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精選30篇)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

  《典籍裡的中國》這檔節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曆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核心,體會其中綿續至今的文化精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精選30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

  整個節目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伏生跟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的部分。

  秦焚書以後《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後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歷史大潮中,任何一個個體都顯得微不足道,無比渺小。

  可是伏生卻視《書》如命,憑一己之力用生命護《書》。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

  老戲骨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在回憶這段坎坷時欲哭無淚的陳述,將伏生以命護《書》之艱難刻畫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淚流滿面。

  雖後世發現了《書》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對他來說,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

  是什麼給了他們如此決絕的力量?一定是《書》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書》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後人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所以,與其說是伏生和家人以極強的願力以命護書,這又何嘗不是華夏文明在一個微小個體身上所展現出的驚人生命力?

  能夠綿延五千年曆程,這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真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視的一檔文化欄目《典籍裡的中國》,本期選取的典籍是《尚書》。《尚書》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祖,的確堪稱典籍。這個節目採用了讓現代讀書人穿越的方式,實現了現代人與西漢時《尚書》護書人講書人伏生對話,以此來詮釋《尚書》裡邊的經典要義。其中有兩個主要場景,一個是透過王維的畫作《伏生授經圖》,引出項羽放火燒咸陽,使得許多珍貴的書籍被焚燬,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內,若干年後已經有部分竹簡被毀導致內容散佚,又恰幸漢文帝重視文化,派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要義,也為《尚書》的流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話說回來,《尚書》何以會成為經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義深遠。比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相同的,都在強調人民在一個國家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主旨的表現是透過對《尚書》裡邊的《牧誓》演繹詮釋的。商周之間的“牧野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其中突出了以民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個內容的展示是《禹貢》,這個故事是透過大禹治水來告訴後人劃分九州的史實及意義。那是我們中國最初的疆域劃分,在此基礎上,我們中國經歷了千年的疆域演變,分分合合之後形成了統一的大中國。

  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是透過對典籍的詮釋,來告訴今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以及沉澱出的民族精神。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但同時,我也覺得,觀賞這樣純文化節目的觀眾還很有限,畢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極不到位的。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對《尚書》進行獨立閱讀的人,恐怕在學歷上至少要高中學歷,能夠理解精髓就需要專業能力較強的知識分子甚至專家教授了,所以《典籍裡的中國》能夠像《百家講壇》那樣,使歷史文學在一個節目裡獲得普及和推廣,這是比較有意義的。尤其在娛樂氾濫的今天,我還是比較希望主流媒體能夠多一些這樣的節目,努力扭轉一下青少年過於關注娛樂八卦的不良形勢。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3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歷略有了解,透過本次看《典籍裡的中國》最後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衝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於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佈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後,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倖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聖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於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麼是理,什麼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後繼續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裡。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不經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聖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後把這些經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化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聖賢。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

  今天很有幸觀看了《典籍裡的中國》這套文化綜藝節目。在這個節目裡,讓我更好地瞭解到了中國的典籍《尚書》。以前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這部經典,說實話自己對裡面的內容知之甚少。今天這檔節目讓我這個普通人更好地瞭解了一些經典知識和故事。

  節目透過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我看到了兩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樣用生命守護《尚書》的。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讓我感動的流淚了。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古人對經典的守護與傳承的精神是多麼的可貴。

  這種視書如生命,守書傳書的故事在激勵著每一箇中國人。正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懂,感悟經典裡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經典裡只有短短几句話,裡面蘊含著的智慧卻是震撼的。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了,感人的畫面更易讓人體會其中的智慧。《禹貢》讓我看到禹劃九州,華夏九州第一次讓我能誦出。分別是:冀州,兗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荊州。

  《牧野宣誓》中的稱爾戈,比爾幹,立爾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話卻蘊含著治政理國的大智慧。戲劇演員們透過故事的演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構建了華夏文明最早的知識體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讀。

  我們都知道典籍不易讀懂,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這個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這種創新使典籍人人可讀,真正做到了文化的傳承。節目中主持人穿越歷史,以拜見伏生為主線,講述了尚書幾經波折最後被儲存下來,而且還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聲聲不息。這樣的節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會作為鐵桿粉絲繼續關注下去,因為學習經典可以追本溯源,繼往開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5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了一個節目,名叫《典籍裡的中國》。這個節目讓我看得眼淚直下,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古人的詩詞和精神都讓我刮目相看呀!

