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通用9篇)

關於《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通用9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學習《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一書,對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認識,使我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困惑有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霍姆林斯基所寫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沒有過時,它仍像一場及進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

  書中的建議如同一條條觀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當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和注意力集中”對我啟發很大,把控位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應”,孩子剛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交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者,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書中霍姆林斯講過,“只有當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相結合時”當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思考的時候才能出現這種結合,只要在課堂上能把學生的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結合起來,他們就不會感到疲憊不堪,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上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支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讀了《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有很多的觀點、理念深深的觸動了我,也啟發了我使我在教育教學中,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指揮棒,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2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的教育經典,是因為作者是一位一生都沒有離開過最基層教育崗位的教育工作者,書中的內容是他從教中酸甜苦辣的真實記錄,他從自身的深切體驗出發,發掘出對於人們有著廣泛指導意義的哲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為了孩子。多麼實實在在的思想。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藝術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能讓每個讀過此書的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麼多的例項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育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的生動明白,如在我耳邊娓娓道來。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自己沒有時間,我也想寫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3

  這一段時間,利用工作之餘,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本人受益匪淺,其中有許多條建議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覺得轉化後進生很難,除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引導學生閱讀引起轉化外還可以採用以下的幾個方法:

  一是:努力尋找後進生的“閃光點”。對後進生最怕的是“把人看扁”,所以我們不戴有色眼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缺點,而是應拿放大鏡去努力去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於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倍加珍惜。如王惠萍儘管學習差,但能自覺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陳鵬學習差,但思想單純,在勤工儉學中表現出色;郭偉學習不太好,但他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運動場上也能經常看到他矯健的身影……

  二是:清除後進生的恐懼心理和對立情緒,使他們相信教師的真心對待。學習差或思想差的學生由於擔心受到或以前受到老師的嚴厲指責和同學的嘲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而變得“有戒心”、“有敵意”,常常主觀地認為教師也是輕視自己,厭棄自己,甚至會“迫害”自己,以至對真正關心他們的教師也不願接近,採取迴避沉默,甚至對抗的態度,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礙,教師應當從多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善意,相信教師的真心,把教師當成知心人。“一切從頭做起,老師不知你的過去,只看你的現在和將來。”教師這種明朗的態度也會消除學生的顧慮,引起學生態度的轉變。

  三是:要善於抓住有利時機,對後進生進行教育。如:後進生長期受到冷漠、歧視,突然感到溫暖時;後進生長期失敗偶爾取得某一勝利時;後進生要求進步,對自己的某種壞行為、壞習慣引起思考時。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談到閱讀的作用,如在“談談對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興趣的秘密何在”、“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等等,閱讀的作用誰都知道,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但學生閱讀的情況確實令人擔憂:在學校裡,從早讀開始到午自習,每一節課都是安排死的,教師都得按課表上課,班裡沒有一節自習課,學生肯定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進行閱讀,放學回到家裡,更有七門功課的作業等他們做,等把作業做完,就已經到晚上十點,甚至十一二點,疲憊得只有趕快上床睡覺。

  另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時間讓學生進系進行閱讀,各科教師佈置假期作業時,儘量避免那些大量的、讓學生厭倦的機械性的抄寫作業,多佈置一些與閱讀有關的作業,如:多辦知識手抄報,讀有關的課外書籍並寫出讀後感,瞭解某個名人併為他們寫傳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確是一本好書,值的得我們認真地去讀,認真地去思索。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4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家長對教師要求高,對學生的期望高。而學生又自己卻無所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教師?這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有時我們自己都覺得茫然,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學生。最近潛心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非淺。

  縱觀全書,我將一些讀書體會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對高中生而言,他們已經不再象小學生那樣認為老師無所不知。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著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著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著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洩’其實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看到劇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觀眾的感情得到了宣洩。”“其實更幸福的是創作藝術。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己的主觀世界完全投入了進去,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會使人十分滿足。他創作時簡直就是神,他無比自由,他感覺到世俗世界對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國就在他的創作中。”“只有關心老師的心靈世界,才是真正地關心老師和生命質量。”

  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做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為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為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要求教師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它是緊貼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常規的、經常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學、反思、行為糾正、科研等手段進行。這大大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侷限。反思強調教師的自主學習。要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群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說學生是在為“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為“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為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最佳化。由於教師是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透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這本書,裡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說我們做教師的都要為學生服務,為幫助學生的學習服務。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服務於學生呢?我覺得在我現在的教育中,教師要擺正位置為學生的服務,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服務的好壞要學生來評價。教師還要提高服務手技能和態度,把學生作為服務的物件,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有好的心態,學生就會心存感激。當學生學會感激之後,才會醒悟,才會更好的回報教師。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讓我知道了學生、領導、教師誰是學校的主人呢?我們常說學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可是決定學校大事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決定權呢?那麼學生何來主人之言。那麼教師是嗎?領導是嗎?我覺得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們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5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提高取決於此。即就是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在農村支教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我細細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

  開啟《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竟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這個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尤其對我這個只知道死教書的數學老師來說,真是受益匪淺,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啟發最為深刻。作為一名教師,以前對“教育素養”這個詞語只不過有些模糊的認識,今天,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我感到豁然開朗。“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從事的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和數學教學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分辨清楚數學這門學科的最複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於學科思想的前沿問題。如:我應對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所瞭解,熟悉目前數學教育領域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知識視野無比寬廣時,在數學教育教學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成為數學教育教學的真正能手。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讀到這裡,我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過去,我讀了多少書,每天有多少時間用來讀書。平時忙於一些繁瑣的教學事務,疏於學習,只是滿足於做個教書匠。經常抱怨沒時間看書,即使讀書也不是看與教學工作有關的書,我總覺得,這類書枯燥,晦澀,乏味,難懂。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著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煉,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這次的教育著作閱讀讓我深受感悟,改變了我對教育著作閱讀的排斥,讓我決定自此以後用大師的著作充實的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心靈,在自己選擇的教育崗位上,更好、更快的成長!

