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通用7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1

  4月21日—24日,濟寧市第一期國學經典教育導師培訓,在濟寧教育學院舉行。我有幸成為第一批學員,參加了為期兩天半的培訓,受益匪淺。

  在緊張的兩天半的培訓中,共聽報告五場,深深被精當的講解折服。儘管我有很多的內容聽得一字半解,但是講解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激勵並鼓舞著我。給我們授課的這五位教師,平均年齡都在75歲以上,但是他們的講解是那樣的激情四射,時而引經據典,時而直接現實,他們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講課,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詮釋著傳統經典文化。他們儘管年齡都很大,但是他們的精神都很好,真的是精神矍鑠,神采飛揚。中央民族大學的牟鍾鑑教授和曲阜師範大學大學的駱承彬教授不僅自己年齡大,而且還有一個高壽的母親。說來話巧,一個102歲,一個106歲,都是在去年的時候“壽終正寢”,留下了二老“孝”的佳話。

  我們培訓的是傳統文化,我在想,或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滋養,造就了二老良好的心態和強健的體魄。中國的傳統文化難道有這麼強的魔力?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在不同的培訓場合,我也聽說91歲的老教授講課的講義是用小楷字型的功力打造,而在授課的現場侃侃而談,這就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想到了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是非常的高壽,我不知道長壽的秘訣在哪裡?

  透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明白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教人求真向善,叫人內心平靜。人內心平靜了,達到了一種體內外的平衡,人就會心情愉悅,充實樂觀。我想,在社會發展到目前的程度下,重新弘揚傳統文化,這說明傳統文化的德性在目前的卻需要,只有透過這種深入中國人骨髓裡的文化基因,才能夠夠拯救中國的現實,達到一種理性的和諧!

  回想專家的授課,猶如響徹在兩耳的陣陣東風,又猶如沁人心脾的汩汩清泉,給人以無盡的精神洗禮。面對現實,又感覺差距甚遠。也許這種從骨子裡拯救國人素質的明智之舉要從娃娃入手,從中國這束希望之花的根部抓起,才會抓出收穫?期待花朵明天的輝煌與明豔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2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之於企業則寓意著“基業長青”。如何實現公司的永續經營和基業長青?只有靠文化。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文化。在當今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的背景下,產品、技術、服務、品質等都將走向國際化,唯獨公司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不會被同化。企業文化對公司長期經營業績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並走向繁榮,首先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理念作為一切政策和行動的準則。

  企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組成,如果把公司的企業文化比作一顆大樹,則精神文化就是大樹之根,制度文化就是大樹的樹幹,行為文化就是大樹的樹枝,物質文化就是大樹的樹葉,而大樹結出的碩果則是公司的業績。企業文化從本質上體現出公司領導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精髓和歸宿,它包含核心理念(公司願景、公司使命、公司精神、公司核心價值觀)和基本理念(經營理念、管理理念)二個方面的內容。

  其中公司願景指明瞭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公司使命指出了公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公司精神展現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心理模式,公司核心價值觀規範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經營理念表明了公司在未來三、五年的經營戰略、經營思路、業務模式等,管理理念向全體職員工昭示了公司在管理過程中所秉持的關於人才、領導、團隊、制度、溝通、員工成長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原則,這些對公司的長遠穩定與發展非常重要。