  有個兩千多年以後的讀書人,帶著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去,遇見護《書》人--伏勝先生。讀書人過來請教伏勝《書》好在哪兒?伏勝首先講了“禹貢”就是關於大禹治水,大禹不僅治水,還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廣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跡一步一步地丈量出來的,古人稱大禹的足跡為“禹跡”。

  講完“禹貢”之後就開始講他護《書》的經歷了。伏勝壯年時,曾經是秦國的博士,天下的《書》大都被毀了。伏勝,只知道國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國家藏的《書》化為灰燼,伏勝把《書》看成一條活的生命,伏勝與他的妻子和兒女為了逃避兵火,帶上了一車的《書》,坐馬車出咸陽回山東老家。伏勝在中途遭遇兵劫,伏勝的兒子愛護《書》,以命相搏,被亂兵殺害了,伏勝的妻女顛沛流離。後來,伏勝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兒因險凍死和餓死。為了取暖他們可以燒掉一車箱《書》,但伏勝的妻子寧死也拒絕燒掉一車《書》。伏勝的妻子說:“這一車的書,是愛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勝的妻子捱餓受冷已經氣衰力竭,伏勝的妻子知道這一車《書》,如愛子的性命,已經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貴重了。伏勝回到家鄉,剛好家鄉也遭遇兵火,伏勝只好將《書》藏於故宅牆內外出避難。伏勝無時無刻掛念著家中藏的《書》,伏勝當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園,鑿開牆壁發現書簡多已朽毀,完整的篇目僅餘二十八篇了。之後伏勝要晁掌故把《書》給帶回都城,流傳天下,之後讀書人帶伏勝到現代的圖書館,古人叫藏書秘府。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而《尚書》的光芒之閃耀至今,無論孔子活伏勝,都是用生命去延續和守護這盞燈的人,酌古至今,學史明智,豐富而珍貴的典籍,值得沒一箇中年國人去品讀,也應該與世界分享,讓我們從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6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瞭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裡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後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於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彙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鉅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於《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於《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穀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7

  “中華文化五千年,煌煌鉅著隨處見,春秋戰國有孔孟,百花爭鳴巨人間,漢賦唐詩廣流傳,宋詞元曲非等閒,明清小說人知曉,現代文藝領風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寫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缺不甚瞭解,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裡的中國》的出現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出色的選角,獨特的演繹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時,給予我們以文化的滋養。在第一期,節目以古今對話、時空轉換的方式,讓《尚書》這部傳統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

  從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個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過家門而不入。卻不知他還劃定了九州。

  從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紂建立夏朝,卻不知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不知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從前我只知道中國是中國,卻不知“中國”這個詞是從《尚書》中來,不知伏生一生護書傳書,以不負先人。

  在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南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華夏為何一體?”“自古就是一體。”我不禁淚目,是啊,華夏自古就是一體。中國的大地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早已緊密的結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來的模樣,而有著歷史的意蘊和先人的足跡。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對於“根”的追尋都不會改變,它們牢牢地刻印在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中,不會改變。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這個節目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使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使典籍人人可讀,使每一個人都能知道,瞭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圇吞棗。

  “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傳承中華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做到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8

  到底什麼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裡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程序很有新意,採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乾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鬥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願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牆壁,卻發現被他藏在牆壁裡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於是他用自己的餘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後悔,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於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南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後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絃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9

  農曆牛年大年初一晚黃金檔,《典籍裡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一經亮相,就以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現象級爆款,也成功為文化節目樹立起了新的標杆。

  3月7日晚8點檔,《典籍裡的中國》第二期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再續“經典之約”,聚焦中國首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話。節目中,相隔300餘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於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典籍——“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節目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南帶領觀眾遊歷於時間的長河。他從1961年湖南安江農業學校的一片試驗田裡啟程,遇見立志讓“稻子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的袁隆平,而後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的江西稻田,拜訪同樣為了“五穀豐登,物阜民康”的樸素夢想跋涉不止的宋應星。

  這期節目,在戲劇呈現上橫跨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以他和哥哥宋應昇、友人涂紹煃的珍貴情誼貫穿始終,講述宋應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援與鼓勵,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瞭解到的生產方式和工農技術都記載下來,最後寫出《天工開物》。

  此外,舞臺對《乃粒》《舟車》《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會生活、生產景象都做了細膩的呈現。《天工開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裡,宋應星沒有被打倒,他在數次趕考奔波的所見所聞中,認識到工農業生產的巨大價值。於是他選擇迴歸自然,走出了一條與當時的讀書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

