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1

  閱讀了《教育走向生本》後,我受益非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樂教授首先提出並倡導實施的,是針對過去教育教學中方便老師的教學或者說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材到教學方式、從教師到學生一整個體系顛覆了以往依靠老師、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倡導以學生為本,激揚生命的主旨。這一體系在全國範圍已經實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開始實施。一開始對生本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懂,又怕學生不能接收,透過生本理論的一些培訓和觀摩成功老師所獲得的經驗,對生本教學的方式增強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學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收穫之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型別的班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大課題。在對這屆學生的生本實踐中,透過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言,到有的時候放手讓學生來講題,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型別的班級,在一開始初一的時候,很多同學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著學習難度的逐步深入,由於長期的被動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逐漸消失,特別是初二的分化時期感到尤為頭疼。而在本次生本實踐的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學生不但順利的渡過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提高的趨勢。課堂上,結合具體的題目,透過一些同學講解,另外的一些同學糾錯,老師透過真誠的表揚結合小組與個人的計分的方式,讓學生興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找出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開始進校的時候,本班與同類班級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經過一年的實踐,在及格人數上就基本持平,進入初二以來,在及格人數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類班級,不過在優生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堅持不懈的運用生本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今後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收穫之二:學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學生基本都來自於農村,淳樸是他們的優點,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的放開自己的思維與活力,以往的課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拘謹、束手束腳,在很多孩子的理念裡,課堂上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的學生絕對是好學生。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也是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導致學生逐步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當被動接受已經成為習慣,課堂上要再想他們專注的接受40分鐘或者是45分鐘,與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是相悖的。這直接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伴隨著的就是學習上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入惡性迴圈。透過生本教學模式的引入,小組之間、組員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拓寬了,老師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說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使他們更加大膽的投入到課堂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膽小的同學也能在課堂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特別是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得到其他同學自發的掌聲,讓我感到,學生的可塑性其實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學,保守的的確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學生之間產生了督促與幫助,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督促有時比老師對學生的督促還要管用。課堂上,小組與小組的競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這與新課標中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當然,參與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這條路應該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大膽實踐,相信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2

  假期裡,再一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教育,一種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理念,它也將成為我們今後不斷追求與努力的目標。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3

  讀了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認識到: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淺,茅塞頓開。

  作為教師,我體會到要終身學習,平時要勤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只有及時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面對競爭和壓力,我們才可能從容面對,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同時還要學會以"誠"待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還要學會"容"納一切。比如學生的表現、成績、來源等。我想這是作為教師應該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是要成為優秀教師必須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儘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瞭解,以實現瞭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學校非常內向,在家裡卻活潑外向,老師就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學生在學校也走向活潑開朗。同時我們也要充滿愛心,要懂得原諒,要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學生,儘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古語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們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我們也要從本質出發,相信他們是善良的,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

  因此,我們教師,要先做人,再教書。做人要有一個好心態,一個好心情。心理健康,身體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態成就一切事業。愛學生,愛同事,輕輕鬆鬆地當老師,快快樂樂地當老師,簡簡單單地當老師,放下包袱,拋卻沉重,讓微笑永遠綻放在您的臉上!我們要善待學生,尊重生命。要善於引導,能理解、寬容。我覺得在一天上班的時間內,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快樂度過這一天就覺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透過學習,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內涵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首先,教師應無私地將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維護自己的學生,並關愛他們,以自己高尚的品行為學生樹立起榜樣。面對後進的學生,不能採用暴力或體罰等行為,而是應該用加倍的愛去幫助他們進步,這不僅是從職業角度,更是從法律角度對教師的義務作出了規定。教育不僅是教,更是教與學互動的一個過程。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只是一個教書匠的水平。只有透過在教育中不斷學習,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有所創新,才能逐漸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4

  在課改從轟轟烈烈走向冷靜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讀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許多收穫。

  此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現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價值關、倫理觀和行動觀,探討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哲學基礎,並對生本教育的課程論、方法論、評價與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

  我體會最深的是作者舉的一個例子:“當鞋合腳時。”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了,也可以說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甚至,如果削足適屐,或纏小腳,我們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環顧田野,鳥在鳴轉,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慮自己該如何生長才是最美的,人為什麼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開,是因為它處在合適的周圍環境中,它根本不必關顧自己,它的能量沒有被別的目標所揮霍和渙散。其實,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樂,這就足夠了。他們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們認可,是否會被人說好話或壞話,我將得到多少分,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分數,我處在何種位置等等。他們不必把情感與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將會全心沉浸於所面對的學習之中,走向卓越和高階,走向純潔和透闢。在心理學上,這種“忘我”的狀態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時刻,兒童的能量就不會被其他的東西,包括大人們的說教、煩人的競爭所消耗,甚至出現投入的著迷的境界。