  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營造與構建公司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道、釋(佛)三家的思想與文化體系,三家的道德觀都以“孝悌”、“忠恕”為理論中心和精神旨歸,從而延伸出人與人及人與社會之間基本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因為它們都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去考慮與解決問題,所以,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員工激勵、管理藝術、價值理念體系、管控適度的制度體系、團隊績效、心智模式、用人標準、管理思維與境界等的建設、改善與提高具有現實的促進作用。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對改善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與管理境界具有現實意義,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是公司管理成功的關鍵,他們的管理境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公司適格人才的培養,也必將影響公司的業績。“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比如一個思想與心胸狹隘的管理者是很難培養出知識、技能與心態俱佳的部屬,更不可能在選人、用人、育人與留人方面培養與使用“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團隊、部門和公司的業績。因為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優秀的人才如果不能給其用武之地就會流失併成為競爭對手。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方面提供了借鑑,如其主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等思想與主張,都要求管理者須以身作則,成為部門人員的導師以“包容萬物”的良性心態去教化和感化員工使之成為公司需要的人才,優秀的管理者要具備把頑劣之徒變成優秀人才的信心、耐心、能力和勇氣。同時,優秀的管理者也必須是有信仰的,要把對公司的責任、信念與追求成功的渴望變成自己的信仰,向員工灌輸與宣導公司發展與成功的信心、理念與價值觀,要對全體職員工進行徹底的“洗臉、、洗手”,“洗臉”要求管理者身為公司的一員,必須帶頭帶領員工維護公司的榮譽與形象;“”要求管理者必須帶頭帶領員工接受、融入、遵循並堅信公司的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洗手”要求管理者必須堅持並做到兩袖清風、先公後私,不因私廢公。這樣,才能團結並引領全體職員工成為對公司忠誠、負責、奉獻的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司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需要引起公司各級管理者的重視,計劃針對公司各層次的管理者及職員工開展培訓,對於中高層管理者開展專門培訓課程,主要培訓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作用,以改善其心智模式,提高其管理境界與管理水平;對基層人員主要加強《弟子規》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導與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做人做事的責任心與道德觀念。

  以上,就是我在參加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後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3

  6月6日,單位組織我們參加了傳統文化與職業道德培訓。一天的學習,倍覺時間短暫。感恩、感動、崇敬、讚歎……交織在一起的感情,總讓人留戀與思念。學習培訓班期間,我跟同事一起在聆聽、感悟、震撼中盡情享受了巍巍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教育的盛宴。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接觸國學方面的知識不廣,只知道是儒家學問,認為學這些也沒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關係不大。然而,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已成為當今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努力的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一天來授課老師至誠至真地分別向我們傳授了修身、齊家、待人、處世之道,讓我們充分地享受到了一場中

  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盛宴,使我時時處於一種被激勵和感動的狀態,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授課的老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為我開啟了一扇深入地瞭解、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大門,在他們的講話中既有深層的道理,又有具體的做法;既有生活的智慧,又有歷史的教訓;既有廣博的知識,又有人生的理想,讓我體會到了做人的意義和做人的樂趣。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們實實在在教我們從孝做起,從經典做起,從小做起,從我做起,踐行《弟子規》,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今後的實際生活、工作當中,我要把所學到的聖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行為規範,內化為自己的德行,做為女兒、兒媳對父母,“孝”字為先,遵循孝道,時時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做好孩子的表率,我想只要心存善念胸懷仁慈,紮實工作,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就一定能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三是心靈的震撼:在一天培訓中,讓我真正的瞭解了社會主義事業道德的基本規範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深刻理解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實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信念,自覺進行職業道德修養,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把自己鍛鍊成為一個具良好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人。透過學習,使我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明瞭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增強了搞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從而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己的遵紀守法意識得到強化,政治思想覺悟提高,組織紀律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總之,透過學習,要在今後工作當中,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職業道德行為規範牢固樹立起來、自覺踐行開來,一定要模範帶頭把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己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貫穿於實踐工作生活中去,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當作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身作則,努力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範實踐者和積極推動者;要在全園林系統職工隊伍中形成見榮而為、遇恥而拒的良好風尚;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以一流的標準創一流的業績,為駕校事業,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4

  20xx年10月17日,秋高氣爽的北京,由中華書局舉辦的第一屆傳統文化圖書業務培訓班開班了。

  這個培訓班有別於我個人之前所參加的所有圖書交流活動,它就是一個培訓班,真正學習的地方。在培訓班的課堂上我第一次瞭解了什麼是古籍,古籍如何分類,經典的古籍有哪些等等問題。

  說起來好笑,雖然我在書店工作,雖然我從小學開始學習詩詞歌賦文言文,但是對於古籍的體系還真的一點都不瞭解,在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以及閱讀引導也很少,所以在傳統文化以及古典文學方面我一直有留白,打算到了差不多的年紀心境沉澱下來後再去涉獵。