  你能想象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嗎?跨越多個朝代、發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節目《尚書》,已然讓《典籍裡的中國》成為觀眾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開物》這一期裡,老年宋應星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南的帶領下,感受300多年後的“天工開物”:他昔日從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趕考路,如今坐上中國製造的高鐵僅需3個時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國人自己造的C919飛機,則只要一個多時辰就到了;當聽說後世造的大火箭“長征”號可以把月球車載到月亮上,“奮鬥者”號深潛器可潛入大海萬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裡看到他心心念唸的“乃粒”,他既驚訝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典籍“知識堅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裡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為連線歷史與現實的橋樑,著力從這些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鉤深致遠的求索之中,讓年輕人和全世界瞭解“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以及“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123幅圖,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論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還是製取海鹽、鍊鐵紡織的精巧技術,字裡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科學態度,迸發著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做客本期節目,在訪談現場為觀眾精煉講解《天工開物》的意義和內涵。他們從神農氏、后稷、宋應星講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夢人,從《天工開物》論及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典籍裡的中國》讓人們看到,科學精神、創新基因一直以來都刻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骨子裡,繼往開來,傳承不息。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0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現代“讀書人”撒貝南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瞭解屈原歷經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託。節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裡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核心——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瞭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專案“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覆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透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南的彙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彙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彙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學生李子炫說:“我在節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裡的中國》刷屏了。‘屈原’看到秭歸的風景之後,發出讚歎;品嚐了秭歸的柑橘後,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後,我會跟同學分享關於我的家鄉秭歸、關於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1

  面對氾濫不絕的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對紂王慘無人道的暴政統治,武王攏民心,順天意,英勇作戰。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蹟,在《尚書》中有詳細記載。如今,我們捧起《尚書》,瞭解其背後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傳遞,更是中華精神的深入學習。讀《尚書》,瞭解中華文明,瞭解任何一份文化的傳承都來自於世代堅守,來之不易。

  典籍經典的流傳,源於它本身不朽的價值,無法複製的成就,以及難以超越的貢獻。讀史書讓我們明白我們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去向何方;讀《尚書》,也讓我們“知先賢治國之本,知朝代興衰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的個體由一個個小的個體組成,而本國的民眾則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影子。《尚書》中的思想,與我們當今治國理政之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論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敦睦九族,協和萬邦”的民族團結,甚至是“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節儉節約,都能為我們當今國家建設所學習。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當我們於一輪皓月下品讀典籍之雅韻,於一輪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內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價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經典的流傳,依賴於從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視與守護。孔子刪述六經,親自親自整理編纂《尚書》內容以便後世解讀學習;伏生一生獻於《尚書》,年逾九旬仍傳《書》授學;孔子後人孔安國視《尚書》如命,用盡其力促使《尚書》的傳播。幾千年的歲月,幾千載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災難突降,多少次的戰火滿天,穿越幾輪年歲,攻克多少困難,多少人為此堅守付出,《尚書》這部典籍不減此前風韻,還能款款立於我們眼前。不論是精選《書》中精髓的孔子,還是捨命護《尚書》的伏生全家;不論是宣揚《尚書》價值使其廣泛流傳的孔安國,還是當今仍在研究《尚書》的史學專家們,他們懂瑰寶,敬文化,珍文明,他們視傳承全人類的經典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華文化國庫的一隅天空。

  典籍經典的流傳,更在於當今人們的學習與肯定。《典籍裡的中國》中,當伏生看到,《尚書》在如今明亮的圖書館中展覽,聽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聲音熟練的誦讀“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驚、感動又無比欣慰的。如今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典籍於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與價值;如今高科技的產品,讓典籍不在一書難求,《尚書》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篳路藍縷,代代傳承。我們學習文化元典,典籍經典,內化於心,實踐於行,繼續對此的傳承與學習,繼續構築輝煌的華夏文明。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尚書·牧誓》中這樣描述武王伐紂前的立誓場面。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立下傳承文化經典,傳遞文明薪火的誓言。畢竟,有典籍才有中國;畢竟,典籍經典輩輩讀,文明薪火才能代代傳。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2

  大年初一,《典籍裡的中國》在央視1套首播,第一期主題是《尚書》。這樣的央視開年大戲,果然不負眾望。我由衷地講這絕對是一部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的國學大手筆製作。

  從央視發展史上來看,這也稱得上一部開天闢地的力作,這種創新的歷史表述方式,或將改變央視老套的敘事方式。看過之後讓我覺得:錯過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裡的中國》。

