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1

  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我覺得最基礎的應著眼於兩個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心理素質是精神基礎。“人”的一撇就是身體健康,一捺就是心理健康,只有前者沒有後者,趴下;只有後者沒有前者,臥著;身心健康兼備,才能相互支撐,站立起來。而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也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據有關部門進行的心理調查表明,在中小學中,有不少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係問題相當突出,多達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來,中小學生由於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還危害到了家庭、危害到了社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我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體會。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2

  假期不知不覺得來到了,這周,我來到了北京,參加青愛工程的種子教師培訓會,青愛工程基金會把培訓地點選在了北京市昌平區的香堂文化新村,沒有到這裡之前,覺得是很近,不會太遠,結果沒有想到,3:40分到的北京,到達香堂目的地已經是晚上七點了,也許北京就是這麼大,倒了四條線路的地鐵,最後還坐了半個小時的公交和計程車。覺得這也是一種經歷吧,每一次出發,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路途中的跋涉,也是一種體驗。香堂這個地方有個聖恩禪寺,在離寺廟不遠的地方,有我們住宿、吃飯和培訓的教室。吃的都是素食,上課坐的課桌也是返古式的地墊和矮小長桌,大家席地而坐,好有一番賞古論今的感覺!

  這些天的培訓安排的很緊湊,學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學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及性教育課程,在這之前,我對艾滋病的瞭解沒有那麼深刻,也沒有想到近幾年我國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盡然是青年學生,在他們對性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就這樣因為自己的盲目從而步入了深淵,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問題。

  現在,我把培訓中的一些知識和大家一起分享:

  對於孩子向老師、父母提出的一些性知識方面的問題,大人應該不要避諱,該怎麼回答就怎麼回答,對於孩子來說,越早知道越好,因為知道知識了,才有能力去預防。

  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把對學生的教育從教育慢慢轉為心育的時候,學生就會多一些被關愛,多一些人格上的完善

  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真心的回答,而且內容儘量是積極引導,但也要給孩子們呈現現實中的一些情況。不要完全呈現美好,讓孩子們對不好的後果要有預期

  很多時候,來訪者來諮詢,在來訪者問出問題之前,其實來訪者內心已經有答案了,只不過他是想來訴說,並且希望能得到支援。

  當孩子們來諮詢室問及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急於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試探性的問問孩子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這麼好奇呢?類似此類的問法是想去探索孩子問題背後的動機和背景到底是什麼?

  培訓中,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全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國家日益繁榮發展的今天,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高分的人才,而更多地是對一個人全方面素質的要求,所以我覺得動力溝通在這個時候發展,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就是要讓人們心理健康,內心和諧安定。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如今,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複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社會環境也日趨複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佔了不小比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為此,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尤為關鍵。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般情況下,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教學著重學生智慧的發展,如果忽視了教學心理衛生,學生智慧發展不但受到影響,其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損害,僅就負擔過重而言,引起的學生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後者。長期疲勞就會造成學生視力減退、食慾不振、面色蒼白、血壓升高、失眠、心情憂鬱、情緒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精神失常,甚至輕生。學校教育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日常管理中去。這就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同的教師所帶的學生也存在不小差異,教師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

  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讚美等)多於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卑不亢,不慍不哀,寬嚴適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師無論處於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教師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過學生,要做“宰相”,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喜歡學生超過自己。舉止大方,態度端莊,不論何時都不忘記為人師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教師要對每位學生的態度保持均衡,不能憑自己的好惡感,偏袒、庇護和鄙視、冷淡學生。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師自己也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誇、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4

  20xx年xx日,早上的七點十分,我和媽媽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講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的講座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責任心;二是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的能力;四是家長面對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問題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個有孝心,孝敬長輩,尊重老師,關愛他人,對學習對社會有責任心。然後才是學會學習。

  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表現,而且是其終身學習品質的不可或缺的組成。所以,從今天起,我會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恆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講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時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融洽的關係,那麼他便容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反之則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心裡留下陰影。”,這讓我意識到和父母之間存在的溝通問題,希望從現在開始,多和父母溝通,注意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能促進之間的瞭解,增進感情。

  觀看完于丹老師《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對自己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後成為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責任心,堅強勇敢,積極向上的人!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一起來小學生們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現在,當個小學生其實挺難的,每天揹著沉重的書包上學,還要經歷小考、中考、大考以及完成各類名目繁多的作業、練習等等。如果考得成績好,那麼日日的辛苦就算沒有白費;如果考得不好,那情況恐怕就有點兒“慘”了:老師的批評,同學間的攀比,特別是家裡父母親的責難,就會一股腦兒地撲將過來,讓你躲都沒處躲。現在,社會上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都非常上心,可是到底有多少家長真正吃透了那裡面的“機密”,能夠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真正做到科學、理智和有分寸,就不知道了。

  小學生們怎樣保持心理健康呢?