  這次的培訓剛好給了我一個契機,它將傳統文化圖書的脈絡梳理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其中的那條線,於是,我可以順著這條線走下去,一點一點的加深自己的閱讀層次。這大概就是俗話所說的緣分到了吧,老天幫我打開了傳統文化圖書的大門,我可以更深層次的學習其中的內容了。

  說到傳統文化圖書,它其實覆蓋的面很廣,以前我們愛用國學、歷史、傳記這樣的分類來表示,不過這些類別還是有些片面,傳統文化應該是過去的流傳下來的文化,它包含了當時社會思想的各個方面,我個人也覺得用傳統文化圖書這個名詞來做這一類圖書的總稱要好些。不管是傳統文化圖書還是國學、歷史等等這樣的分類的圖書,首先我們要知道它們是過去的'書,是古籍。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的書才屬於古籍呢?

  書寫或刻印於1912年以前的書籍稱為古籍。1912年之前有多少年的歷史我不清楚,我只知道1912年前的書拿到我面前我未必能讀下去,因為這些書的行文以及書寫方式未必符合現在人的閱讀習慣。於是為了使這些古籍便於閱讀和利用,就出現了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做了什麼?

  按我的理解,現在的古籍整理由各個出版社的編輯承擔。他們透過點校、註釋、今譯、影印、索引、彙編、書目這幾種方式對古籍做一整理,讓現代人能透過標點、註釋等理解古代人的意思。

  能做古籍整理的人定是通讀詩書、滿腹錦綸的。給我們授課的編輯老師也講述了很多關於標點、校勘、註釋、箋疏、用字等方面的小故事,真是不對比不知道,一些例子說出來,我們可能不太理解其中差錯在哪,可是在真正懂行的人眼中就是笑話了。

  所以讀書並不一定看所有的書,選擇合適的版本以及編者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一點,閱讀圖書首先看出版社/公司,好的出版社/公司才有高質量的編輯或者翻譯認真對待文字,才有高質量的校對認真對待文稿。(關於校對我也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主要是看了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有感,這個放在以後再說)其次才看作者,不過一般有實力的作者選擇的出版社也是實力強勁的,這就是強強聯合吧。

  粗略瞭解了出版社所做的古籍整理工作後,我們要了解一下這些整理過的古籍的分類。

  古籍的分類有哪些?

  古籍分類有七分法、四分法。

  七分法出自劉歆寫的《七略》,《七略》將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大類,即“六略”,再加上“輯略”(即“六篇之總最”),合稱七略。(以上來自百度)是古代最早的圖書分類方法。

  四分法分經、史、子、集四部。將六藝歸為經部,諸子、兵書、數術、方技歸為子部,史就是史,詩賦歸為集部。

  經部是經典、權威的代表。經過漫長的演化後的核心就是《十三經》。包括了周易、尚書、詩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基本上就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指導武器,因而地位高尚。

  史部就是歷史,看歷史劇能見到古代有史官這一職位,就是負責記載歷史告知後人的。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其實挺超前的,畢竟人活不到百年而歷史可以永存,皇帝做的事情以後的人透過史書都會知道,這是不是變相的永垂不朽?巧合的時,當下,做一件可以留存很久的事情讓你死後還有人記得你——這個概念也在慢慢得流行開來……大家都是有野心的人。

  回到正題,史部的代表就是二十四史,加新元史為二十五史,加清史稿為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以上來自百度)

  子部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細分眾多,有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二十二子。具體內容都可以百度。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和文學評論等著作。看成一個型別文章的合集吧。

  學習了古籍分類後我才理解了金克木老先生的讀完十三經“書讀也就完了”的意思。十三經和二十四史可以看作我們瞭解古代文化的必備讀物,有了它們,在古代文化的學習中我們不至於迷路。但是真給你一本週易、給一本史記,你也未必能讀懂。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文字,其中的理解還是需要功夫的。

  怎樣由淺入深呢?