  果然是新年新氣象,央視再用自己強大的製作能力證明了自身不凡的實力。

  《典籍裡的中國·尚書》以當紅主持人撒貝南為歷史見證人,這位年輕的知性主持人作為新一代讀書人的代表,暢遊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伏生對中國著名典籍《尚書》的保護、流傳為故事主線,講述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中華文明傳承史。

  《尚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首,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是孔子晚年整理編撰而成。

  影片以舞臺劇的形式,透過聲光電的巧妙運用,以簡單直觀的綜藝訪談節目藝術表現手法,構建了一部極具衝擊力的歷史舞臺大劇,給觀眾以極大的視覺衝擊力,深深喚起了我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貝南既是講述者,也是觀看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參與者,他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不斷穿越在各個歷史切片之間。

  撒貝南與孔子的弟子們大聲誦讀聖言,自然流暢地將故事主線銜接到故事講述者。整部劇中,大量使用回憶、眼神、臺詞等自然過渡手段。策劃好、編劇好、演技好!

  回憶與現實,現實與虛構,語言與情感,透過編劇開放、新穎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話劇、舞臺劇、影視劇、綜藝訪談、現代三維技術等各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法,可以說,無一不用其極,而又恰如其分。

  這部《典籍裡的中國》稱得上是央視歷史紀錄片的一個新的巔峰,所有的影視、話劇等表現技巧都在一個很高的層面得以完美運用,堪稱經典電視藝術作品。

  不得不說倪大紅老師的表演真的太有張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剎,我不禁動容,熱淚盈眶。

  一眼千年。在這場漫長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賢們挺過死亡的威脅與離散的痛苦,用他們的虔誠與篤信,還帶著一點驕傲,守護著中華文化的尊嚴,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

  想起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裡寫莫高窟時說的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麼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殘垣斷壁,那些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那些奇聞軼事民風民俗,都是。那些鮮活律動的生命,將華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積澱在了我們的民族潛意識裡。

  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問題: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典籍裡的中國》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一個哲學問題,背後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自己所擁有的無限璀璨的文化寶庫。這難道不是我看《典籍裡的中國》,並讓我為之感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嗎?

  從唐代王維開始,歷代中國文人墨客都在創作《伏生授經圖》,伏生對於中國文人的影響可謂是世代相傳,生生不息。這些記錄上古先賢言行的書,讓後世懂得治政之本,為人之本,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後,我反思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以為,改成激發文化自信更為合適的。因為,這種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民族潛意識裡了,積澱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樹立,它就在那兒,只是沉睡著,只待著一束光將它喚醒。那束光可能是各類大型文化節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話,一頁書。

  我突然發現中華文化真的太美了。它們那麼宏大,宏大得令人歎為觀止。它們那麼厚重,厚重得,值得我們世代傳承與守護。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多看經典,多讀書!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3

  《典籍裡的中國——尚書》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點在中央電視臺一臺播出,這一弘揚中華文化的重磅節目,可以說是近年來少見的好節目,一開始就被節目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涵深深的吸引住了!節目採用戲劇、影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既有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又有專家嚴謹專業、深入淺出的解讀,真正做到了“讓典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使得深奧難懂的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得以精準地闡釋,使觀眾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尚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綜合性史書,古稱《書》,也是儒家經典的五經之一。歷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也可以說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華文化體系的源頭。它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該集以伏生向晁錯傳授《尚書》的歷史故事為主線,現代讀書人撒貝南穿越兩千多年,與西漢的伏生交談,形象傳神地闡釋了《尚書》的文化內涵。

  例如,《禹貢》篇記載了大禹治水,吸取父親堵塞治水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畫面演繹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禹治水的場景,解釋了華夏九州從何而來,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堅強不屈,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華夏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六千年而不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這種精神卻是隻有不到三百年的“美麗賤”“日已洛”帝國所不能理解的,在當今強大的中國面前,仍然用炮艦來中國家門口炫耀,企圖來震懾嚇唬中國人民,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嗎?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師,以五萬精兵一條心面對殷紂王七十萬七十萬條心的離散大軍,一舉勝之,深刻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國能夠經過改革開放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國力強盛,讓那些西方列強忌憚,讓“美麗賤”帝國極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結果嗎?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電視畫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敘說了徐生一家為保護《尚書》捨生忘死,失去親人的艱難經歷,他這種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淚,肅然起敬。後人曾這樣評價他的功績:“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意。”歷代學者稱其為“尚書再造”。

  一部好的電視片,就應當有這種正能量,讓中華文化的精髓植入現代年輕人的心靈,這才是現代傳媒的應有之意。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這部電視鉅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示範。希望後面的內容越來越精彩。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4

  剛到新年,《典籍裡的中國》一場“《尚書》的流傳”感動了不少人。真的把詰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來!