  一、首先增強自信克服自卑。

  有這樣一個小學生,他是個男孩子,在家裡是個懂事、孝順的孩子,會幹不少家務活兒,也能關心家裡的人。但是他不太善於講話,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即使會回答的問題,問到他也是一言不發。為此,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這樣,時間長了,他就有了一些變化,變得更加內向,不愛與同學、老師打交道,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最後發展到作業本也不帶的程度。當媽媽的為此著急,和他談話時,發現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老師也不喜歡,甚至覺得活著也沒什麼意思,還不如死了。這樣自卑以至悲觀厭世的灰暗想法,出自一個稚嫩的孩子之口,實在讓媽媽吃了一驚。

  從這個男孩子身上反映出了心理健康上的問題,一種嚴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一個人嚴重缺乏自信時的心理,是自信心的大敵。自卑心不是天生而來的,往往是因為自我評價不恰當而逐漸形成的,客觀上講是由於個人的某些缺陷或者屢遭失敗而造成的。

  自卑心理有以下種種表現:

  1.遇到困難時,首先懷疑自己的能力。

  2.辦起事來優柔寡斷,總怕把事情辦錯而被人譏笑。

  3.常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

  4.做事總愛後悔,總覺辦得不如意。

  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建立自信心。

  有自信心的表現如下:

  1.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2.對自己的能力有比較正確的估計。

  3.不怕挫折,不怕失敗,做事能夠堅持到底。

  當我們樹立了自信心,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習成績,並且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其次要意志堅強克服困難。

  現在我們很多小學生都是處在父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下,生活條件優越,個人需求無不得到滿足。這樣的外界環境很容易讓自己感到世界就是這樣溫暖如春,就是這樣風調雨順,一個人生活的道路從來就像北京的長安街一樣,筆直而平坦。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方面,好的環境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好的環境又使自己難以體驗到困難與挫折。

  害怕困難的表現有如下幾點:

  1.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也不再加勁努力,甘居中下游。

  2.做事不能做到底,經常知難而退,或者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什麼也做不成。

  3.遇到困難,不是積極想辦法,而是消極等待。

  那麼與害怕困難,缺乏毅力,缺乏堅持性相反的一種心理狀態,就是有堅強的意志,能夠不怕挫折,不怕困難。

  意志是什麼呢?意志是一個人在想做一件事和做完這件事的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是積極地去完成,也就是有自覺性,有堅持性地完成。也可以是消極的,那就是害怕困難,依賴別人等等。

  歸納起來,有意志、有堅持性的表現有如下幾點:

  1.對自己所做的事,如果已經認定是正確的,有價值的,而且是能夠做到的,那麼就要從開始到結束,堅持到底,把事情做完。

  2.不怕困難,並且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

  3.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最終達到目的。

  不怕困難,勇於克服困難的過程就好比爬山,當一座高山等待我們攀登時,眼望著煙雲環繞的山峰,就要鼓勵自己,一定要爬上頂峰,山路是靠人一步步走的。當爬至半山,精疲力竭之時,是止步不前,還是咬牙繼續前進?有時候,在最想打退堂鼓時,最需要堅持一下的勇氣,一旦超越了這個“極限”,也就戰勝了自己,那麼等待在面前的就是無限風光了!

  那麼我們如何克服困難,培養自己的意志呢?培養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意志,可以:

  1.從短時間開始,向長期過渡。

  2.從老師、家長的督促開始,向自覺堅持做事過渡。我們生活在良好優越的環境下,只要自覺地意識到應該主動克服困難培養堅強意志,那麼任何艱難險阻都是可以戰勝的。

  此外我們小學生要保持健康的心理,還要做到:胸襟寬廣克服妒嫉、學會剋制克服任性、勤勞肯幹克服懶惰、富於同情克服自私、合群友愛克服孤僻、要榮譽感克服虛榮、獨立自主克服依賴、開朗樂觀積極向上!