  少兒可以選擇圖畫版本、故事版本、誦讀版本的相關圖書;大眾作為入門的話可以選擇說講類、知識類、傳記故事類的普及讀物;專業點的可以直接讀原著;更專業的可以讀無註釋版本。

  更專業的介紹可以私信諮詢我,我不會的還有出版社的老師,學文學問,我們不僅要勤學還得勤提問題,多思考。

  傳統文化知識是我們的寶庫,儘管現在沒有以前的學習環境,儘管在各種方面都有阻礙,儘管我們已經退步到連簡化字都未必能讀出寫出,但是作為圖書發行的從業人員,我覺得有必要將推薦傳統文化圖書這一目標作為自己以後的工作重點,多讀書、多寫心得與大家分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5

  3月16日,聯合中心學習組組織了第二次集中學習,邀請我區社會科學首席專家XX教授作《認祖歸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

  透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訓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

  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

  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

  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

  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一

  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為夷陵區建設發展、為史志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6

  春節後有幸參加華韻啟程文化中心在大福地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培訓班,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學習心得。感恩組織方、大福地。感恩老師、義工付出。透過學習心得如下:

  物質的基礎就是意念。意念組成了物質。物質是意念長期積累而成的。

  意念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它是萬事之根。起心動念的善惡決定後果。

  意念的能量首先影響自己,其次影響與自己最親的人。

  父母對子女的擔心是最溫柔的詛咒。

  古時好多諺語也說明人的意念的重要。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因此地球人每個人意念的善惡小則影響自己和至親之人,大則影響環境和地球生態。

  現在很多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真實寫照,是全息縮影。12歲以前所有的病大部分原因在媽媽身上。人生的苦難,皆來自於人生違反大自然規律。生活驕奢,不孝父母,無知惡有惡報,厚德載物之因果。還有那些慘死在父母手中,沒見過天日的墮胎嬰兒,他們無聲的吶喊,經受無量的苦難。為了您至親之人斷惡修善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體會7

  在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與欣賞越來越少,大家的生活都充斥著忙碌,休息時也是玩手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幾乎沒有,為了繼承我國傳統文化,我們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師生一起學習傳統文化。

  “你從韶山水田的黃色的阡陌上走來;你從安源煤礦的黑色的巷道里走來……你從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走來;你從頓失滔滔的大河上下走來……”隨著大螢幕上著名朗誦家殷之光氣壯山河、震撼人心的《人民萬歲》的朗誦,由聊城同心國學院主辦的聊城市市級培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骨幹教師專題培訓拉開了帷幕。近日,筆者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會,透過培訓,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聊城市教育局哈寶泉局長作了“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報告。哈局長從文化力量推動復興、文化魅力助力復興、文化自信實現復興三個板塊深入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與魅力,他聲情並茂的講演博得了在場教師的陣陣掌聲。在場教師從哈局長的講解了解到了經典國學、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到了古典文學、中華文學的源遠流長。哈局長深入淺出地引導著我們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傳統文化血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到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從無遠弗界的遠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從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到止於至善的厚德載物;從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到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從福禍相依的辯證智慧到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哈局長特別指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濃烈民族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開拓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博大胸懷、“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關心民眾疾苦的體貼之情等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經過幾千年的洗禮後依然光彩依舊,熠熠生輝。

  三個小時的講課,哈局長思維清晰,見解獨特,字字鏗鏘,中間沒有休息,現場座無虛席,老師們的視線都被哈局長的精彩講座深深吸引住。

  傳統文化,深邃如江海,滋育華夏,恰似“江河萬古流”;傳統文化,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正如“光焰萬丈長”;傳統文化,高妙如山川,豐富生活,好比“黃鐘大呂金聲玉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在傳統文化叢林中漫步,在傳統文化長河裡凌波,在傳統文化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最美好的教育詩篇,描繪出山青水秀、歡聲笑語的畫卷,成就清新高尚的人生。“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聽,詩經論語、諸子百家、唐風宋韻、元曲清夢……走進傳統文化,感受家國情懷……

  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為推動民族復興增磚添瓦,用我們的雙手和智慧開啟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

最近訪問