  可惜,在今古文《尚書》這個問題上,似乎沒有說得很清楚。

  《尚書》概況

  《尚書》,即上古之書。“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中國自古重視文獻流傳,上古文獻有所謂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相傳,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說法,事即為百國之春秋,我們今天可見魯國之《春秋》。記言之書,即為《尚書》。

  《尚書》為記言,主要記載前代明君賢臣之言論,有典謨誓命訓告。而根據所記朝代不同,又分為虞、夏、商、週四部分。

  《尚書》原本稱《書》,漢代以後被列入儒家經典“五經”,故又稱《書經》。

  今古文《尚書》差別的產生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併為之作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燬。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偽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偽《古文尚書》25篇 。

  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其中《尚書》部分就以這部《孔傳》作注。孔穎達撰的《正義》,成為官定本頒行全國,其經文並刻入《唐石經》中。宋代把《孔傳》和《正義》合成《尚書註疏》,明清時刻在《十三經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懷疑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的真偽,宋代吳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後遞經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人進行了嚴密考證,最後判定這部書是"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偽孔傳",這一本子是"偽孔本"。

  如何看待偽古文《尚書》

  偽孔本中儲存了今文二十八篇,雖非先秦原本,但也應該是商周文獻的孑遺,仍是當代研究古史的珍貴史料。

  李學勤先生強調:“史料不是隻用真假來判斷,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問題。”因為研究先發現的大量簡帛書籍,與現存古書相對比,不難看到,在古書的產生和傳流過程中,有以下多種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無存。2、名亡實存。3、為今本一部。4、後人增廣。5、後人修改。6、經過重編。7、合編成卷。8、篇章單行。9、異本並存。10、改換文字。

  “總的說來,除了少數經籍早已被立於學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經過較大的改動變化,才能定型。”

  清華簡《尚書》

  在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出現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

  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傅說之命》與今本《說命》不是一回事。《書序》告訴我們《說命》是三篇。當代清華簡的《傅說之命》真是三篇 。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5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餘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讚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檔大型綜藝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麼,開啟愛奇藝app搜尋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几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尚書》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目透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南的古今對話,透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蹟,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於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透過觀看《典籍裡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代讀書人撒貝南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的牧野盟誓,透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麼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幹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複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透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在閒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偶爾會和家裡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於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目中伏生隨著現代讀書人來到現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並且為後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雲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6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裡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裡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裡。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7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裡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裡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後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採訪他的地點。

  為什麼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燬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鬥被殺,他的母親後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8

  6月1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摘得“白玉蘭”的訊息傳來,“典迷”一片沸騰。適逢端午假期,《典籍裡的中國》將於6月13日晚八點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論語》。是的,“典迷”又有過節大餐了!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儘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裡。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苟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本期節目將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每逢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學說堅定的追隨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本期《典籍裡的中國》特別邀來四位讀書人,大家在節目中不僅精妙解讀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和後世傳播,還特別從孔子及其弟子關係的角度品讀《論語》,帶領大家感受孔子弟子響應老師召喚,凝聚在孔子周圍,共同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論語》現存二十篇,接近一萬六千字,孔子的這些言論為從何而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裡邊就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兩個弟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輪流記錄。看到這些材料以後,我們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實際上是各有所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的來源。”

  但凡讀過《論語》,一定會對“子曰”印象深刻。透過那一個個“子曰”,今人能夠感受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鮮明個性:子貢“富而好禮”;顏回“貧而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直爽而勇武,盡心盡力地保護孔子四十多年,以至於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將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論語》中記錄著顏回對夫子的讚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9

  《典籍裡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於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文化節目。節目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目綜合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實空間”,並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範,對於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數祖不忘典:典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了

  大年初一,《典籍裡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遊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字也在其中。現在一萬六千餘件敦煌藏經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裡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後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麼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裡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0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優秀文化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亡,這些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時真正的崇敬?何時真正的潛心學習?這些都是世間大道,而我卻在“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環境下,沒有對他們引發崇敬之情,沒有用心去體悟,在茫茫人海中,猶如浮萍,隨波逐流,向細枝末節處找尋人生的答案,愧對古聖先賢,愧對列祖列宗。