  總之,我們要注意培養快樂的心態去面對人生:改變考慮問題的方式,凡事從好處著想,以“太好了”的心態面對一切事物。遇到自己確實一時想不開的事情,可以找位自己信得過的師長、父母或者同伴傾訴,使自己解不開的心結得到放鬆。學會用微笑和快樂去面對人生。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6

  家庭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基本場所,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對即將形成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種環境——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正確的薰陶。

  家庭的物質環境包家庭經濟狀況,衣、食、住、行的條件等。它們的優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孩子對外界環境尤其是對家庭環境,反應更敏感、更直接、更具體。過去,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說的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作用。比如說經濟狀況,一般來說,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發育會優於收入低的家庭,因為收入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庭的社會參與度和能提供給孩子的學習條件;還有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程度也是構成家庭智力環境的基本因素,對孩子智力發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住房條件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住房的整潔清潔和文化氣息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影響,整潔有條理的環境會給人以美感,它不僅使孩子感覺心情愉悅,同時還有利於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與良好的習慣。相反,汙濁雜亂的環境,不僅會使孩子心情煩躁、抑鬱,而且也容易養成鬆懈、懶惰的不良習慣。良好的住房條件可以為子女提供安靜明亮的學習場所,為子女學習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於培養子女健全的人格。

  雖然物質環境與孩子的教育緊密相關,但個更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環境,如果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那些父母不識字、收入低的家庭,也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孩子。家庭心理環境是由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內容構成的。家庭物質條件好,並不等於心理環境好,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心理環境對孩子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家庭心理環境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例如,家長的性格、興趣、才能以及情緒狀態等,時刻表現在家庭生活中,影響著家庭心理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人都需要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而孩子對家庭心理環境的感受和需要,往往比成人更加迫切。

  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和成才的家庭心理環境,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特級教師劉彭芝在一次講座中,曾經提出十條對家長的建議: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這很簡單,但是您做得到嗎?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現在這個好辦,一家就一個孩子。可是實際上你所見到的孩子不見得就是一個。也就是說你帶著你的孩子出去以後,旁邊又有別的孩子,你對你的孩子什麼樣,對別的孩子什麼樣,本身這也是一個教育。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但這點很難,這就要仔細的思考、推敲,而不要隨便順口就亂說。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6.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這個也很不容易,我覺得可能有比較寬容的,而且家長有教育理念的,孩子來了就歡迎,把他當做客人。也有的家長自己忙得不行,而且特別愛乾淨、愛安靜的,來個孩子就不歡迎,你要是不歡迎,你的孩子也不能上別人家裡去,就缺少了交朋友、與同伴溝通的機會。所以這件事情總結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見得容易。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給予答覆。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這點也很不容易。

  9.注意觀察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家是孩子接觸最多的地方,是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基地。因此,在家庭中,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力爭使孩子的智力與心理同步發展,避免重智力輕心理的家庭教育,以免使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先天不足。如果教育方法不當,比如父母溺愛或粗暴打罵,家長本人性格不穩定,家庭不和睦,將會導致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偏異。

  一個家庭的心理環境如何,還取決於家長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對子女的態度。如果父母教育能力較高,就會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好。如果家長有健全的品格,爽朗、樂觀、豁達,那麼這個家庭往往充滿歡樂;如果家長對生活充滿熱愛,興趣廣泛,勤於學習和鑽研,那麼這個家庭定會充滿濃厚的學習氣氛;如果家長有音樂、美術方面的才能,那麼這個家庭則會充滿藝術的氣息。無疑,這些對塑造孩子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

  現代社會的複雜現象、激烈的競爭、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對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長高於社會發展對它的要求,才有可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家長應當根據時代和孩子年齡特點,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發展他們的智慧。讓孩子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7

  生活中人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些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特別任性。有人把這種任性歸咎於家長對獨生子女太嬌慣,其實並不盡然。美國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但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他們卻不能像成人那樣作出正確的判斷。孩子只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有些參與行為會對他們不利。家長們大多以成人的思維方式更多地考慮結果。實際上,這些興趣與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形式。

  處於獨立性萌芽的幼兒,對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地表現出來。家長對此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應斷然拒絕。要知道,孩子任性也是心理需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