針和省委《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委託省社科院編制了《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細則》,下發了《關於做好XX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安排意見》和《關於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工作的意見》等檔案,加強指導,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發展畜牧蔬菜產業,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堅持農業內部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以瓜菜經濟作物為主,養殖業以草食畜為主的“三為主”調整方向,農業結構更趨合理。目前,糧、經、飼比例達到76.7:20.2:3.1。全區蔬菜正茬種植面積21.38萬畝,同比增長6.47%,制種面積25萬畝。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各類規模養殖戶達5.82萬戶,形成了34.2萬頭牛、62.2萬隻羊、56.5萬口豬、690萬隻雞的畜禽產品養殖生產基地。同時,食用菌、花卉、中藥材、飼草等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種植規模穩步擴大

  (三)重點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立足資源優勢,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現建成42.38萬畝加工型小麥種植基地,20.3萬畝加工玉米種植基地,3萬畝釀造葡萄基地,6萬畝專用馬鈴薯基地,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環節,龍頭企業和企業叢集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過100多萬噸的麵粉加工業、50萬噸的玉米澱粉加工業、25萬噸的啤酒麥芽加工業,年產1萬噸燻醋、2500噸醬油的調味品加工業,1萬噸白酒、9萬噸啤酒、2萬噸葡萄酒的酒類釀造業,年外銷蔬菜70萬噸的蔬菜業,年制種能力達5.5萬噸的制種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等產業體系。全區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85戶;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8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22戶,其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達到7戶

  (四)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標準化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73萬畝,無公害生產面積達到83萬畝,“天梯山”牌人參果、“發放”牌辣椒等15個農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誌使用許可證,紅太陽面粉廠等22戶企業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益民公司等5家企業取得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證書,“天梯山”牌人參果順利透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加快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高壩、張義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透過綠色認證,我區已被列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範區

  (五)服務產業化經營,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髮展,調查報告《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圍繞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產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擴大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面。目前,全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10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82個,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產業化龍頭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六)加大專案建設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十五”期間全區共完成渠道建設1068公里,推廣常規節水面積65萬畝,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沙)育林(草)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2萬畝,建設鄉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區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萬畝,其中生態林1萬畝,核桃、紅棗等小雜果0.1萬畝,釀酒葡萄基地建設0.9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補植補造面積5.5萬畝;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50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531萬株。結合生態工程建設、義務植樹等重點工作,全區完成通道綠化100公里

  (七)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勞務輸轉步伐加快。現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係,有效促進了勞務輸轉。截止目前,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19.05萬人(次),佔計劃任務22萬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長3.9%,其中有組織輸轉6.15萬人(次),佔計劃任務的73.5%,同比增長12%。創勞務收入3.3億元。已組織搬遷安置移民351戶、1368人,佔計劃任務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農宅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小城鎮建設上,採取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抓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個建制鎮完成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修和評審。出臺了《涼州區村莊規劃編制綱要》,完成清源王莊村、長城岸門村等2個省級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規劃。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鎮整體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區1個省級、6個市級、43個區級,共5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已全面啟動。止目前,已落實標準化住宅示範點52個,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設1240戶,正在動工2634戶,備料5931戶,全區累計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戶

  (九)創新工作思路,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截止XX年底,張義山區建成人參果日光溫室2195座,年產量達到2300萬公斤,產值6500萬元,日光溫室收入佔全鎮人均純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藥材、亞麻、制種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XX0畝、2500畝、2500畝、1020畝。規模養殖戶已累計發展到1220多戶。近年來共實施各類專案近50個,爭取國家專案扶持資金1404.4萬元,協調銀行貸款300多萬元,啟動民間資金29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淨增734.7元

  (十)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把農民教育培訓同勞務輸轉結合起來,同優勢產業培育結合起來,同推廣實用技術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訓資源,推進農民培訓的經常化、規範化、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訓人員2.5萬人(次),科技入戶達95%以上。區上建立20個重點農業科技園區,各鄉鎮建立農業科技示範點片185個

  (十一)堅持統籌協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大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全方位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農民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逐步得以解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進一步豐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三、涼州區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一是乾旱缺水是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節水型社會建設程序需進一步加快。資源性缺水嚴重;地下水採補失衡,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礦化度日益升高。節水型社會建設需要全民參與,宣傳、教育和培訓仍需加強,全社會水資源憂患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戶協會執行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範,水價在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槓桿作用需加快發揮。

  二是農業人口多,農村攤子大,農村道路交通、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嚴重不足,缺乏長期投入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欠賬太多,老的投入沒有完成,新的建設又需要大量資金,同時,由於缺乏長效投入機制,資金難以得到保障,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不能達產達標,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一些市場前景好、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化專案由於融資困難,遲遲不能建成投產,特別在蔬菜、奶產品加工領域缺乏龍頭企業。