  《典籍裡的中國》的熱播,是中華之幸,民族之幸。經典猶如大樹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為!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來得多麼不容易,來得多麼坎坷,又來得多麼深沉。這一份厚重的禮物,讓多少中華兒女為之汗顏,我們忘記了歷史,忘記了古聖先賢,但是古聖先賢卻記得我們,記惦著他們的子孫!透過《典籍》的方式對我們諄諄教誨,讓大家追根溯源,迴歸人生的大道。

  在《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行於仁,遊於藝”,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脈絡。但我們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視了根本,只是在“遊於藝”,向錢、物而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人生價值排序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很多家庭有了錢後,物質生活豐富了,但精神層面出現了的問題,隨著社會物慾的影響,不斷地搖擺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這就需要我們重回經典,在經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不需要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古聖先賢們在宣傳大道的時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認可他們,他們仍然道心不改,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為他們懂得“大道不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們學習,堅持維護社會和諧和服務廣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傷,不要讓負面的能量侵入內心,而要像陽光一樣,照亮他人。

  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具體,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樹而沾沾自喜,我們當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萬物,合二為一,以他人之長處,滋潤自己內心,長養自己的德行,克己復禮,嚴於修身,養一身浩然正氣。像古聖先賢一樣,為道可以忘我、忘軀。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經在古聖先賢們的身上得以體現,我們要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讓自己內心的良知越來越升發,心境會越來越開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們的人文自信。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2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叫作《典籍裡的中國》的電視,它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

  首先,會播放一個由中國國家戲劇院院長田沁鑫組織的典讀會,以此來知道演員們吃飯於這本書的理解。典讀會過後,便是話劇正式開演,撒貝南以穿越的方式與古人相見,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其中,有英勇無畏、“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大禹、滿腹經綸、周遊列國的.司馬懿,中間,還會穿插著專家們的講解,節目最後,還會對此做出總結,《典籍裡的中國》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以穿越的形式表達了當代讀書人對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個人觀看時,心中都會有一股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許是對祖國的驕傲,或許是古人遠大理想而自豪,總之,都是因為中國。

  《典籍裡的中國》是一檔特別的綜藝節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尊重,既讓我們覺得莊重無比,又並非嚴格。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3

  文學的力量與美真實存在,尤其是在偉大的作品裡。

  中國古典文學中,《楚辭》比肩《詩經》,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

  它就像是童年時期一個神秘而瑰麗的夢,不僅深刻影響後世的文學創作,甚至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中國人務實下的那份鮮為人知的浪漫。

  梁啟超先生曾高度評價:“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荼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其中收錄了屈原的《離騷》《天問》《九章》等經典篇章。今晚,典籍裡的中國將演繹《楚辭》中的名篇,展現屈原心繫家國、追求真理的品格。看直播↓一起感受中華民族綿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求索精神!

  提到《楚辭》,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離騷》,或“天問一號”的名稱緣起之作《天問》,但相信在看完本期節目後,大家一定會記住《楚辭》中另一首不朽的詩篇《橘頌》。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頌》開創了詩歌詠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於荊楚之地的撒貝南,自稱是屈原的“小同鄉”。這次拜訪,撒貝南特地帶了一箱來自屈原故鄉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淚流滿面。

  跨越兩千多年的時光,屈原的熱淚為何而流?假如親見“天問一號”,屈原又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本期節目將再度上演一場動人的相遇,既在對話中感悟屈原為何叩問天道,又帶屈原感受今天的中國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詩寫進宇宙,並一代代地延續他“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手法拉近觀眾和歷史的距離?《典籍裡的中國》自開播以來,不斷髮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留下了伏生的“千年一望”、宋應星和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一握”、炎黃子孫向正史之祖司馬遷獻上“千年一拜”、“一碗薄粥”嚐盡孔門師生溫情等動人場景。

  為了“小同鄉”撒貝南能夠給屈原送上兩千多年後的“故鄉之味”,節目組與湖北秭歸建立了緊密的聯絡,並求證了秭歸柑橘的歷史。當地不遠千里郵寄來秭歸柑橘,在錄製當天及時送達北京。每一顆柑橘裡都滿載著跨越千里、跨越千年的濃濃“鄉情”,也讓舞臺呈現更具真實性和代入感。