  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著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6

  近期,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受益頗豐。我深深地被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折服了。在讀過這本書後,我意識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引發了我的許多深思玉,感悟頗多。

  感悟之一:教師應堅持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真的有些後悔,後悔今日才讀了這本名著,又有些慶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好書。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平時也想讀點書,但有時總以工作累,家庭瑣事多為由,沒能堅持下去。從此,我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多讀好書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好,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啟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靜下心來讀書是提高教師素養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師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師應善引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他這個比方很恰當,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 我們會發現,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到了高年級,有的學生對學習有些無所謂了,學習成績也下滑的很快,任憑老師怎麼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慢慢的減退了,消失了,而我們做教師的有沒有及時發現,及時引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讓學生始終對學習有興趣,並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師應善學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向哪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裡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確實是,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素養的一個縮影。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說都是關鍵的,但是,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這就猶如“邯鄲學步”,這些確實困擾著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師們。所以教師應該善於學習,善於抓住優秀教育思想的精髓,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今後,我將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的那樣,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汲取營養,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做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在學習與生活中引導學生的老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7

  不管任教哪個班,總會有優秀生和後進生,優秀生對學習具有極大的興趣,有著非常好的學習;那些後進生對學習缺少熱情,不感興趣,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抱著某種消極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於是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解,家長用物質獎勵做誘餌,但都無濟於事。我們也經常發現,有的孩子不講學習,他什麼都好,愛勞動,禮貌好等,說起學習,讓人頭痛。其實,每個孩子在入學前,都是羨慕著哥哥姐姐能揹著書包上學,自己也會揹著小書包學哥哥姐姐的樣子,非常想進入學校讀書。那為什麼有孩子會從一開始的無限嚮往學習到後來開始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呢?我覺得除了孩子的自身、家庭原因外,作為老師的我們恐怕也要找找問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五十三條建議——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使我受到了不少啟發。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複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願望、掌握知識的願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動因就是產生動力動機的原因,學生投入學習活動中的動力原因,最重要是來自於他自身的願望和興趣。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教學目標之第三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在培養學生學習和取得更大成績的持久而牢固的願望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情調“,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對“情調”理解就是我們的數學課堂,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起點,學生已有經驗中就激發他自身的願望;我們要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就是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自然而然產生想親近想投入的願望。我們數學課要創設情境,讓孩子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課堂中要讓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孩子養成聆聽別人的回答。我在課堂上給孩子“智慧論戰”的機會,我始終把握的是讓他們在交流中思維碰撞,最終形成正確的認識,並及時反思。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抱著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學生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他去認真地思考學生知識薄弱的原因。教師帶著同樣冷漠的心情給學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學生也並不把優異的分數看成是頑強勞動的結果,而認為是碰巧;對不及格的分數並不認為是失敗,而認為是‘正好碰上了難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任何一種表現,都要認真思考,分析原因,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肯定他。對孩子來說,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個常常有挫敗感的孩子,基本上不會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因為他們的道德品質還處在發展階段,他們的自信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不良情緒,對學習活動產生不了自然而然想親近的願望。其實,就算一個大人也大多如此,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一些些小成功,而更用心的向上伸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我們研究了學生的知識和教師的提問方式,看出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給最差的學生提些比較容易的問題,而對較強的學生提出的總是難問題。這套‘辦法’造成的結果是,當學生一聽完教師面向全班提出的問題後,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誰來回答的。有一些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在學習上沒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師平時很少向這些學生提問較難的問題,那麼他們怎麼會不形成這種想法呢?”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也經常是這樣做的。我總是會把難的問題讓優秀生回答。在我心裡一直這樣認為反正後進學生不會的,叫他們回答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讓後進學生回答最簡單的問題。我還一直認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確。我卻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扣上一頂無形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片葉子都美麗,每一個綠兒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獨特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自己。有時候,不用老師說,周圍的環境,已經讓孩子們無形中感受到了這頂帽子的存在。作為老師,要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要消除孩子們的這種想法,建立班級平等的同學觀,讓每個孩子都自信輕鬆的環境中進步、成長。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離不開激情的課堂,關愛的眼神,鼓勵的話語,肯定的表揚和。但要解除學生學習態度上的“寒冰”自然也不是一日之事,這可能需要所有老師付出長期不斷的努力。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8

  書是人類的朋友,也是無聲老師。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先做好“讀書人”才能做好“教書人”,讀書能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教師。我讀了書中的一百條建議後,有撥雲見日之感。作者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孩子的好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看來,讀書能促進人思維的發展,能讓人靜下心去思考。讀書能讓我們教師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真正有品位的教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嚐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猶如品嚐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

  本書安排的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四句簡單的話就闡述了教師的本質。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職業之路,默默無聞,精神固然可佳,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師職業精神的寫照。我們應該追求的職業精神是,照亮學生的同時,也要照亮自己。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也應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神聖”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要減掉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我們要學會團結協作不要總給自己罩上飄渺虛無的神秘的光環,我們要像一般單位裡的員工那樣,先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教師必須成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要有理性,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風格,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學校教育不僅為著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著每位教師,我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著幸福的每一天。

  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每一本書都是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 篇9

  多次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每讀完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後進學生應該怎麼做:

  一、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透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四、把閱讀當成每天的功課

  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絡實際看來,這裡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為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透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讓學生有一個快樂、充實的童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