  四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層次還不高,經濟發展中“三高一低”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產業的支撐和輻射帶動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五是鄉村債務重、化解難,且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鄉村債務,直接影響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新農村,集體經濟是基礎,就涼州區而言,全區448個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

  六是農民增收乏力。種養業增收難,產業化帶動難,農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外出務工農民綜合素質低,技術型、技能型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

  七是水利設施老化,生態環境脆弱、能源、資訊、通訊跟不上加快發展的需要。

  四、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要按照區委、政府確定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民增收,做強六大產業(蔬菜、畜牧、制種、釀造葡萄、加工型馬鈴薯、勞務),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溫室、節水、小康住宅、道路、綠化、清潔),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強化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實加快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立足長遠,認真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先行,依據《甘肅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配套產業、村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衛生、社會事業等專業規劃。儘快完成區級試點示範村的規劃。所做的規劃須經群眾充分討論,確定後向群眾公示,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落實責任,確保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將省、市、區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作為鄉鎮行政一把手責任工程來抓,實行一票否決制。包鄉部門一把手要大力支援新農村建設工作,把所包鄉鎮新農村試點村建設情況列入包鄉部門實績考核的範圍,年底進行考核。建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協調各成員單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決具體問題。充實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量,強化對基層的檢查指導,發揮好對部門和鄉鎮的綜合協調、資訊交流、服務指導、督促檢查作用。建立村幹部工作目標責任激勵機制,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成效顯著、示範帶動作用突出的村幹部優先解決養老保險等待遇問題。

  (三)落實政策,加大新農村建設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惠農政策,尤其要落實好直接關係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低保、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補助等政策;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加強協調溝通,盡最大努力爭取上級的各項扶持資金和專案。有關新農村建設專案實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綁使用,對試點示範村優先予以扶持。將農牧、水利、林業、交通、教育、衛生、扶貧、能源、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的支農專案資金集中整合,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現代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透過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要緊密聯絡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水權水價制度改革、關井壓田、日光溫室建設等重點工作和“以水定產業、以水調結構、以水定規模”的要求,組織基層幹部和廣大群眾一道認真研究結構調整問題,引導群眾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農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農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發展。特別把發展日光溫室作為農業大專案來抓,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在重點區域和路段規劃建設一批較大規模集中連片的日光溫室示範園區,並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品,努力發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加快發展以舍飼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著力發展以釀造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積極發展加工型馬鈴薯產業,加快沿山冷涼灌區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建設,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叢集方向發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走出一條以產業開發不斷富裕農民、以農民持續增收來引領新農村建設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加大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力度,加強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支援,加快良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的推廣,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鼓勵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業增長的質量效益。

  (五)政府主導,發揮農民主體的作用。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個高於”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對試點示範村優先給予考慮。“研究透、爭取夠、使用足”中央出臺的各項支農政策,努力爭取更多的上級投資用於試點示範村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制定政策上發揮主導作用,透過發揮政策效應,逐步營造一個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環境,營造一個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制度環境。堅持農民是受益主體、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的統一,在產業發展、村莊規劃、村鎮建設、村鎮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讓農民的事情農民做主,農民的事業農民來辦,激發群眾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六)促進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創造物質基礎。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圍繞水來做文章,盯住水權水價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權水價制度改革推開了、節水意識增強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才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才能為下一步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和草畜產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產業上,加快日光溫室建設進度,重視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使農民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領域增收。緊緊圍繞提質增效目標,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市場化的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化的科技裝備農業,用品牌化的思路經營農業,用產業化的模式發展農業,增強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培育一批品牌產品,提升產品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城鎮化程序。全力抓好重點小城鎮、重點集鎮和重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鄉鎮要制定符合本鄉鎮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劃。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特別是示範鄉鎮,把重點放在區、鄉、村、組道路兩側,集鎮、居民點周圍,以及農戶院落的衛生上,大力實施淨化、綠化、美化工程。透過環境衛生整治帶動農民生活觀念、衛生習慣和村風民風好轉。積極培育和發展支撐城鎮經濟的產業群體,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鎮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把小城鎮建設成規劃佈局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發展後勁。重點規劃好渠、路、林、田、沼、水、電等基礎設施,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繼續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力度,通過幾年努力,實現所有鄉鎮、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標;加大農村資訊化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資訊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通訊等資訊服務,建成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網路工程,透過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切實增強農村發展後勁。

  (九)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步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整合最佳化學校佈局,建設建制鎮中心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醫療救助體系,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認真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不斷健全完善鄉、村文化網路,配套改善文化設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十)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強農村民主管理。進一步深化區鄉財政管理體制和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它各項改革,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嚴格執行“大穩定、小調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規範理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