  看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長說的,不是讓孩子來適合我們的教育,而是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樣的,在作文教學中,不是經常向孩子灌輸寫作技巧,而是讓孩子覺得寫作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寫下來,和別人交流是一種快樂。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5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認真拜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副院長郭思樂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並做了很詳細的讀書筆記。通讀後該書後,我覺得它具有以下五點突破性的貢獻:

  一、關於兩種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二、關於兩種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作者分析了許多偏離本體的現象,說明尋找到本體,真正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並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例如“走教案”現象的產生,就是“師本體系”評價造成的。那種為了評選而精心設計的教案,課堂上教師關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出彩”也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服務。表面看,這樣的課,教學目標正確,一切按計劃進行,學生也在參與,也有收穫,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天衣無縫,準時下課。但是教師實際上事前不向學生進行調查,課上也不關心學生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課怎麼能使每個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徵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6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一、一切為了兒童的價值觀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生本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兒童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兒童作為教育價值原則。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物件,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物件缺乏完全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沒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能從物件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我們的教育常常為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物件的本體。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認識,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誤認為是為兒童設計的,教師的意志誤認為是兒童的意志,教師的興趣誤認為是兒童的興趣。現在,我們教師迫切需要的是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而我們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視了教育主體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是有所欠缺的,並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為本,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調動孩子的快樂情緒,運用能激發孩子快樂情緒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學習。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物件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話在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獲取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誘導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

  教育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兒童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兒童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兒童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兒童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兒童的外部,不是裝飾兒童,而是改變兒童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透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兒童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二、高度尊重兒童的倫理觀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峰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說明兒童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兒童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兒童的潛能無限。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國斯賓塞在快樂教育這本書在論述兒童的潛能無限時寫道:當人類沒學會開發石油時,不能說這裡沒有石油的存在,這個地方不儲藏石油,也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儲藏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人的潛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個等待人去開發,等待人去激發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學習者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蘇格拉底說,教育者這種地位猶如產婆。產婆再辛苦,也只是助產,而不是自己生產。教育的本體是兒童,而教師只是服務於這個本體的。教育最終不是為了發揮我們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透過教師,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聰明才智。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求的身體、心智與道德。它不是一種用固定模式進行簡單的複製的過程,而是一個反思,實踐,再反思的歷程。而自我教育,是兒童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推動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認為,應該儘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從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看,最主要的獲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也應該參照這一方式。這一點,在許多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斷得到證實。一些從學校練習中教育出來的人,總以為教育只有在那種方式下才可能實現,總覺得讓兒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師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實這的確是一個誤區,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並促成他在這方面的願望,要儘量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體一樣靈敏,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麵臨各方面考驗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甚至讓成人都感到吃驚,同樣如果有一天你讓孩子完全自由地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敏銳,生動也會使你吃驚。

  三、全面依靠兒童的行為觀

  郭教授還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兒童。”因此我們活動過程中應讓兒童有獨立有效的思維時間。教師不應全面控制整個活動過程,讓兒童做思維的奴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過: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當然這裡我們應該這樣認為,兒童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需要透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並不是教師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

  兒童不僅是教育物件更是教育資源。兒童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而且它不僅是教育的一般性資源,更是基礎性資源。生本教育體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託兒童資源來進行教育,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長期以來,師本教育總是把兒童的蘊藏看作與正規教育無關的,它對教育過程的認識是單向的,認為教育的主要資源是教師和教材、活動室裝置等。它對極其豐富和生動的兒童資源視而不見。在這樣的狀況下,依靠兒童資源來時行教育,就變得更有潛力。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時不以為然,然而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著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著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著“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裡,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心得體會7

  接觸“生本”這個詞已有兩三年的光景了,但慚愧的是還在原地踏步,並沒有把它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今年暑假姜校長推薦我讀了郭思樂教授編寫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透過拜讀此書,使我感悟到“生本教育”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同時也激發我在姜校長的指導下去嘗試升本教育,去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學生是我們的教學物件更是教育資源,他們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個性,也都存在個別的差異性。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千萬不能夠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而不顧學生的需要。我們一定要一切從學生出發,高度尊重他們,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儘可能地讓他們能夠表現自己。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從旁指導,見到任何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與鼓勵,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表達自己的動力。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表現,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教學中封閉的資源和方式必將產生學習結果的單一和學生思維的僵化,於是學習變成沒有個性的重複和驗證、記憶,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都被禁錮,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在重複、單調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後形成惡性迴圈,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現在我就體會到了這一點,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那種喜悅是在教師的教的情況下無法比擬的。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衝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