  本期節目戲劇環節將以柑橘的意象串聯始終,由王洛勇飾演屈原,湯鎮業飾演楚懷王,故事貫穿了屈原與楚懷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後促成合縱伐秦、後因遭貴族讒言離間被兩次流放的一生。

  開場戲劇中,屈原一嘗撒貝南帶來的家鄉特產,讚不絕口:“好像比我小時候吃的更甜!”幾瓣橘子,勾起了屈原對往事的回憶。他和楚懷王從兩個愛吃橘子的孩子,成長為躊躇滿志的少年,那時的他們,就像是並肩生長的兩棵橘樹,想為家國開花結果……可惜,最終一個客死於秦,一個自沉汨羅。

  節目數次呈現屈原吃著柑橘、雙眼含淚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懷王穿越生死、互道遺憾。當楚懷王“離去”,屈原大口大口吃著橘子,連皮都吞下去了,眼淚則像開了閥門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寧看得熱淚盈眶,她注意到,現場從嘉賓到觀眾,幾乎都在擦眼淚。酈波特別感動:“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懷王共同成長經歷的一個見證,而且是屈原對那片土地、對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種情感的隱喻,也是他對自身的一種期許。”

  這段飽含人生況味的重頭戲,再現“一遍就過”的高能演技。被問及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說:“屈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勸楚懷王留在楚國,我在那個瞬間,發現橘子和橘子皮是一體的,和兩人童年時代的友誼是一體的。就是有那麼一個瞬間,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給了這個人物。”撒貝南非常敬佩王老師:“這就是無法設計的戲,是那一瞬間的爆發,你把橘子皮塞到嘴裡的時候,所有的情感濃烈到了極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劉國忠分析道:“屈原出生於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家庭,可能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頌》一篇中,以他生長之地盛產的橘子來做自我比喻,表達了他早年即有的遠大志向。”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幾句詩在節目中數次出現,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樹,這些橘樹生來就適應南方,稟受天命,不離故土。可以說,《橘頌》之於屈原,是從他的生命中萌發出的一篇詩歌。對家國的熱愛,伴隨著他的成長。他立志要輔佐楚懷王,做一個賢能之士,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從《天問》到《離騷》

  飄逸的浪漫,有著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湧不息的中華千年文脈中,《楚辭》作為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和《詩經》一起奠定了中國詩歌發展的基礎。它的一歌一詠、浪漫綺麗,深遠影響著兩千年來的詩詞歌賦,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歷史,唐代詩人李白延續了《楚辭》浪漫飄逸的風格,鑄就了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自兒時起就特別喜歡《楚辭》,並用一生踐行“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後人留下來“天眼”這雙繼續尋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裡的中國》將讓老年屈原在“歲月長河”裡遇見編訂《楚辭》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承襲《楚辭》浪漫主義筆法的“詩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東,並特別為屈原和南仁東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天問”。他們的成年時代和幼年時代一問一答,交錯呼應,最後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靈宣言中,正式開啟《楚辭》的識讀之旅。

  “楚辭”本義泛指楚地歌辭,後來專稱以楚國屈原的騷體作品為核心的一種新詩體。據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介紹:“《楚辭》大多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用充滿浪漫主義的風格來詠物敘事,而且強調民生關懷和個人修養。”

  浪漫的《楚辭》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為精煉有力地詮釋《楚辭》的精髓,節目將重點聚焦《離騷》《天問》和《橘頌》,力圖透過其華麗而飄逸的外表,引領觀眾感受它滾燙而堅毅的核心。

  說到《離騷》,許多觀眾可能“又愛又恨”,其想象之豐富、情感之真摯,燦爍古今,同時又因為相對拗口、生僻字多,實在難以記誦。屈原在《離騷》中提到了華夏民族的諸多先賢,並把心中的理想說予他們。為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離騷》,節目重點打造了兩幕場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羅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對話;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賢的傾心交流,道出《楚辭》的創作緣起及深刻內涵。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4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慎戰,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後,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獲勝。後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於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於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們知兵,重戰,慎戰,但我們認為“戰”是為了“不戰”,戰爭不是爭權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裡,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5

  《天工開物》這本書由宋應星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我看了書,感到涉及面廣,雖然是文言文,但有譯文,註解,並配有圖,圖文並茂,雖然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但傳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是被廣大知識分子普遍認可和遵循的“鐵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會飽讀詩書、參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應星剛開始也是如此。29歲的宋應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舉人後,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來連續五次會試都名落孫山。這對當時還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後來他轉向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學問,向底層勞苦群眾請教,立志有所建樹。

  當宋應星把志向從科考轉向實學後,他便開始了不懈的實踐和奮鬥。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種,向各類人員請教,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記錄,終於完成《天工開物》的書寫作。

  宋應星這種永不言棄失敗,努力奮鬥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發揚的。

  貝多芬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的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只有不斷努力奮鬥,才會有成功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應微笑面對人生,沒有了怨言,也就不會有哀愁。一個人有了希望,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以樂觀的精神面對人生,你才會成功。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6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蹟瞭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裡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瞭解。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麼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後,初心未變,便開始遊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損失辛苦得來的資料。徐霞客生命最後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徵”,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遊天台山日記》、《遊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於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蹟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7

  “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有一個“禾下乘涼夢”,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中國人順應自然,發現自然,於自然中尋找天人合一之道,袁隆平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大膽創新,累計增產糧食4000多億公斤。

  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神農氏製造耒耜(lěi sì),傳授五穀種植之術時,一定想不到,他的子孫們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依靠農耕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文明古國。在這個國度裡,人們每天都在遵循先祖的教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至今日,終於實現了“五穀熟而民人育”的太平盛世。

  《典籍裡的中國·天工開物》,正是從年輕的袁隆平在田野間找到一株優良的種稻開始的。在稻香飄逸的原野上,袁隆平與他的前輩宋應星跨時空相遇。這一瞬間的相逢,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延續的必然。這是中國人給予土地裡的聖賢們的最高禮讚,書寫了一部關於糧食的偉大篇章。

  “讀書人心懷天下,讀書與功名無關!”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崇高的價值觀。袁隆平做到了,三百年前的宋應星也做到了。

  一部《天工開物》,凝結了《尚書》和《易經》的哲學思想,在人與自然的實踐中,遵自然天工,循人力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18篇,123幅插圖。

  書名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開物成務”,“蓋人巧造成異物也”。

  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穀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麴櫱》(酒麴)和《珠玉》。

  《典籍裡的中國·天工開物》,依舊以著名主持人撒貝南為歷史見證人,走進老年宋應星在鄉間教書授藝的私塾,撒貝南拿出現代電子裝置上的《天工開物》展示給宋應星看,並告訴他,這本書在三百年後依然被中國人所尊崇,此時學童們一起誦讀書中經典片段:“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一幕鏡頭預示著,中華文明的種子將永遠撒播在一代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撒貝南尊稱宋應星為“奉新明儒,田間老人。”這讓我不由得想起袁隆平的形象,他們是如此的相似。他們像土地一樣平凡,也像土地一樣的偉大。宋應星和袁隆平們是神農氏的化身,是中華之福。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8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絃歌不輟。《典籍裡的中國》這檔節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曆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核心,體會其中綿續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尚書》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被後世代代傳誦,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捨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願受凍也不願燒《書》取暖。幾經輾轉,來到家鄉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於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在的《尚書》。

  為什麼《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麼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穫“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線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師所言:“什麼是中國?中國不僅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和萬邦。”

  “典”即規範、典範,傳承這種規範才能照亮未來。餘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蘊藏在骨子裡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新,守護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核心以現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裡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聖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9

  古今對話是《典籍裡的中國》一大亮點。“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鏡頭一轉,主持人撒貝南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看節目時,不少網友感動落淚:“華夏為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這句話太戳淚點了。”“古今對話很有戲劇衝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華夏文明的歷史傳承要靠我們年輕人,從今天起多讀書,讓這些故事代代相傳。”……而最讓觀眾動容的,是節目中伏生向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用生命詮釋“薪火相傳”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間私藏經書,儒學博士伏生冒死將《書》(後稱《尚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匿藏於壁中。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他們為何能有如此決絕的力量?因為《書》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讓華夏文明在微小個體上展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原因。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看來,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尚書》裡。” 蒙曼說,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也是中國……

  最新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30

  在親戚家拜年時看到《典籍裡的中國》的預告,覺得央視出品的質量應該不錯,看完覺得不只是沒讓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過程中有幾次看的我淚流滿面。

  節目透過古今讀書人對話的形式講述,透過戲劇的形式再現歷史。

  節目演繹了多個場景,老戲骨們演技炸裂,群演也各個演技線上,加之舞臺效果多種加持後,給人極強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書》中經典部分的誦讀,看得我熱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華夏兒女自豪感。

  是什麼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

  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

  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過程給了我們答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